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把学生引进戏曲艺术的殿堂


  中国的戏曲艺术。是熔唱念做打于一炉,集歌舞诗画于—体的综合艺术,是代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国粹,其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语文知识。不少文学前辈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青少年时代就热衷于戏曲艺术,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这也是促其成为文学伟人的因素之一。由此可见,向青少年学生灌输戏曲知识,帮助他们学会欣赏本民族的戏曲艺术,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加语文知识,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我从1985年冬开始,结合学校开辟的第二课堂——“补天戏曲社”的活动,把戏曲欣赏同语文教学挂上钩。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戏曲的兴趣,又调动了大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一举两得,颇受中学生的欢迎。我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号入座法。即把中学语文教材中改编成戏曲的课文同有关戏曲剧目列表对照,将表人手一份发给学生,引导学生随时当戏剧的有心人,在平时看电视、听广播时有的放矢地实行横向借鉴。我还有意识地录了十几盒与语文教材有关的戏曲唱段,每当讲到能结合戏曲欣赏的教材时,便请录音磁带充当“辅导老师”。如讲鲁迅名著《祝福》时便播放越剧名家袁雪芬演唱的《祥林嫂·问苍天》唱段,学习夏衍《包身工》时,便播放沪剧名流筱爱琴饰演的杨桂英控诉包身工头罪恶的《星星之火》选段。学生对照课文,看唱词欣赏唱段,在声情并茂的艺术气氛中,有效地消化了课文内容,潜移默化地学到了教材中难于学到的东西,同时也培养了青年一代对戏曲的兴趣。凡是能够结合戏曲的教材,我总想方设法找来唱段让同学们欣赏,这对那种一成不变的老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方法也是一次改革,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是引行选段式。有些语文教材未改编成戏曲,但有些章节或名言却被改编成脍炙人口的戏曲唱段。我以滚雪球的形式把有关唱段录制下来引进课堂。如讲授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典故“载船覆舟”时,我引进越剧《孟丽君》中皇太后的“劝皇儿”唱段。越剧名老旦周宝奎演唱的“楼高要靠根基牢,过河岂能就拆桥。君如船,臣如水。掌乾坤犹如水上行船万里遥。顺风顺水好驾舟,逆风逆水舵难操。更何况载舟之水能翻舟,有道是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的唱段,丝丝入扣,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魏征讲给唐太宗的“载船覆舟”的道理。形象生动,富有哲理,使学生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品尝到戏曲唱词善用比喻的表现手法。这比平铺直叙地向学生介绍典故,更富有艺术魅力。
  三是改编唱词法。为便于学生记忆和灵活运用于作文,并帮助学生记牢用活所学课文内容,我把一些教材内容编成押韵的唱词。如陶铸《崇高的理想》一文中论述的列朝列代的具有理想的典型人物有十多个之多,我以七字句为主、十字句为辅编写了一段取名为《歌唱龙的传人》的唱词。把夏禹治水、李冰父子修都江堰,扁鹊为民解病痛,黄道婆传授纺织技术,以及霍去病、岳飞、文天祥的戎马生涯、林则徐禁烟、洪秀全起义、孙中山推翻清朝等事迹,由远及近,归纳进唱词。押在易读的“ang”韵上,学生读来琅琅上口,也易记住,又学会了用概括典型事例作论据的论述手法。学习美国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时,我采取土洋结合的手法,把这篇“洋”文以海门山歌剧形式改编成四十多句唱词,在一问一答的对歌中介绍了作者、小说艺术特点、故事梗概及主题思想。学生只要根据问的内容依葫芦画瓢填一下答案,便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读文,省时省力,效率较高。如若熟悉山歌对花调曲谱,便能即兴演唱,更富有生动性。
  四是戏文结合法。戏即戏曲,文即作文。有副戏联云:“虚动干戈即为戏,又加一点便成文”。上联概括了戏曲的表演特征,下联则讲到剧本的特点。有道是“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又云“人生大舞台,舞台小人生”。戏曲艺术是作文素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在实践中,我根据不同的班级采取不同的方法。一是结合中学生爱看图文并茂的连环画的特点,自费购买了六十多本具有二十多个剧种的戏曲连环画,让学生熟悉戏曲,二是采取接龙式。——我根据戏曲连环画改写成故事的上半部分,要求同学续写下半部分。如我把淮剧现代小戏《打碗记》易名为《请客》改成上集,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续写了下集。这种作文方式大家很有兴趣。学生们改编的下集皆能自圆其说,多姿多彩,无一点八股味,三是采取断章取义式即从一出戏中选出一段名唱段或某句名言以此生发去写读后感。如锡剧《红花曲》中那段借山喻理的《锡山惠山紧相靠》唱段,我以《山外有山的启示》为题。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同学样一般能依唱词拟出论点写出的文章论据充分,说服力较强。
  鲁迅先生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中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三百六十多个地方戏剧种都有丰富的宝藏,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中学生由于缺乏对戏曲渊源的了解,身在宝库不识宝,近水楼台不得月。因此,作为语文教员,有必要把学生引进这座宝库,在学习语文课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汲取戏曲艺术的养分,这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和发展祖国的传统艺术,都是大有好处的。
  出处:当代戏剧. 1989-1990年(合订本)/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9-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