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颗过早殒落的秦腔慧星耿善民


  凡是在某一领域里,坚持一种正确的主张,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有时很惨重。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耿善民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耿善民先生是一九三九年冬季由何振中先生从西安接到兰州,参加何组建的众兴社。第一天演出的戏码就吃亏了。兰州是须生戏出头的地方,观众欣赏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此。这种现象自有其历史渊源。因为桌腔的发源地是秦、汉、唐等帝国的都辅,秦腔剧目大都反映帝王将相的政治斗争。帝王将相多数是中年人,所以扮演中年人的须生角色,就成为舞台上的支柱。虽然自一九一二年易俗社成立之后,以自编自演的众多的生旦戏逐渐代替了须生戏的地位,但是在甘肃舞台上依然是须生的天下。陕西著名的须生演员在二、三、四十年代差不多都到过兰州,如十二红(李寿山)、高天喜、麻子红(郗德育)、王文鹏,牛百顺、杨启华、刘立杰(木匠红)、和家彦、毛金荣、刘金荣、萧顺和、刘易平、王义民、赵柱国、王正民、王正端、王天培等等。他们不仅在表演艺术上各有千秋,而且都拥有一批独特的剧目。如高天喜的《太湖城》,十二红的《逃国》、《卖华山》,牛百顺的《斩韩信》、《诸葛观星》,和家彦的《伍员拆书》、《春秋笔》、《上煤山》,王文鹏的《葫芦峪》、《武襄侯骂死王朗》,刘立杰的《李陵碑》、《国士桥》、《八义图》,刘毓中的《周仁回府》、《祭灵》、《双诗帕》、《殷桃娘》、《韩宝英》,刘易平的《取都城》、《宁武关》、《大辕门》,杨启华的《挑袍》,萧顺和的《抱灵牌》、《抱火柱》、《十道本》,刘金荣的《金沙滩》、《破宁国》、《四进士》,麻子红的《抱火柱》、《六部大审》、《潞安州》、《烙碗计》、《苏武牧羊》等,都是硬扎扎的单面子戏。耿善民先生因为在百代公司灌过唱片,影响很大,大家都聚着劲看他。但是《汾河湾》不是打炮戏,没有相当的分量和特殊的技巧,是演不好的。果然演出后,虽有部分观众为他英俊的扮相和幽默的表演鼓过几次掌,而更多的观众则认为平平如也。但是兴犹未已的观众,总认为后几天可能会演出惊人的剧目。孰料第二天是《放饭》,更泄了气。以后又演出《四郎探母》,因嗓音一般,人们与王文鹏,刘易平相比较,更不满足。后来演《周仁回府》不带《悔路》,演《宁武关》不扎靠旗(实则因病),观众的情绪一落千丈,也就再不寄托什么希望了!以后还演出《九更天》、《还我河山》、《蝴蝶杯》等,观众又逐渐有所转变,认为还是好把式,然而总没有怎么红起来,病情也日渐加重,到一九四一年带病返回西安,不久溘然去世,享年只三十多岁。这是客观上的大致情况,而主观上耿先生是秦腔须生中最杰出的改革者。他率先摆脱秦腔粗糙、喧嚣的气息,力求文静典雅,让人听得清楚、看得明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他认真细致地推敲戏情戏理,研究人物的气度和感情。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而不因袭和盲从。他对传统的演法敢于大坦的剖析和取舍。他广泛地观摩和撷取京剧、话剧、电影的特长,独辟蹊径,使人耳目一新。他演戏,如淙淙清溪,幽静而富有奇趣,恬淡自然,顺理成章,细细地品味,才能领略其潇洒和飘逸的韵味。他的每一句唱腔,念白和每一个动作,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富有深意,不同凡响,极力追求一种高尚的情趣和深远的意境。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他点染得熠熠生辉。使人不禁感叹:秦腔早该这样演了,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耿善民的悲剧是不应该离开易俗社。戏曲是优势组合的集体艺术,而且还要有一个适当的环境和气侯。耿先生在当时抱着改良秦腔的宏愿,只能凭借易俗社这艘战舰。事实上,如果没有易俗社,耿善民也不会产生这种崭新的意识。易俗社以它锐利的目光和坚强的意志,在雄厚的社会背景的支持下,披荆斩棘,轰鸣向前。生活在这只巨轮上培养的健儿耿民善,骤离开母亲,爬上一只小舢板,企图在惊涛骇浪中拍击,自然难以避免被滚滚海潮所吞噬。
  在逆境中,最容易透视人的灵魂。耿善民并不是不能随方就圆,改弦易辙,但是他具有真正的艺术家的品格,不为世俗所惑,不迎合低级趣味,不违背初衷而讨好观众,不以降低包银而屈节,我行我素,一心追逐高格调。但韵高寡和,只有那些知名的艺术家和有识之土,对他献上由衷的尊敬。著名小生靖正恭先生曾说:《周仁回府》耿善民演得最好。他认为耿善民在府门外踟蹰不前、心潮起伏的表情,谁也赶不上。名丑王定秦先生指出:别人演《玉堂春》的按察使刘秉义,当听到苏三唱至“在周仑足下叙叙旧情”时,失神落魄地把手中的火签一支一支地掉在地下,有失官体。一个堂堂布按三司的庄严法堂上怎么能出此丑态?独耿善民不然,他也不是不动容,而是极有分寸地显现出一种不可名状的惊讶——手执火签,茫然顾盼,下意识地左插右插,没插入签桶,低头一看,不禁哑然失笑。多么纤细而精致的笔触!至今半个世纪以来,也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作出如此文明而幽默的舞台处理。我们不能不为他的聪明睿智而拜服。著名鼓师于海如先生对耿善民的表演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称赞耿善民演戏处处与人不同,非常讲究情理。例如他演《探监》中的冯彦,虽然身受重刑,双股颤抖,不时地用手抚摸,但是依然昂首挺胸,不失英雄本色。而不象其它演员化妆成囚首丧面,表演上狼狈不堪。
  耿先生认为剧目的内容,决定演员的艺术水平,翻天复地的题材和恬静闲逸的故事,都可以展现演员的才智;只有卓越不凡的表演艺术家,才可以深刻地表达出人生的意蕴,给人以美感享受和哲理思考。他忠于自己的理想,坚持正确的追求,金钱和浮名没有动摇他的意志。他的死,与此不无原因。时至今日,在西北五省秦腔界象耿先生这样具有卓识远见而不屈节媚俗的表演大家尚不多见。
  耿善民先生埋没了半个世纪,他吃亏于是个戏曲演员,他的艺术创造和卓越贡献,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和表彰,更谈不上加以研究和弘扬。但是他的飒爽英姿和典雅风范,一直在不少秦腔名宿和有修养的观众脑海中萦绕和盘旋。
  耿善民先生是秦腔艺苑的贤哲。他的名字应该同许多坚持真理的杰出人物相媲美。
  出处:当代戏剧. 1989-1990年(合订本)/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9-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