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戏曲呼唤现代意识


  走进21世纪,回顾中国戏曲走过的历程,总结戏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难发现,戏曲空间越来越小,其主要原因一是当代戏曲创作脱离观众的审美期待,使观众对戏曲失去了亲和感,人为地失去了大批观众;二是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而戏曲音乐的老腔老调、戏曲表演的墨守成规,使观众大量分流;三是戏曲在剧院与观众直接对话的演出形式由昔日的优势转为致命弱点;四是原有的戏曲经营方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的戏曲生产、演出、消费模式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危机在所难免。笔者以为戏曲只有注入现代意识,才能在艺术的百花园中求生存,谋发展,焕发活力和生机。
  一、戏曲创作呼唤现代意识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戏曲,虽然经过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社会变革,从工具论转向了本体论(即从戏曲对社会、政治的迷恋转向对其文化、审美意味的追求,从为政治服务转向对戏曲艺术规律的重视),剧作家已不把自己的作品当成印证某种观念的静态图画,而是超越表象,沉入生命,切入文化底层,展示人物魅力,追求审美价值。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有很大一部分作家,在新时期的戏曲创作实践中,受旧有思维定势的影响,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茫然、惶惑,他们用旧有的目光审视斑斓缤纷的生活,用固有的创作方法创作所谓的伟大作品,用计划经济的创作思维面对市场经济的观众。那种演绎一个凄婉故事,那种貌似现代实则古老的人物,那种把观众当成受教育对象的戏文,那种“曲高和寡”的“精品”,如何能吸引当代观众?
  戏曲作为一种艺术文化的存在,自然应该加入现代文化的行列。戏曲创作中自然也应该渗透与时代相符的现代意识。这就要求作者必须深入火热的生活,拓展思维空间,用现代意识观照生活,审视历史,创作出既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有丰富的现代文化内涵,既反映时代本质,又被广大观众喜闻乐见,既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精神风貌,又绐观众以鲜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活表现的作品。
  二、戏曲音乐、表演呼唤现代意识
  在“借歌舞以演故事”的戏曲中,音乐(唱腔)、表演显得尤为重要。近千年来,戏曲艺术吸收了中国古代歌舞等艺术门类的长处,形成了千姿百态、品种繁多的艺术门类,这些艺术门类各有各的唱腔板式和表演程式,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即不管什么剧种,都跑不出戏曲的唱、念、做、打(舞)。戏曲的板式化、程式化是它走向成熟、走向高峰的标志,同时也是走向衰亡的标志。板式化、程式化的形成,使戏曲开始固守自我,故步自封,孤芳自赏,维持正宗,排斥兼容。久而久之,戏曲的惰性因素成为生存的致命弱点——唱时一咏三叹,反反复复,做时摇头晃脑,装腔作势,念时咿咿呀呀,拿腔拿调,打(舞)时固定一套,死死板板。这些特点,与现代观众的思想格局、思维形式、思考方式、生活节奏有着较大差距,它带给观众的是陈旧感、距离感,故而,戏曲的音乐、表演必须注入现代意识,呈开放型、包容型,博采众长。吸收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现代舞蹈、民间舞蹈等方面的营养,改变戏曲唱腔的慢节奏和表演的单一化,使戏曲出现新态势,以扩大戏曲的美学价值,使表演更好地描绘人物的心理层次、情感效应、形象性格等精神境界,使音乐能够从生活现实出发,从人物性格出发,将表现艺术中的原板机械模式变为节奏加快善于表现新的生活和新人的音乐。这一点,我觉得豫剧《红果红了》做了大胆的成功的尝试,对我们有很大启发。    
  这里说的吸收,不是堆砌和拼凑,不是毫无选择的吸收,而是在中国文化环境的背景下,充分遵循戏曲艺术规律、保持戏曲艺术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借鉴。也就是说,戏曲不管以怎样的形式和手段进行创新,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即不能丢掉传统,要在遵循戏曲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对传统加以创新发展。丢掉了传统,也就丢掉了戏曲艺术的特色。
  三、戏曲演出形式呼唤现代意识
