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三原秦腔 三大名宿


  三原县地处陕西关中腹地,向有渭北重镇及政治、经济、文化名城之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就剧坛而言,仅清光绪至民国初期阶段,三原就出了党甘亭、曾鉴堂、常福堂等名角三人。这三人不但名噪渭河南北,而且誉满三秦,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党甘亭又名党建棠,乳名群儿,一八八○年生于陕西省三陕县城内西渠岸仓巷一个城市贫民家庭。自幼师承关中著名花旦“龙德子”学艺。十一岁登台演出即大红大紫,光绪中年名震关中各县,一时趋者若狂,故当时群众赠名曰“胎里红”,各班社主争相重金聘用,寒舍一时门庭若市。
  党甘亭对易俗社甲、乙两班旦角学生的培训立下了不朽功勋。一个刘迪民,一个刘箴俗,即带出了以后的易俗社七十多年来延续不断的旦角佳秀。不但充实了易俗社的演出阵容,而且使西北各地许多秦腔剧团学到了易俗社的旦角风格及韵味。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党甘亭一度被西安正俗社聘去,使后来的“秦腔正宗”李正敏受益不少,为李正敏演唱技艺的日臻完美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次年下半年复回易俗社施教。一九三一年一月党甘亭由于吸毒成瘾,身体日渐消瘦,直至被毒品吞噬了生命,五十一岁即去世,实力秦腔界之一大损失。党甘亭既善唱又善做,尤擅跷工技艺、极善仿拟妇女,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功夫可谓登峰绝顶。
  党甘亭年幼即唱红,出名甚早,班社主对他颇为看重,不敢怠慢。一九一三年被刚刚组建的易俗社聘为教练,为易俗社培训出了第一批旦角科班高材生刘迪民、刘箴俗以及后继出科而又驰名的王文华,王月华、张秀民、朱训华、杨荫中、王天民等。种玉华、宋上华、刘文中、凌光民、贺孝民、田少易等皆为党甘亭所教出的易俗社早期毕业的甲乙班学生所教。他所培训的刘箴俗其所以能成为特优生,以及易俗社出省赴北平(即北京)武汉演出,被当地观众誉以“北梅西刘”之佳称(指梅兰芳、刘箴俗),是和党甘亭把他一生的绝招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刘分不开的。山西景梅九老先生看过刘箴俗的演出后曾题诗相赠:“生小十三登舞楼,窈窕身似女儿柔!只因一曲《青梅传》,到处逄人说慧刘”。足见师承党甘亭的刘箴俗的表演技艺确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三原陈伯澜先生也有“群儿赞”之作,富平王绍献先生更赞之曰:“绿柳黄鹂,翠屏孔雀,风姿妩媚,善舞善歌”(《秦腔见闻》第六十三页)。
  曾鉴堂、乳名玉桂,一八九五年生于陕西省三原县南乡河槽堡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学艺,师承赵杰民(民初为易俗社教练,与陈雨农、刘立杰均为临潼华清班同学)。曾鉴堂的舞台表演比较全面,演花旦、正旦、刀马旦均得心应手。由于他的嗓音洪亮甜润,故在《慈云庵》中饰演王娟娟、《哭杀场》中饰演黄桂英、《玉堂春》中饰演苏三、《游西湖》中饰演李慧娘、《七星庙》中饰演佘赛花、《双锁山》中饰演刘金定时处处叫好,获得“一枝花”的美誉。他在《游西湖》中饰演李慧娘一角,身着素白服裙高歌舞蹈于戏台之上,致使台下观众眼花缭乱,霎时间舞台成为“白色天地”,兼之他扮演的是“冤魂”角色,因而又有“玉鬼”之称流传至今。尤为出色的是他在中年饰演的《背娃进府》,更使人叫绝,给后来一人扮双角的《张公背张婆》、《双明珠》以及今天的《哑女告状》等戏开创了范例。
  惜乎!曾鉴堂一代名优,尽管名噪三秦,但终于逃不脱旧社会对艺人之迫害。由于他吸毒成瘾,生活处于极度困境,于一九三三年在一座破庙里结束了他的一生,离世时年近花甲,老无所依。曾鉴堂的悲惨结局,正是旧社会戏曲艺人命运的一个缩影。
  常福堂,乳名唐娃、艺名“晋公子”,陕西省三原县北城外吴家道常家堡人。光绪中年为福胜班的小生台柱、应工文武小生。二十年代的秦腔著名小生王德孝即晋公子之高足也。王德孝任三意社教练时,又教出了苏哲民、苏育民、李益中、骆彦芳等人,即流传至今的苏派小生。“晋公子”在光绪年间一直名噪渭河南北,红极一时,在小生行当中演啥像啥,装谁象准。如在《黄金台》中饰田发章、《和氏璧》中饰张仪、《渔家乐》中饰简仁同,《龙门寺》中饰吕蒙正,《截江》、《闯新府》中饰赵云等,可说是文武不挡,唱、念、做、打俱佳。特别是在《美人图》(即《重耳逃国》)中饰晋公子重耳,更演得活龙活现,数十年中无人与之争雄,成了他一生的“看家戏”,“晋公子”也因此代替了他的真名。
  尽管常福堂艺压四方,但一生疲于奔命,为生计到处搭班演戏,三十多岁还未成家。加之吸毒成瘾,体力日渐消瘦,浪迹江湖,四海漂泊,以后也就无声无息了。
  “晋公子”当年曾在关中东府、西府各县(市)演戏,而今七、八十岁的老人大都知道“晋公子”的大名。他虽早已作古,但声名犹在。可见秦腔艺术对广大人民群众影响之深远。富平王绍猷老先生曾在他写的《秦腔记闻》中对“晋公子”有如下评赞:“崐山美玉,无瑕可寻,绘歌绘声,允武允文”,这种赞誉常福堂是当之无愧的。
  出处:当代戏剧. 1989-1990年(合订本)/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9-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