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讴歌农村生活的主旋律——《丁家院》剧组座谈会纪要


  《丁家院》在兰田城乡演出后,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编辑部的同志看后,觉得果然颇有乡土气息。一个现代戏在不大的兰田县城连演二十多场而观众络驿不绝,说明“好戏不危机”。
  这个戏富有生活情趣;人物塑造得生动、真实、生活化;细节和语言有特点,整个演出充满喜剧色彩。可以看出作者对当前农村生活,对改革大潮中农村各种人物的心绪心态是比较熟悉的。作者王晓玲同志在戏剧界并不陌生,此前已写过剧本,并非一日之寒。
  戏曲是综合艺术,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美等都在共同的艺术创造中付出了智慧和心血,使它和谐完美地呈现在舞台,奉献给观众。我们编辑部今天来兰田召开剧组座谈会,希望听到大家在艺术创作中的经验体会,和进一步加工提高此剧的意见。请大家踊跃发言。
  1986、87年在农村整党期间,由于工作关系,接触了许多农村干部、党员、群众,观察了许多社会现象。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后,党的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给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与人关系的变化。看到这些,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也引起自己的沉思。于是我就把自己所看到的一些生活场景作了些简单的记录,这就成了我后来创作“丁”剧的素材。
  在开始创作时,我给自己制定了几条原则,即:
  一、题材选择上求“大”。我认为农村变化这么大,改革的洪流冲击到农村的每个角落。要把这些宏大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场景反映出来,就得把贴近改革生活的“小人物”放在大事件中来,通过他们的大事件中来,通过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命运的变迁,来表现时代的风貌,绘成一幅时代的风俗画,使观众看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创作手法上求“新”。传统戏是祖国宝贵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要反映现代生活,再生搬硬套那些古老的程式,有些情节就无法表现。于是我在结构上采用写散文的创作手法,达到“形散神不散”的目的。这是我有意的追求。
  三、人物描写上求“深”。生活在现时代的人,本身是很复杂的,任何一个人很难一言以蔽之。因之,我想把人物关系、人物性格写得复杂些,以避免模式化、概念化。如乔守旺这个人物,是农村的能人,过去受了一些迫害,三中全会后,如鱼得水,很快富了起来,成了万元户,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是他积极的一面,但是,他毕竟是个农民,在他身上自然地流露着小生产者的痕迹——狭隘、自私,农民意识浓厚。他和絮儿不同,不是一种类型的人。絮儿是共产党员,是改革的中流砥柱。所以他们在很多问题上有矛盾。乔守旺经济上富起来了,精神却很难富有。在婚姻问题上,一方面他追求新生活,追求婚姻幸福,另一方面他又极力反对阻挠女儿的婚事。白荷花这个人物,给她写了一笔历史的忧伤。周锁子这个人物在农村很有代表性。对这些人物,我不光写他们干啥,还写他们在什么思想指导下干的。
  四、故事情节设置上求“实。作品中反映了发生在兰田土地上平平常常的人、平平常常的事,这样就使剧本情节“土”,人物“土”,就连道具、物品都是本县的土特产。因而非常贴近观众,形成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五、风格上求“活”。戏写新政策给人们带来新变化。广大人民,包括身上带有历史忧伤的人,心绪都应该是喜悦的。据此,我在创作格调上采用“活泼、清新、明快”的喜剧手法,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戏,截至目前上演了七十余场。达到现在的水平,与导演的二度创作及剧团所有同志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与省、市、县的领导、专家的鼎力支持和热情帮助也是分不开的,今后,这株幼苗仍需得到各方面雨露的滋润,令其更加茁壮地成长。
  刘自立(导演)
  作为一个导演,要把文学剧本运用艺术手段转化为主体的舞台艺术,使剧中人物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地与观众见面,除忠于职业、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的献身精神外,更重要的是要“出好戏,出人材”。这点,在排导《丁家院》感受很深。
