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戏曲的选择与超越


  艺术发展同社会发展,总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运动中,求得相互适应。当一种艺术不适应人类,换句话说不适应人们的审美观念的时候,艺术本身就要思变、就要选择、就要超越。这是人类主体的选择要求,艺术的客体不得不这样变动。
  人类创造艺术的目的在于让它为自己服务;艺术选择与艺术超越的目的在于艺术不断地调节自身,找到适应的历史位置。一种艺术的选择与超越,常常会经过或长或短的时间,使它衍化成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即以一个“集合体”走向另一个“集合体”,从而体现出一个个的艺术流程。这种艺术流程,既是历史现象,也是艺术发展上的一个规律。
  中国戏曲发展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各种新兴艺术的挑战,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终于出现了困惑期。它表现在戏曲理论上,就是围绕着“戏曲危机”与“戏曲转机”、“戏曲生存”与“戏曲消亡”的论争,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表现在戏曲艺术实践上则是处于极度的迷惘、徬徨与改革、期待之中。这不仅说明戏曲艺术已同社会发展产生了新的不平衡,出现了可变与须变的因素,而且说明戏曲艺术又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创变时期。
  中国戏曲向何处去?需要艺术实践去回答,但首先需要的是理论上的探索。
  中国戏曲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把它真正归结为文化戏曲这一大体系、并对之进行较为系统的历史的哲学的探索,还只有在近年内兴起的文化哲学研究中才成为可能。为什么至今仍有人把它置于“下里巴人”的圈地,认作是“俗文化”或“低级艺术”?为什么在戏曲观念上出现“戏曲化”与“现代化”——“有彼”即“无此”、“有此”即“无彼”的绝对论断?为什么以前有人把戏曲当成重要的“教育工具”、当今一转又有人把戏曲看作是一种纯粹的“娱乐工具”?其原因,是不是没有把中国戏曲认作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一个“大集合体”?是不是没有发觉中国戏曲的独特的“创”、“变”规律?是不是没有认识到中国戏曲在它的发展长河中始终存在着一个“选择”与“超越”的规律?
  中国戏曲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历史抉择。在人们的主体意识和历史参与意识的制约下,必对戏曲艺术本身的时代地位进行严肃的审视。基于这一点,把中国戏曲放在大文化背景下,通过哲理的思辨与反思,科学地找出它的各个分体艺术上的“关节”和“桥梁”,进而探索出它在当代真正的继承与创新的途径,就明显地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研究课题。
  按我们的理解;所谓选择,是基于人类对自身的不断调整,以使自身的存在更合乎于时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的法则与规律;人类对于自己的艺术,也是依据自己变化着的文化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观念、审美观念,不断求得艺术的吻合。具体到中国戏曲,则是根据它的地域性、民族性、思想文化的综合性特征,探索它怎样通过历史的自我选择,进行微调与改革,自然地适应民俗、适应文化的总体要求,真正使传统戏曲艺术既能继承又能超越自身,达到自我审美与客体欣赏的新的和谐一致。揭示戏曲上的这一客观现象,在于让人们清楚中国戏曲的本质规律,理知中国戏曲并非是百分之百的封闭体系,而是一个开放型的艺术品类。元杂剧——明传奇——清地方戏曲的流程本身,都说明它经过时代的选择,跃出历史羁绊,不断地找到了自身新的存在客体,也证实戏曲的选择旨在戏曲的发展,戏曲的发展必然要进行艺术上各方面的选择。当今文化艺术上的中西合璧,众多艺术的激烈竞争、“雅俗合流”趋势的出现,为中国戏曲的选择创造了优越条件。一般说越是有选择的余地,戏曲越是有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我们的拙见是:承认“戏曲危机”,但莫要过分地困惑与悲叹。
  所谓超越,就是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总原则下,试图唤起人们对戏曲艺术的一种或数种新形态的关注,引起艺术家、剧作家对未来戏曲形式的憧憬,满怀信心地在对戏曲艺术现状考察与把握的基础上,越过艺术困惑的荒漠,拥抱新形态降生的春天。勿庸怀疑,戏曲的超越,是建构在戏曲选择的“聚集坐标”上。不承认戏曲有超越,实际上是不承认戏曲的发展与变化的规律。静止的观点,非但不符合戏曲艺术的“创”,“变”规律,而且也不符合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部分必须与当今商品经济和工业文明相适应的规律,还有碍于戏曲的振兴和艺术上的创造。因此,站在人类文化学的高度,以纵观戏曲流变的眼光,探讨和研究未来戏曲艺术的民族样式、创变规律以及时代的审美观念、欣赏情感,以之开拓认识,解脱束缚,创造新型戏曲,适应时势,求得戏曲的“自我”与时代同步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一观点的阐发,意在对于戏曲艺术以较深层次的认识和昭示。
  出处:当代戏剧. 1989-1990年(合订本)/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9-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