  从勾栏瓦舍到剧场演出,使戏曲失去了原有面貌——即从大众的娱乐走向了一厢情愿的高台教化,这和当代兴起的众多娱乐形成诸如歌厅、舞厅的轻歌曼舞、身心愉悦相比,和电子游戏厅、网吧随心所欲地指挥打斗的轻松、愉快相比,确是沉重了许多。现代生活中的人们,习惯了流行歌曲的轻松流畅、迪斯科舞蹈的疯狂不羁和舞厅男女配对的灯红酒绿,谁愿意掏钱走进剧场,正襟危坐,接受剧作家板着面孔说教,他们中间更多是想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放松一下自己的神经。另外,电视走近千家万户,人们足不出户遥控在手,就可以像走进文化超市一样,看到各种各样的节目,这使得戏曲原有的与观众直接对话的优势悄悄地转化为戏曲的致命弱点,呈现出剧院门前车马稀的冷清景象。这一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必须在戏曲演出形式上注入现代意识,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寻找自己的出路。换句话说,就是戏曲不仅要改变不适应新内容的旧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要文艺载体。
  首先,戏曲应该从高台教化中走出来,从高雅中走出来,从剧院里走出来,主动占领市场,走向社会的各个娱乐场所,以自身独有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与其他娱乐形式相抗衡,完成自我的价值回归。这样才能使观众有亲和感、娱乐感、轻松感、公平感,才能心甘情愿地坐下来欣赏戏曲。
  其次,戏曲应该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完成与现代化时代的接轨,完成自我超越。例如,戏曲电视剧的出现,就使戏曲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与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结合的同时,焕发出青春。这一点,浙江小百花艺术团和安徽黄梅戏剧团走在了全国戏曲艺术团体的最前列。他们看到了戏曲的优长和缺点,看到了电视媒体的巨大作用,选择了戏曲艺术与电视艺术的结合点,使二者血脉贯通,浑然一体,既解决了人们不愿走进剧场的问题,又借助电视传媒增加了戏曲艺术的造血功能,扩大了影响;既诞生出一个新的艺术品种、艺术门类,又在世界艺术的百花园中独具特色。
  四、戏曲营销呼唤现代意识
  相对流行歌曲、摇滚音乐、电视剧等的市场火爆,戏曲可谓市场低迷,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戏曲的艺术价值尚未找到与市场机制的对接点。长期以来,戏曲在计划经济下的运营模式,使戏曲在市场经济下无所适从。中介机构的职能薄弱,使“产品”和文化市场间存在着一个断裂带;营销手段的单一,使“产品”与文化市场隔岸观火;网上交易空白,使“产品”与文化市场缺乏信息高速公路。戏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演出市场游离于文化市场之外的尴尬境遇,要求戏曲营销注入现代意识,在演出市场中崛起,迅速摆脱待价而沽的被动局面。
  首先,戏曲营销要完善经营机制、公关策划、广告宣传、营销手段等方面,彻底抛弃计划经济时期戏曲演出的陈规陋习,与演出事业和演出市场的惯例相接轨,正视现实,转变观念,面向市场,走进市场,占领市场。利用信息技术,上网操作,把民族的戏曲艺术推向国际大市场。川剧《中国图兰多》的演出便是一个成功营销的典范。
  其次,戏剧营销要善于策划热点,制造热点,跟踪热点,培育热点,以此拉动戏曲消费。创作是形成热点的基础,市场分析是创作的前提,演出是市场的验证,策划是全程的,宣传广告攻势是超前的,推销促销是必不可少的,坐等上门是没有出路的。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给戏曲营销一个很好的启示,52台中外演出剧(节)目,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在前期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扩大舆论,让艺术节热闹起来,家喻户晓,成为新闻热点;又将票务销售进一步扩容,通过国际互联网发布信息,为中外观众电话订票、电子邮件购票、送票上门等多种方式提供了便利,使演出剧(节)目的平均上坐率达到95%以上。 I
  第三,戏曲营销要建立戏曲产业。过去,戏曲团体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只负责产出,不计算回报;只进行演出,不研究市场。现在,我们必须既认识戏曲产品的精神审美功能,又认识戏曲产品的特殊商品属性,不断开发和保护优秀剧目,形成产业优势,以降低成本,占领市场。诸如将优秀剧目制作成电影、戏曲电视剧、音像光盘等产品。甚至注册商标,利用品牌生产系列产品,提高优秀剧目的知名度,扩大受众面,拓展市场。   
  总之,21世纪的艺术已经进入了广阔的天地,各种新生艺术形式和文化传媒纷纷与戏曲争夺观众,而见花样翻新之快、分门别类之多,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结舌。戏曲要守住疆土,就必须完成价值回归和自我超越,一是在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的三个阶段中,始终考虑到观众定位,克服以往戏曲创作中无计划、无策划的随意举动;二是必须面对市场,参与竞争,进入经营领域,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和方法主动出击,占领市场,克服以往戏曲经营手法单一的弊端;三是必须利用戏曲经济学精打细算以达到投入与产出、产出与经济效益成正比,克服以往多投入,少产出,抑或不产出的局面;四是要求戏曲面向大众,研究大众的消费要求、消费趣味、消费结构,消费趋向,克服以往戏曲无市场目标的盲目性。唯此,戏曲才有可能走出低谷,拥抱灿烂的明天。
  出处:当代戏剧. 2001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