  一、调动一切艺术力量。县级剧团,由于经济的制约,灯光少,光源暗,舞台上要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及剧本所规定的时空气氛,是有困难的。这就全靠搞灯光的同志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使表演区、中区、天幕显出其应有的效果来。舞美方面,花钱少,艺术上达到了演出要求。音乐对戏曲来说至关重要。创作人员的设计必须入耳动听,有新意,在戏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结合演员的表演实际导戏。以往排导一出戏,一般只需半个月时间,怕拖长了影响经济收入。排导《丁家院》剧,基本上没有受时间制约。原因是这班学生未演过现代戏,对基本的表演方法不熟悉。有一些演员像柳絮儿、腊八婶,乔春艳的扮演者,她们的本能性格与角色距离甚远,排导时间花得比较多。柳絮儿第一次上场,从上场口到中场,只有几步远,排了好几天。排导方法上,以往示范多,这次讲理论多于示范,先要从道理上启发演员正确认识、掌握人物性格及形象。同时改变了以往从头通到底的做法,调动了演员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自觉的一步一步的由浅到深由表及理地捕捉人物形象。如此效果比较好。
  三、注意细节的提炼。一个导演,要注意观察生活,对自己排导的戏要心中有数,重点突出,自觉地把可以导出戏的地方,经过加工提炼出来。比如第一场乔守旺和周锁子吵咀以后,拉着白荷花的手往灶房去时,抓住白的手摇了几摇的细节,艺术效果很强。第二场僵死……。总之,通过这些动作的语言和语言的动作的结合,导出了许多有艺术效果的细节,给全剧大大增添了光彩。
  杨宏选(剧团团长、兼音乐创作)
  我在《丁家院》剧中兼搞音乐创作。根据全剧的色彩风格,我将音乐基调定为“清新、明快”,富有喜剧格调。在唱腔设计上,大胆地作了一些改良,即在原板式基础上吸收了兄弟剧种,如“眉户”的唱法等;音乐伴奏上加入了电子琴和架子鼓。这样,既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又富有八十年代的生活气息,以争取年轻观众的观赏。用几个字概括起来,全剧的音乐基调应是:“清新、自然、流畅,好听、好记、好学”。由于我的水平有限,这仅仅是个大胆的试验,希望专家们多加教正。
  《丁家院》的上演和取得的成就,与县上的领导重视与关怀分不开。他们除在经济上给予必要的补贴外,还多次观看演出、审读剧本;剧团的领导班子以身作则,步调一致、协同作战;全团的同志同心协力、严于律己、艰苦创业,有造诣的老演员甘居二线,主动当好参谋。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达到现在这个演出水平。但要真心成为一件有闪光的艺术品,我们还打算花点时间作进一步的加工提炼,以备争取参加今年省、市艺术节的演出。
  李云汉(县委书记)
  古装戏一般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人看,可《丁家院》这出戏,老中青都能看懂,从县城到乡镇演了七十余场,人人都爱看。我也看过三次。
  85年冬至86年春,结合兰田县经济建设的实际和当时的思想状况,县委通过宣传部在全县进行了“热爱兰田,认识兰田,振兴兰田”的大规模的形势教育,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起了很大作用。现在还需继续深入学习领会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开展“两个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这出戏及时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教材和方法。用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要比口头宣传或搞家庭变化的对比教育效果好,容易被人们接受。戏中反映了三中全会后的农村形势和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特别是联产责任制后,既要坚持物质利益,又要讲奉献精神。柳絮儿就是这样的典型。她大胆承包了村上果园,变成了万元户,富起来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要把果园转让出去,腾出手来,积极筹办刺绣厂,带领全村人走共同富裕道路。很有现实意义。
  王俊仁(县长)
  剧本要反映现实生活,赋于时代精神,就得很好地深入生活。那些靠形式上或程式作文章,搞些外在的东西,不去挖掘渗透在生活深层的思想意蕴是不会写出好戏来的。过去老作家柳青能编写出那么深刻的好小说,就是他长期深入农村生活的结果。作者王晓玲同志还比较年轻,前几年在农村搞整党工作,有生活基础,写出了《丁家院》这样的好作品。今后要创作,还得到生活中去。
  对于剧团,我们是支持的。县上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去年还给剧团补贴了四万元,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光给钱自己没有收入不行。这就得大家共同努力。我们兰田过去穷名在外,声望不佳,要靠你们写几个好剧本,演几个好戏,为振兴兰田作贡献,提高兰田的知名度,改变人家对咱们的看法。
