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论戏曲现代戏的文化品格


  戏曲原本有自己的位置和发展规律,现代戏也不例外。然而,近多年来在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中,剧作者和演出团体受种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偏离了戏曲本位和应遵循的规律,客观上加重了戏曲观众的流失。我以为,戏曲要生存,必须从远离观众的格局中走出来,因此,冷静地思考戏曲现代戏的文化品格并为其定位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观众定位
  现代戏的文化品格问题,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观众定位问题,因为,观众是戏曲实现自我价值的核心。过去几十年,由于计划经济和政治环境,“文工团”式的剧团很少考虑研究观众;新时期以来,戏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树立了“观众意识”,但是戏曲艺术与观众没有建立起市场机制,没有形成正常的和谐的关系,没有很好地解决戏曲实现自我价值时与观众的矛盾,现代戏剧作者与现代观众在各自不同的选择与追求中发生了错位。
  众所周知,戏曲在价值实现之前和实现之中,始终存在着消费者选择问题,因为消费主体是由许多复杂个体组成的,他的复杂性直接决定了他们对戏曲的消费要求、消费趣味、消费结构和消费趋向,这些消费状况的不同,又直接关系到戏曲价值实现上的高低。戏曲价值实现是对消费者多向选择的检验过程,演出时上座率的高低实质上就是戏曲价值的实现程度。
  戏曲观众是个多元集合体,具有年龄、职业、性别、文化心理、历史经验、信息知识、欣赏习惯等区别,由此产生他们的多向性选择。社会分工的不同,人事结构的变化,文化知识的更新,经济发展的差异,新兴艺术的影响,知识信息的传播,使得观众的审美心理出现了复杂化、多样化、易变化。因此剧作者在创作前、创作中、创作后,都要充分研究观众,确定剧本的观众定位,掌握市场消费信息,建立市场运营机制,只有这样做,创作出来的现代戏才能走向市场,才能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立于不败之地,充满生机和活力,达到戏曲与观众的和谐,从而解决好戏曲实现自我价值与观众的矛盾。否则,不掌握观众审美心理,不研究观众文化需求,不知为谁而创作,不明白该如何在市场中运营炒作,那么,它只能是库房产生,闭门造车,必然被观众所遗弃。
  二、功能定位
  多少年来,一提戏剧的作用就是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审美作用、娱悦作用,而且过分地强调教育作用和认识作用,忽视审美与娱悦作用,现代戏也没有跳出这个窠臼。剧作家总是板着面孔教育别人,高台教化。有的作品缺乏审美想像力,充满了空洞的说教。于是,观众不甘受辱,转而轻视戏曲,他们不愿走近剧场,即使走近剧场也不愿为教育他们的演员鼓掌叫好,戏曲与观众产生了离心力,出现了裂痕。
  离心力与裂痕的产生,主要是现代戏功能定位的偏离。其实,戏曲现代戏与传统戏曲*(左鼻右包)样,其作用主要是娱悦作用和审美作用。这可从戏曲的发展史得以印证。据作为中国戏曲发端的《踏摇娘》、《教坊记》记载:“北齐有人姓苏,*(左鼻右包)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街悲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摇;以其称冤,故言苦;以及其夫至,则作半殴状,以为笑乐”。一言中的,说明戏曲的美悦作用,即戏曲给人以情绪的激动和感觉的快适,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关于宋杂剧,《京都记事》中说:“散扮,或日杂扮,乃戏剧杂段,村人罕得进城,多扮山东山村人,以笑了之”。《南村辍耕录》则说,宋杂剧以艳段招徕观众,正杂剧要么以唱为主,要么以滑稽表演为主。都贯穿一个笑字,尽管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杂剧深深打上的商品经济烙印,但从另一面也说明戏曲的美悦功能。人们欣赏戏曲主要是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构成艺术的主要因素是美。”“无疑地,艺术首先必须是艺术,然后才能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精神和倾向的表现,不管一首诗充满着怎样美好的思想,不管它是多么强烈地反映着当代问题,可是如果里边没有诗,那么,它就不能表现美好的思想和任何问题,我们所能看到的,不过是体现得很坏的美好企图而已”。这说明艺术只有美好愿望是不够的。它必须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也就是说戏曲之为戏曲,必须是美的结晶的体现,它的创作融注着剧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情感,融注着剧作者对现实美的发现与思索,它必须以情动人,开阔人的精神世界,发展人的感受能力,陶治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审美趣味,丰富人的想像力。
  三、目的定位
  现代戏创作的目的定位,是现代戏能否吸引观众、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目前的现代戏创作,由于有些剧作家目的定位的偏差,使得演出与评奖出现了背离。
  评上大奖的作品,应该是精品,应该是观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作品,应该是在演出市场中经久不衰的作品。可是,我们难过地看到,有一部分获奖剧目在戴上各种各样的“光环”后便被尘封起来,而不能再在台上演出,其主要原因就是剧作家和剧团在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出现动荡,创作心绪浮躁,功利目的太强,跟着“评奖”的季风旋转,其结果,以一颗疲惫的心、惯性的思维、僵化的模式去创作,很少走进生活,关注文化变化,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变化。这样,剧作难免概念化、公式化,新瓶装老酒,貌似现代,实质陈旧,被观众遗弃是必然的。
  四、品味定位
  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表演团体面临着生存问题,形势极其严峻。是生存?是解体?面对现实,面对市场,许多人茫然不知所措。他们放不下面子,不愿低下高贵的头。一谈戏,就是如何如何的高雅,一谈观众就是如何如何的俗气,总认为“曲高和寡”,面对演出剧场空空无人,只是摇头叹息。
  其实,这里存在着一个品味定位问题。戏曲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服务于以工农及市民为主的平民阶层,千百年来,勾栏瓦舍便是人民大众茶余饭后娱乐的地方。戏曲的大众性决定了它必然是“俗”而不是“雅”。“俗是戏曲与生俱来的特性,俗是戏曲遗传因子中最强的一个”。事实上,许多戏曲剧作者在谈雅时不免心里发虚,因为当自己不断捍卫戏曲的高雅品格时,大量的戏曲观众已离戏曲而去,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当然,这里谈戏曲的俗品格,不是指庸俗、低俗,而是指戏曲要从自命清高的樊笼中走出来,再入尘世,在与观众平等的对话中反映人生况味。世界原本是大俗之物,同在尘世中,哪有脱俗人。故而剧作家应该多谈点俗,少谈点雅,要让自己的作品为广大群众所欣赏、所喜爱。否则,只在几个高雅人中传阅,那戏曲也只能脱俗遁世了,那才是戏曲最大的悲哀。从这个意义上说,俗即指大众性,俗才有生命力,俗就是放下架子,俗就是脚踏实际,俗就是反映俗人之心,俗就是写作俗凡之事,俗而不低,俗而不媚。
  出处:当代戏剧. 1999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9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