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易俗社早期之“演说词”


  过去,人们只知道易俗社是一所不同于普通江湖戏班的新型戏曲学校。其实,易俗社不单培养学生,编演新戏,为了实现其“开发民智”,“辅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的宗旨,还做了许多事。早在创办《章程》中就有过明确规定:“本社款项积有盈余时,当续招新生,以谋扩广。并编纂杂志,印刷白话演说,随台发售,以补戏曲之不及。”在建社后的第二年(1913)十月,就创办了《易俗杂志》,除了发表剧本、论文之外,几乎每期都有宣传民主思想,普及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文章。如《读音字母》、《简易种棉法》、《新著疏菜本草》、《农家副业》、《卫生要语》等等。即使演戏,易俗社也不同一般。其目的,宣传文明精神,每演一本戏,必需起到“启迪民智”的作用。用创造人李桐轩先生的话说:“当在演唱后一般人心上做数验”。可见,易俗社的先驱们,十分注意演戏的社会效果。正因为如此,在建社之初,在《章程》中专设了两名“演说员”的编制,规定:“于何地演唱,即于何地演说”。在演出中,特开了“演说”条款:“六、演说:一戏曲演说:本社演戏时,每演一出,先由开场生说明大概,使观者知宗旨之所在。一特别演说:本社当未开演前,及已演后,演说员随意演说”。(见民国元年《易俗社章程》第一,第四页)令人遗憾的是,对于易俗社的《章程》中如此重要的规定,以及其实行的情况,长期以来被人忽视。
  一九八八年春,我在阅读西安市戏剧研究所藏存的李桐轩《四湖林》抄本时,发现了李桐老的《演说(开国图)宗旨》、《演说<新女子丁嘴>宗旨》和《演说新旧之比例及效果》三篇白话“演说词"。篇幅不长,兹将原文抄引如下:
  演说《开国图》宗旨:
  这一回是《开国图》,为什么可叫《开国图》呢?兄弟若不说,大家心中不甚明白,看了,象莫看一样。“开”就是开创呢。“国”就是中国。“图”就和那谋略差不多。编这回戏的意思,就是想教大家要知道咱们老先人黄帝创造咱们中国很不容易。大家要为先人争气,努力保守,一尺一寸土地,尤不要外人剥夺。也就能对住咱们先人了。也不枉挪出工夫看这回戏了。记上了么?爱国二字包括全本了。
  《开国图》是易俗社的创始人之一,早期的社监、社长兼剧作家王伯明先生的剧本。写的是黄帝开创中国的故事。该剧于民国二年(1913)四月由教练李云亭排导首演。
  《演说<新女子丁嘴>宗旨》:
  既是女字。何有新旧之分?要知道旧和新相去甚远,书上“人维求旧”那句话。就觉着大不稳妥。旧日那女子也和她妈丁嘴呢,不过是嫌不给她买粉买花。这“旧”字,可作“黑暗”二字解。如今这个新女字则不然,人既新了,丁嘴去都和那旧女子不一样,她丁得她妈和那个老顽固先生嫌说放脚不对。这“新”字就可以作“文明”讲,兼之语言直爽,锋芒犀利。古来语言料的宰我,今之演说家的雄辩,当能相提开论了。
  《新女子丁嘴》是一出提倡放足的戏,以时装演出,要算秦腔的第一个现代戏了。这是大剧作家孙仁玉先生的处女作,折戏。经过李桐轩先生修改加工,曾于民国元年(1912)八月易俗社刚建立时由教练赵杰民排导首演。后来又给学生排导,为1913年一月一日易俗社学生在西安城隍庙作首场演出的头一个剧目。据《陕西易俗社简明报告书》记载:“民二元旦,吾社开幕,最先所演之新剧为《新女子丁嘴》”(5页),当时人山人海,庙为之满,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又据老艺人贾明易回忆:“刘箴俗和我都是易俗社第一班的学生。记得刚进社时,他还是个不满十岁的孩子,在同辈中,是最小的一个。入社不久,陈雨农、党甘亭两位教练就给我们排演《新女子丁嘴》。这是一出时装新戏,是宣传妇女放脚的。在这出戏里,箴俗饰演一个受母亲宠爱被迫缠脚的小姑娘。他演的很出色,受到了老教练的夸奖和观众的赞扬。”(按:贾明易是演老旦的,在此戏中饰演母亲。见贾明易《忆箴俗》一文,载《西安日报》1962年8月11日)据《陕西易俗社第二次报告书》记述,该剧之剧本早已遗失。高培支先生感叹道:“悬赏搜求,毫无踪迹,多年心血,化为乌有,言念及此,曷胜痛恨。”(43页)现在,我们发现了“笔削”该剧的李桐轩先生亲自撰写的《演说宗旨》,再结合老艺人贾明易的回忆,可使我们人体了解该剧之内容和排练、演出的情况。
  演说新旧之比例及效果:
  有的人说:既然都叫戏,该拉住衹唱,何必强有这新旧之分析呀!老哥,好比你穿衣裳呢,就该无论囫烂,是衣裳就穿。为什么你偏要穿囫的呢?好比你用茶饭呢,就该无论瞎好,是茶饭就用,为什么你更喜欢吃好的呢?什么缘故呢?以那烂的穿上不好,瞎的吃着不香。我们演这个新戏,也就是这个道理。少不下又有人说:看戏就看这个过场,你看阿旧戏踢袍摔袖,吹胡子瞪眼,有多么大方!那新戏出了台,祆短帽字小,鞋高胡子燥,好象些八蛮进贡呢,五洋闹中华哩!实在难看。咳,老哥,糊涂到这个地步,兄弟说的戏的新旧,并不在表面上论,全是精神上谈。我且问你,如就象那些《打面缸》《买胭脂》《吕布戏貂蝉》《崔子弑齐君》,把姑娘看的咬指头,学生引的看后台,你还想看阿踢袍摔袖么? 《五雷碗》上的神,《十王庙》的鬼,把老汉弄得烧香醮表,阿婆弄得成天媚神求佛,你还想看那吹胡子瞪眼么?兄弟的意思,不敢说旧的都属不好,有恶感可去,新戏皆属尽善,有不到处改良。至论表面上,汉代衣冠固好,新式礼服何尝不善。不过乡间人眼见的钱大一块天,脚踏的杯口大一片地,少见多怪,在所必然。兄弟也不敢自居通人,早为老哥原谅。至于新戏,无益于风俗的,咱们社里就不演。尽是众大先生亲手斟酌了再斟酌,才靠出演呢! 口不为凭,老哥,你看便知。
  这是用新戏旧戏对比的方法,向观众,特别是向农村广大观众宣传新戏的一篇演说词。也是以李桐轩为代表的易俗社先驱们的戏剧观之通俗解。这在《易俗社章程》及李桐老的《甄别旧戏草》和发表在《易俗杂志》第四期的《影剧改良说》中,都可得到印证。
  我们现在所发现的这三篇演说词,只是易俗社早期演出的一部分。前两篇:《“开国图”的宗旨》《“新女子丁嘴”的宗旨》,当是以开场生向观众演说;后一篇:《新旧之比例及效果》,篇幅较长,属于专题性质,当由专职演说员于幕前演说。
  这三篇白话“演说词”的发现,为我们更全面了解和研究易俗社早期活动,以及研究中国近代戏曲史,提供了新的重要史料。
  出处:当代戏剧. 1989-1990年(合订本)/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9-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