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腔音乐及其伴奏形式


  秦腔音乐是秦腔这一古老剧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和剧本、表演、美术有机地结合,构成了完整的秦腔综合艺术。民间常说“无曲不成戏”,足见秦腔音乐在表现剧中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统一和协调舞台节奏上所起着的独到的作用,而这一切又必须由秦腔乐队来完成。秦腔乐队伴奏与演唱之间业已形成的水乳交融的关系,被称为“曲不离器”。以“托腔、节舞”为特色的伴奏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的变化,在戏曲改革中不断得到自我完善。
  秦腔音乐的伴奏分文武场两个方面。文场以主奏乐器板胡为主,辅之以月琴、笛、唢呐、笙、琵琶、杨琴、二胡等。主奏乐器不同的音色与演奏方法,形成了秦腔特有的风格色彩。文场主要承担唱腔的伴奏以及配合舞台表演而设计演奏的曲牌、场景音乐。在长期的伴奏实践中,又形成了“托、裹、衬、垫、迎、让、包、送”,托腔保调的技巧和“腔屋跟随”的伴奏方式。充分显示出秦腔的韵味和魅力。
  秦腔的武场,俗称打击乐。包括指板、干鼓、暴鼓、堂鼓、战鼓、大锣(勾锣),小锣(手锣)、马锣,大钹、小钹、碰铃(水水)、梆子等。由鼓师操持板鼓坐镇指挥。打击乐器在秦腔音乐中具有独特而强烈的地域色彩,是秦腔的重要支柱。主要承担为演员的演唱制定节奏,配合演员的自身动作,念白、舞蹈、开打,使其起止明确,节奏鲜明的任务。舞台上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都离不开打击乐的伴奏,而场次、段落的转换衔接,剧情气氛的渲染也需要打击乐来统一贯穿。值得一提的是,戏曲各剧种所使用的打击乐器形制、音色、锣鼓点以及演奏方法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但所发挥的作用是相同的。打击乐器运用不同的组合,演奏出轻、重、缓、急、繁、简各种锣鼓点“巧相鸣和”,极具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舞台效果。
  戏曲乐队的总指挥(包括文场、武场),鼓师采取声形兼备的“坐式”指挥法,和其它音乐艺术的指挥法相去甚远。鼓师通过鼓板的示意性演奏来传情达意,指挥和调动整个舞台的演出节奏。舞台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恐、惊,打击乐随着剧情发展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时而调动起文场的急管繁弦,时而调动出武场的紧锣密鼓,舞台上的千变万化都在鼓师统一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戏曲伴奏方式。文武场刚柔相济,动静映衬,使戏曲舞台上的生、旦、净、末、丑尽显光辉。这种独特的伴奏形式在世界剧坛上绝无仅有,可谓一枝独秀。
  出处:当代戏剧. 1999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9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