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试谈秦腔鼓板的敲击


  板的敲击采取坐势。气力主要发于丹田与腰背,通过臂膀、手腕、手指集气力于棰尖。这是一种暗劲与力的传递过程,也是一种敲击的基本方法。敲击中要注意保持气力的和谐通畅,防止气力在肩、肘、胸、腕、手等部位受阻。
  在我们的戏曲舞台上,有些功力差的司鼓,或由于手指持棰太紧,使鼓棰失去弹性,与鼓面不能保持水平,鼓皮张力所产生的反弹力感觉不出来;或臂膀肌肉紧张,使肘关节不能灵活弯曲与伸展,上举很费力,下垂的重量贯性力也用不上;上身前顷,胸部凸起,使气息不能平稳呼吸,加剧了心脏的跳动,促使神经高度紧张,使节奏感觉不准,两手运力不稳;或两肩耸起,两肘夹紧,大臂不能伸展收缩,肩关节失去灵活性,上下运动受阻,这样就加重了小臂的运动负荷,只能依靠小臂与手腕的运动来敲击。其结果使气力受阻,需要伸展的肌肉不能放松,需要紧张的肌肉不收缩,产生肌肉拔河,力量互相抵消,成为无为运动。如果轻击“软泛嘟”,技巧无法完成;重击呢,气力不足,强度不够,虽拼命击打,敲出的音色暗淡、轻飘,没有弹性和穿透力,速度也忽快忽慢,两手力量不均,节奏时值不准,僵硬呆板,敲击时非常吃力且容易疲劳。其后果不是得了严重的职业病,就是用手在腿面上恨劲击打,把腿面打青、打肿、打烂,有的甚至关节变形,肌肉破裂。如敲一出用运锣鼓多的重戏,劳累的就象得了一场大病。这种现象在秦腔司鼓中屡见不鲜。要使身心全部放松,练习中只有轻击慢打才是巩固放松的基础。因为轻击时肌肉不会过分用力,所以不容易引起身心的紧张,慢打可以给人大脑留下反映:敲击要领是否准确,动作是否对头。但这种方法不易掌握,上功慢,敲击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巩固不了,加之慢练不带劲,技巧性差,感到没有多大意思。这时就要特别注意力度和速度受影响。
  鼓板的敲击技术与技巧是多种多样的,发力部位及肌肉紧张与放松也是多层次的,我们需要的是在神经控制下肌肉有弹性的放松,而不是自由的随意放松。紧张与松弛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一组肌肉活动时处于高度紧张,另一组肌肉必然高度放松,这样才会有暴发力,否则该松弛的不松弛,该紧张的不紧张,就会影响敲击技术的提高与用运。
  在敲情绪强烈速度又很快的“擂棰”时,就需采用足够发力的运动方式:足下发力,气惯全身,形成一股向上的强烈的气势和力量。这就要立腰收腹,背肩大臂肌肉紧张,小臂手腕、手指肌肉相应放松,使气力畅通无阻地用运到棰尖上,擂棰才能很快进入高速运行。当鼓棰与鼓皮的强力相结合,擂棰的惯性增大,这时紧张的肌肉又逐渐放松,力度也要相应减弱。如收煞时,其压力由右手完成,小臂发力,拇指下压,中指上翘,“擂棰”停住;左手次之,但动作要一致,使“打”从音响上变成“拉”。
  在敲“软泛嘟”时,后面接的六个“打击”鼓点,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换两种用力方式,做两种不同的动作。其发力点在手腕,靠拇指弓起向下弯曲,食指向手心弯曲,手腕弓起离开支点,急促地收缩产生暴发力,并借用手臂自然下垂的惯性力,使棰尖触击鼓面,鼓棰与鼓皮的弹力发生共振,“嘟”就能自然的泛出。如果动作及用力很小,其它肌肉紧张,用力太大,就会影响手指与手腕的肌肉收缩,“嘟”的振动次数就不够,敲不圆,因而要求各部的肌肉要处于放松状态。要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紧张情绪,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最好多作轻击慢打的练习。因为轻击慢打练得好,用力方法用得对,动作要领记得牢,就能很快达到动作自然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出处:当代戏剧. 1989-1990年(合订本)/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9-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