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现代戏与时代——习剧笔记之一


  在世纪末的危机呼喊声中,戏剧是其之一。新世纪不会把一切拒之门外,但戏剧不能不思考自己在未来岁月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只有半个多世纪发展历史的现代戏,面临的尴尬和困惑更多。诸多话题之中,关于现代戏和时代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敏感而又争议颇多的焦点之一。
  一、现代戏应时而生
  戏曲是时代的产物,现代戏的兴起即是从紧贴时代,及时反映现实生活开始的。现代戏反映现代人的生活,是不争的现实存在与历史存在。但在论及戏剧危机的根源时,有一种见解认为现代戏应“远离时代”去追寻”“永恒”的人生,去反映“超现实”的主题,这样才能留下传世精品,不朽之作。如果这种见解是针对某一时期由于政治原因造成的公式化、概念化和艺术作品由此表现为思想僵化、艺术单调甚至是百花凋落的话,自有以往的教训不可忘记。但从现代戏发展史的角度看,事实却不尽然。就其发展而言,大体有三个阶段:
  一是从延安时期开始,一批反映边区军民生活,如《血泪仇》、《中国魂》等为革命战争服务的现代剧目,到建国之初,又有《罗汉线》、《刘巧儿》、《梁秋燕》等现代戏的盛演不衰。第二阶段是六十年代前后出现的一批以京剧现代戏为代表的现代戏。这些以工农兵为主要人物的现代戏,不仅歌颂了不同革命历史时期的英雄形象,也为戏曲表演现代生活作出了新的探索。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的历史新时期,这个阶段的现代戏的一个重要转化是在注重现代戏宣传教育价值的同时,自觉追求现代戏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追求人的生命尊严,对人的自身向深层开掘。这类在时代感悟下的开掘,从人类意识和生命意识表现现代人生,使现代戏艺术进入哲理领域。这是二十年来现代戏剧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它使现代戏升华到一个新的历史层面。
  简单回顾现代戏历史,可以看出现代戏因时代而产生,随时代而发展,一直就是以反映时代、反映现实生活为其生存发展的使命。与时俱进,是现代戏发展的历史特点。一大批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独具特色的现代戏作品,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以其独有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确定了现代戏在戏曲艺术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密切关注时代、反映时代,才能产生真正的传世之作。任何艺术作品的不朽,不是自我封定的,更不能按照什么设计提前预做,它只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自然产生流传。现代戏也不会例外。
  不可否认,在现代戏发展中,也有一批作品与时俱逝。这是艺术发展的正常现象。戏剧金字塔是一代一代艺术家的艰苦劳动和一砖一石的不停累积,才有了塔顶的辉煌。其它艺术也是如此,每年成千上万的长、中、短篇小说,读者层面有多广?传之于世的又有几多?耗资巨大的电视剧可谓热门,播过一次反应平平的为数不少,更有多少未曾播映便入“冷库”,却也不影响电视剧的热度。就以中国传统戏而言,剧目如烟似海,有唐八百、宋三千之说,传之于今的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却仍然代表了中国戏剧的博大辉煌。我们又何必苛求于只有几十年历史的现代戏呢。
  二、现代戏与时俱进
  不可忽视的是现代戏在曲折的时代发展中,一直注重提高现代戏的艺术审美功能,致力于现代戏自身品格的建构,在向艺术本质靠近和戏曲化创新与积累两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现代戏向艺术本质的靠近有一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从当初的配合政治中心到表现英雄人物,再回归到关注普通人的命运,进而追溯人的生命价值。可以看出,是首先有了时代的发展进步,才有艺术的表现追求。五十年代初,刘巧儿、梁秋燕的婚姻自主要求是新社会历史背景下个人向封建主义的抗争,实现了圆满结合。而七十年代《奇婚记》中秋萍的命运是因时代扭曲而畸形,它不仅表现了人生的艰辛多难,更由此展现了人性的真善美。到八十年代《风流寡妇》中的吴秋香,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体现了人的生存尊严。从这几个不同时代的人物、不同层次的命运追求,可以看出现代戏向历史精神层面的逐步升华。还有像《皮九辣子》、《大山里》、《死水微澜》、《骆驼祥子》等一批现代剧,对时代倾向和文化的主流特征有深刻的觉悟,也对现代戏的戏曲神韵和时代的融化有了灵敏的感应。现代戏已不是简单直白的政治说教,不是对某个社会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而是在把握具有普遍意义的时代倾向中关注人的剖析。正像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所说的那样:“这一代人的社会剧一定不能只停留在对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的剖析和批评这一步上。它必须去探索人存在的本质,找到他的需要是什么,以便使这些需要在社会中受到重视,得到满足。”
