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火红的艺花火热的情——秦腔名家为亚运会捐资义演花絮


  五月的古城,日丽物荣;五月的艺苑,万紫千红;五月的秦腔舞台哟,花正艳,意更浓!
  看省市秦腔名流为亚运会捐资义演活动,历时11天,演出13场,捐资2万元,成为城乡观众津津乐道的美谈!听:一板乱弹一颗心,一曲乡音一片情。在日以继夜的演出过程中,各路名家珠联璧合,争相献艺,赤子心,爱国情,催绽朵朵艺花,香飘舞台上下。
  妻唱夫随
  西安市五一剧团团长,著名秦腔演员李爱琴,是这次义演发起人之一。她患有腰疾,既要经管底包衣物和杂事,场场还要背重头戏,每次演完戏,腰疼得直不起。她爱人张启武,是省测绘局高工,原籍河北人。别看他和爱琴业务不对口,语言不对路,可却是千里挑一的贤外助。生活上,他主动承担家务;事业上,也给爱琴当参谋;义演中,他义务摄影,还兼负爱琴的特别护理医生。在咸阳义演的日子里,爱琴腰疼得从床上起不来,启武白天端饭、提水,晚上彻夜擦药、按摩,精心护理,使爱琴终于把义演活动顶到了底。
  中年夫妻表心意,老年伴侣情更密。著名青衣旦王玉琴,虽已退休,但在义演中老当益壮,清唱、折子戏、本戏场场都上。她的老伴王集志,相随操劳,乐当“跟包”。老汉见老伴越唱越攒劲,自己也来了精神。俩口一商量:王玉琴演三娘,王集志演薛宝,夫妻双双登台,演起了“三娘教子”。观众看着,又是鼓掌,又是夸赞:“真是台下好伴侣,台上好搭挡!”
  食宿自理
  泾阳县剧团团长,著名红生陈仁义,已年过花甲,头天晚上接到参加义演的邀请,第二天一早便匆匆赶到省城。新闻发布会上,他当众表示:“义演不要报酬,食宿情愿自理!”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副团长,著名旦角郝彩凤接着声明:“为亚运捐资义演,那怕扮个宫娥彩女,我也情愿!”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干的。已经57岁的肖若兰,虽然体弱多病,但义演却首当其冲。只要有她的节目,总是提前从住处徒步而来,精心化装,认真演出,从不计较名次先后,没有丝毫喊累叫苦。全巧民家住陕西师大,星期天不休息,乘公共车赶到五一剧场参加义演,演完深夜收车,自己掏腰包坐招手停回家。
  十多天来,所有参加义演的一百多名演职人员,坚持食宿自理,分文不取,来回不要车接车送,甘心情愿促成义举。
  主持人献艺
  义演节目主持人张晓、陈爱美,是省电视台播音员。”说起普通话,字正腔圆没弹嫌。要唱秦腔,真有点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谁知丑角演员李兴竟当众宣布:“欢迎张晓、陈爱美来一段秦腔清唱!”顿时,全场观众掌声雷动。有人高喊:“甭害怕!唱,观众支持你!”
  张晓和陈爱美忸怩了一阵,见群情难却,便亮开嗓门,对唱起了《藏舟》片断;“走上前来拿礼见,多谢大姐救命还!”“相公本是英雄汉,见义勇为好儿男。”清脆悦耳的唱腔,地地道道的秦味,使观众既感到亲切,又觉得新奇,台后演员,台下观众,掌声、喝彩声融为一体。
  原来,张晓、陈爱美在主持义演报幕的过程中,受到演员们爱国热情的感染,边听边学,耳濡目染,偷偷哼起了秦腔唱段。陈爱美利用演出间隙,拿着抄好的唱词,找肖若兰,马友仙请教,逐字逐句学发音,练韵味。难怪他俩临场献艺,一鸣惊人!
  热心的戏迷
  在义演的十几天里,经常都可看到一位满头白发,胸前飘着花白胡须的老人,场场都到,爱戏入迷。他就是刚从台湾回来探亲的张公顺先生。
  张老今年67岁,从小就是个秦腔迷。到台湾后,他联络陕西乡党,搭伙成立了一个自乐班。唱秦腔,赏乡音,思念亲人。这次回西安,正赶上名家义演,老汉喜出望外,每场必看。开演前,他到后台休息室找演员聊天,交流演技,合影留念。从西安到咸阳,他紧随不舍,自费观看。受艺人们爱国热情的感染,老汉慷慨解囊,主动为亚运会捐资了500元。
  在西安义演中,能容纳900人的五一剧场,每场都要涌入1000多观众。原计划只演五场,可前几天门票就被抢购一空;加演三场,仍被买光。每晚开演后一个多小时,剧场外还滞留着很多等待“钓鱼”的观众。有些农村戏迷从长安、临潼专程赶来,对守门人员苦苦恳求:“同志,那怕叫我们进去站着看一会,也算过了‘瘾’”。
  演《周仁回府》那天,记者在池子前后的出口处见两位打扮入时的青年出来,便笑着问:“你们年轻人,还爱看秦腔吗?”他们一本正经地回答:“啥话?这是名演员李爱琴唱的《周仁回府》,根本弄不到票。我俩是托人走后门请人领进来的,想在池子找个空位,谁知满满的。”
  出处:当代戏剧. 1989-1990年(合订本)/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9-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