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振兴秦腔又一招——记陕西省秦腔中年演员「农行杯」大奖赛


  今春以来,三秦大地上滚动着一股秦腔热浪——陕西省秦腔(含陕西地方各剧种)中年演员“农行杯”大奖赛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全省各地陆续拉开了帷幕。这是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省文化厅联合省农业银行深化戏曲改革,推动振兴秦腔工作深入发展的又一个新招数。它极大地调动了中年演员和广大戏曲工作者改革戏曲的积极性,激发了广大戏曲观众看戏的兴趣和热情。
  这次大奖赛从2月13日开始,到5月11日至18日在古都西安举行颁奖活动和荟萃演出为止,在历时三个月的选拔、评奖工作中,全省十个地市和省直共70余个戏曲表演团体中有55个单位、8个剧种的258名演员参加比赛,共演出现代小戏、折子戏和经过不同程度改革出新的优秀传统折子戏238个,组成晚会58台,演出70余场,看戏观众近十万人次。参赛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近年来少有的。在秦岭南北、渭水两岸、黄土高坡和古都西安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形成了不大也不小的气候。它说明只要坚持改革,戏曲艺术仍然会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和市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证明了戏曲艺术,尤其是秦腔艺术在我们这块黄土地上仍然具有着她固有的艺术魅力。这次大奖赛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改革戏曲,振兴秦腔,人才是根本,有了人才才能出好戏。在当前来看,重视发挥中年演员的骨干、桥梁作用尤为重要。他们对剧团来说是挑大梁的,是台柱子;从继承传统、改革发展戏曲艺术事业的角度来说,他又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前辈艺术家的许多表演艺术精华和高超技艺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承传和保留;青少年戏曲工作者又需要从他们身上学习技艺和宝贵的艺术经验。这是我国戏曲就表演艺术来讲溶汇和保留于有造诣的演员之身的客观现实。因此,这次大奖赛规定以31—50岁之间的中年演员为参赛对象,可以说是抓住了以重视和培养人才为中心,推进戏曲改革的牛鼻子。大奖赛的各级组织领导对这点认识明确,态度积极,对中年演员参加大赛,出台献艺十分重视,大力支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了充裕的条件。省戏曲研究院参加大赛演出的中年演员有39人,但为其服务的就有300多人,院团部各级领导亲临现场协调各种关系,指导排戏,组织演出,使参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渭南地区组织专门的评奖选拔班子,深入全区14个县市挑选节目,为大赛提供了七台有质量的晚会。中年演员们更是积极热情,以改革戏曲,振兴秦腔为己任,争先恐后积极报名,出台献艺。安康地区文化经费紧缺,投入大赛的财力有限,为了使大赛顺利进行,他们拟定了收取10元钱报名费的办法为大赛集资。就这,演员们还是踊跃报名参赛,仅有40余名演员的安康市汉剧团报名参赛的就有28名。他们自备烟茶,邀请导演、演员、乐队和舞美工作者为自己导戏,配戏。在近几年,戏曲不景气的情况,因为种种原因许多跳糟的演员,也重新找上门来报名参赛,如榆林地区定边广播局的郭双腾同志,安康文教局的李富强,汉阴县的刘大安周仕祥等。领导和中年演员两个积极性相加,使这次大赛搞得热闹红火,有声有色,既检阅了近年来改革戏曲,振兴秦腔的成果,又为进一步发展戏曲艺术事业选拔培养出了一批挑梢的人才。整个大奖赛评出了特别荣誉奖演员3名,一等奖演员51名,二等奖演员47名,三等奖演员69名。他们大都有20—40年的艺龄,基本功扎实,舞台经验丰富,身怀绝技,表演出色,艺术素质好,普遍受到了观众的好评。这是我们深化戏曲改革,振兴和发展秦腔事业的骨干和梁柱。
  改革戏曲艺术,发展民族戏曲艺术事业,在缺少投资,缺少经费的情况下,寻求社会资助,对这些热衷于戏曲事业的精神不灭、心不死的戏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条生路。陕西省农业银行为这次大奖赛搭桥辅路,使大赛活动在经济上有了起码的维系条件,是戏曲界同仁们所庆幸和十分感谢的。农村金融行业与戏曲联姻结缘,这还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此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以便为以后戏曲前途寻求生路开辟更广更多的途径。
  大赛期间,省上和各地赛区组织了评委,大赛宣传组与省戏剧评论家联谊会、《当代戏剧》编辑部联合邀请了西安地区近20名戏剧理论界人土,进行观摩评论,对荟萃演出29个优秀节目逐个进行了评论,及时总结了近年来戏曲改革和表演艺术方面出新的经验。并结合演出实践较为深入地分析研究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形势,戏曲改革的方向,继承与借鉴的关系,戏曲与现代观众,传统审美习惯与现代审美意识,表演艺术技巧与塑造人物艺术形象等理论问题。使改革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结合了起来,为振兴秦腔,改革戏曲提供了许多理论参照。
  出处:当代戏剧. 1989-1990年(合订本)/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9-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