  现代戏在戏曲化上的创造与积累,主要表现在对戏曲传统美的继承和对现代生活美的吸收及二者的结合方面。
  现代戏的诞生,一开始就面临着如何继承传统的巨大压力。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既要保持中国戏曲优秀传统,又要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探索过程。刚从旧戏脱胎时的模仿是幼稚可笑的,据说有一个剧团在演我军将帅时,仍然靠旗扎背,大刀长矛,自报家门:“本彭德怀!”以后才把实际生活的服装、动作和戏剧节奏糅合,一步一步地摸索着表演形式。京剧现代戏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以强烈的戏剧意识对创作、表演、音乐、舞美等全面进行设计,其精彩的戏剧场景和唱段如“痛说革命家史”以及“滑雪”、“奔袭”、“夜行”的戏剧舞蹈,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到新时期出现的西皮圆舞板、电话舞、马车舞等,则更好地表现了歌舞演故事的戏剧本色。九十年代的现代戏主动地追求以戏为本,开拓审美的新特色。《死水微澜》、《骆驼祥子》、《孔乙己》等剧目不仅可看出艺术家把中国的、西方的、民间的、现代的等东西都拿来为“我”所用的开放姿态,并且更深刻地表现出了中国戏剧意境美、服饰美、音乐美、程式美的丰富底蕴,是全面戏曲化的新创造。
  现代戏就是这样从艺术的点滴创新到整体突破,从技巧表现到追求传统艺术与时代精神的交融。如同张庚先生所言:“戏曲这个体系并不是由那一个人事先设计了一个蓝图,再按设计创造出来的,这种群众创造的东西是没有框框的。也不是那一代群众在短时间创造出来,而是在几百年、上千年间由许多无名的艺术家一点一滴的创造积累起来的。”现代戏艺术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并在实践中总结提高。未来的戏曲将随着新的时代变化而出现更多的创造者,他们也必将为现代戏的发展增加新的“积累”。一代一代地努力下去,一点一点地积累下去,现代戏自会走出一条和时代共进的发展之路。
  三、现代戏顺时而存
  当社会步入信息时代,各种观念在时代冲击下重新寻找定位时,现代戏也面临着生存的选择。现代戏虽然以反映现实生活为本,但因它是从旧戏曲“脱生”的,它既要继承传统戏曲这笔巨大的宝贵遗产,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现代戏几十年的发展积累,当代社会各种观念形成的时代冲击,给现代戏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使现代戏只停留在某些技巧和形式的模仿上,不能因戏剧形式的古老而制约思维的开放与飞跃。现代戏应在整体戏剧思维和艺术全面创新上做出更多探索。既要看它对传统继承了多少,更要看它对传统超越了多少。不能让人们对戏曲的欣赏只停留在偶尔一次的“古董”猎奇上,而是要凭自己独有的更具竞争优势和传统活力的艺术形式,汇入新时代文化艺术的潮流中去,也作为中国文化素质的一部分渗透到民族精神中去。
  同时,要把现代戏的生长点放在观众身上。评论界多年来的反复争论,各类评奖的隆重推出,专家名人的经典之言,领导的扶持引导等等,都是为了使观众走回剧场。但这么多关心只是形成了一个评奖多、观众少,圈内热、圈外凉的尴尬局面。观众对现代戏的热爱程度,不似设想的那么复杂,他们不过多地探求现代戏在理论等方面体现了什么,而是关注其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到什么程度,这种反映的形式是否为他们喜闻乐见。特别是当各类艺术全面廉价的普及,不只水上芭蕾、冰上圆舞、时装皇后、健美明星等已通过传媒进入寻常百姓家,露天舞场、街头卡拉、音乐茶座、录像碟盘、歌舞比赛、群众演唱以至书法绘画、武术健身等等,也大大地把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众艺术消费分化转移。现代戏应该直面这种时代现状,探索自己的发展优势和生存位置,真正像当年民众剧团在建团宗旨中所说的那样:“从老百姓中来,到老百姓中去,为老百姓演戏,受老百姓欢迎”。至于现代戏会成为什么样子,或应该是什么样子,是由那个时代的观众决定的。只要现代戏不忘记观众,观众就不会淡漠现代戏,现代戏也就会有永久的生存之根、发展之地。
  出处:当代戏剧. 1999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9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