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戏曲还是“雅俗共赏”好


  中国民族文化,乃是由“雅文化”和“俗文化”双向构成的。中国戏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发展成形,乃是一个多成份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所以,它呈现出“多项选择”之势。同时,特定的社会参照公众,依文化观念、审美判断、欣赏习惯,确定对艺术欣赏和判断的层次性,作出定向选择。
  当前,在国门洞开,改革开放之机,各种流派潮水般涌入,多参照、重理性、高层次一时成为艺术创作的狂热追求的目标。戏曲生怕人家说自己是“土包子”,于是不甘落后,跃跃欲试。什么荒诞剧,意识流,均成为创作追求目标,趋之若鹜,好象戏曲创作不追求哲理性,不够现代派,就不够高层次。须知,这种创作方法的变动,本身就违背了戏曲的创作规律。戏曲是溶诗情、舞蹈、歌唱于一炉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众多艺术形式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位,其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历来为群众喜爱。仅以我们陕西地区涌现出的代表剧目《三滴血》、《梁秋燕》、《柜中缘》、《看女》、《游西湖》等为例,这些剧目并无荒诞、高层次可言,但它的哲理性非常深刻,又不失审美愉悦性。是因为它最突出的特征在于为群众提供了最广泛的、现实的、基本的文化选择和审美需求。只有贴近生活,揭示人类共有的情感愿望和心理满足为主要目的,才能及时地在观众欣赏中产生心理效应。
  当前热衷于搞所谓“高层次”戏曲,追求深邃的哲理,有相当文化层次的观众看了戏并不甚理解,低文化层次的观众自不待言。这大概也是观众对戏曲越来越淡漠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喜爱戏曲观众的文化层次并非都是高层次。在我国现阶段,低层次文化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城市中高层次文化的人也是为数不多,难道戏曲就是为少数文化层次高的观众服务吗?吃惯了鱿鱼海参的人,也乐于品赏风味小吃。“阳春白雪”倒高雅,有人却理解不了,他就喜欢“下里巴人”。
  追求“高层次”,人为地搞一些深奥莫测的东西,高深的理性思辩,而忽视戏曲的审美愉悦性,这不禁使我想起了达达派画家杜尚给蒙娜莉莎肖像上画的两撇翘胡子。本来是一个端庄纯洁、以神秘永恒的微笑赢得人类崇敬的美丽女性,霎时变得令人作呕的男子。杜尚以此宣告他的反传统艺术观。杜尚的勇气实在可佳。按杜尚的创作观点,首先是他对艺术的“趣味”所表现出的视觉美感的摈弃,对传统制作方法那种观念重复的鄙视,去追求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这无疑是一种超越,是可贵的。但话又说回来,一种艺术若排除形式的美感,缺乏观众对艺术的直观审美愉悦,是不会博得观众喜爱的。中国的戏曲传统,首先是以它的形式美为基本特征。这正是它的艺术魅力所在。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要追求票房价值,博得观众的喜欢,就得与观众保持并促进相对的和谐关系,研究各文化层次观众的审美心理。这样,戏曲才能做到“雅俗共赏”,为群众喜闻乐见。
  出处:当代戏剧. 1989-1990年(合订本)/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9-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