  韩志永(副县长)
  《丁家院》这个戏我看了七、八次,次次有收获。在排练开始前,剧团正排《蝴蝶杯》,也正搞承包,我看到这个剧本不错,就让他们排演一下试试看。现在看来的确好,短短几个月来演出了七十余场,观众近十万,收入两万元,反映很好,初步开始实现承包人提出的“一年起步,二年发展,三年做出成就”的计划要求。同时,这出戏排演以来,群众有事干,思想情绪也好了,领导好管理了,同志们的干劲也大了。他们不辞辛苦,三九天气,睡在舞台后边,很苦。可群众高兴,有的老太太骑上毛驴跑几十里路来看戏,创造了我县历史上的演出水平。
  曹永斌(县政协副主席)
  这个戏思想明确,反映讴歌了改革精神,讴歌了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体说,一、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典型人物,剧中人个个都有性格。乔守旺这个人物,由于过去长期割资本主义尾巴,想发家致富,老富不了。三中全会以后,他成了万元户。这是他改革开拓的一面。但另一面,他又害怕、保守。这个人物很典型,塑造得好。白荷花、周锁子,腊八婶的性格也都比较显明突出。二、矛盾很集中,如爱情纠葛,先进与落后,改革与保守,各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同时层次清楚,主次分明。比如乔守旺之死,第一层儿媳妇为办刺绣厂,要把果园让给仇人的儿子;第二层女儿找了个女婿又是他对立面的孩子;第三层儿女们不听话,最后想另组织个家庭,单独过,谁料,和他相好二十多年的白荷花却拒绝了他的要求,使他很伤心,最后不得不寻短见。此外,语言乡土气息浓,群众听了很亲切。不足的是,柳絮儿这个人物塑造得差,有点概念化,缺乏深层的心理描写。
  丁小荣:当我接到扮演柳絮儿的任务后,我既激动又胆怯。激动的是我有机会扮演这个我所羡慕的人物。羡慕她有文化,有理想、有开拓精神;羡慕她尊敬老人、痛爱丈夫,是一个好媳妇;羡慕她性情开阔,不记私怨,扶贫帮困引导大家共同治富的高尚品德。总之,她是我们八十年代农村妇女的好典型、好代表。如果自己能活灵活现地把她表现在舞台上,让更多的群众也喜欢她,这是我的一大愿望。胆怯的是,自己的文化水平低,缺乏演现代戏的经验,怕体会不深把握不准人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不出人物应有的艺术形象。虽然过去我一直演旦角行当,但那都是些公主小姐之类的闺秀,和柳絮儿的形象显然不同。如柳絮儿从城里回来,怀着喜悦和激动的心情,准备大干一场:“坝柳湾刺绣品销路通畅,办—个鸳鸯刺绣厂,率乡亲同治富大干一场,穿秦岭沿坝堤飞奔山乡。”可想她一出场应该是神采飞扬,步履轻盈,气度非凡。可是我怎么也跳不出旧戏的框框,走不出絮儿应有的风度。今后要下决心把这个关系到全剧成败的角色演好,决不辜负组织和观众对自己的期望。
  张建毅:《丁家院》这出戏,是当前农村生活面貌的写照;乔守旺是党在农村改革搞活政策的产儿。他积极投入到改革的浪潮中来,带头搞承包责任制,主动自觉地走发家致富之路。但是,他的改革是有限度的。当改革进一步深化,和他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保守、自私、狭隘的一面就暴露了出来。
  我喜爱这个人物,也熟悉这类人。我在塑造这一形象时,脑子里闪现出好几个乔守旺。他们的经历、遭遇、事业的成败等,给我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使我在刻画这个人物的各个环节上,运用比较自如,想取某个人的某一点,就信手拈来,然后再去认真推敲,反复实践最终将其固定下来。创作是艰苦的劳动过程。在整个排练和演出中,我经常整夜睡不好觉,不是这个动作在脑子里出现,就是那句台词在脑子里萦绕,总觉得动作欠佳,语意欠深。因之,表演上我尽量向话剧靠拢,话剧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掌握人物性格,比戏曲深刻。
  薛建学:周锁子这个角色戏不多,可他是构成全剧矛盾之一方,是极“左”思想影响下的保守方面的代表,同时又是安分守己,不搞邪门歪道,损人利己,“一辈穷得干邦硬正”的好人。他对社会上那些靠“胡日鬼,捣棒槌”发横财的行为深恶痛绝。这正表明他身上有正气,基本上是农村“清廉守正”的在今天来说是难得的好干部。我与他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也就是说,我扮演这个角色有有利的一面,如年龄、性格等。我在排演过程中努力发挥这些优长,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取长补短,方演出现在这个水平。
  候建宝:乔春湖是《丁家院》剧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性人物。他利用自己所处的特殊地位,周旋于乔守旺和柳絮儿这两个主要人物之间,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剧中很多矛盾的冲突与解决同他有关。表面上看他是调和父亲和媳妇之间矛盾的中介。他为人朴实、憨厚、勤劳、性格柔和,对父孝敬,对妻体贴,对妹关心。但由于他性格上存在着致命的软弱的一面,在家里经常两头受气,处于“当儿子作丈夫两头为难”的尴尬地位。他虽处处出面调和父媳之间的冲突,可是一次也未能解决得了,相反,越调和矛盾越激烈,实则成了矛盾激化的导火线。我在排演中,牢牢把握人物的准确度。
  崔敏红:我喜欢白荷花这个角色。这大概是她和我性格上有几分相似,即性格比较内向。因之,我暗暗下决心要把这个人物演好。但愿望是愿望,实际是实际,我从未演过现代戏,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脑子里一片空白。从剧本上体会,白荷花是个善良,贤慧的中年农村妇女。可她如何动作,开始排练连步都不会走;叫“守旺哥”三个字不知练了多少遍,总叫不好。这是我演的第一个现代戏。如果这些困难克服不了,冲不过这一关.今后就不要打算再演现代戏了。在这种心绪的驱使下,我便加倍的努力学习,以求把这个人物内心的东西表现出来。
  雷 侠;伴随我十多年舞台生涯的是古装戏。乔春燕这样的形象只在电影、电视见到过。所以初排练时,我完全模仿《喜盈门》影片中女角的表演方法。结果怎么也进不了角色,表现不出剧中人物要表的那种活泼可爱、欢快利落、勤劳朴实,能讲会说的倔强个性;更表现不出她对周宝娃的一片痴爱情意。后来只好老老实实回过头来重新分析剧本,深入挖掘人物性格的闪光点,反复体验角色动作准确度。如此,经过一段艰苦训练,终于初步掌握了剧本提供的和我自己想象的人物形象来。但这只仅仅可以上舞台应付演出,与自己的愿望和观众的审美要求还相差甚远。
  夏 妮:象腊八婶这样的人物,农村大有人在。她可以说是家里的权威,社会上的辣椒。为人既泼又刁,心直口快,说话刺耳难听,爱搬弄点是非,但她仍不失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农家妇女。她也恨恶极“左”路线,想和乔守旺那样能富起来。这个角色带点彩旦色彩,对观众很有寓教于乐的发人深思的社会效用。当然,只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还必须在今后的演出实践中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塑造更多更好的艺术形象来。
  徐养民:过去我一直扮演老丑、宫丑一类角色,现在要演一个有文化、有技术、有理想、有进取精神的八十年代的青年周宝娃的形象;我感到很陌生,自然困难也很多。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古典戏的动作是程式化了的,有固定的一套表演方式,而现代戏的动作比较灵活。第二是语言对白,古典戏是格律化的,也可以说是程式化的;现代戏却比较自由。第三是人物性格的体现,古典戏很重视师承;现代戏则比较注意人物心理体验。两者差距很大。据此我一面认真阅读本,一面注意观察生活中同类人的行动,并将体会和观察到的素材,认真加以提炼,使其真正溶化为自己所理解的艺术境界。
  罗养刚:田欢喜这个人物并不是流浪江湖,拐骗他人钱财的二流子;而是一个本质好,有志向的在党的改革、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的感召下,不甘贫穷,一心发家的正儿八经的青年农民。他想治富,却一味追求金钱,结果是“想吃洋利挨洋挫”。这一步之差使他悔恨莫及。后经过支书的耐心帮助教育,很快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而走上正道。我虽然喜爱这个人物,但要我这演二花脸的去扮演这个角色,是有一定困难的。然而事物是辩证的,越是有困难,决心下得就越大,经过半个月紧张排练,终于基本上掌握了角色的适度。
  李惠玲:我在剧中扮演巧凤,是个配角,不被人重视。但是一台好戏,往往由于一个配角没演好,影响全剧的艺术效果。我认识到了这一点,演巧凤一角,特别认真,好让这个人物在观众脑子里留下不易磨灭的印象,至少不要因为这—角色的演技水平,影响全剧质量。
  对于巧风这个人物,我的理解是,既要注重其外在的心直口快、简单激动,还爱打听点小道消息,容易跟上别人瞎哄哄的一面;又要注意挖掘她内心深处蕴藏的善良淳厚的一面。为了表现这些特点,我对每个动作的设计,每句台词的读法,每句唱腔的吐字、拖音,都细细的作了研究,力争达到剧本要达到的目的。
  孙广才(县文化局局长)
  这出戏反映了当前改革形势,反映了现实生活,广大群众爱看,我看也不错,戏排练到这个程度,不容易!剧团的同志很辛苦,特别是编、导更辛苦。我二月份才调到文化局,对剧团的情况还不很熟悉。通过《丁家院》剧的演出活动,我逐步了解了一些情况,接触了一些同志,今天这个会上又认识了许多同志。今后打交道的日子很多,要多关心剧团。县上的领导对剧团很重视,他们在百忙中来参加我们的会议,这对同志们是个鼓励。省剧协的领导和编辑部的同志们也很关心我们这个戏,多次来观摩演出,提了不少宝贵意见。这里我代表县文化局和剧团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出处:当代戏剧. 1989-1990年(合订本)/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9-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