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戏剧要上新台阶


  前不久,本刊记者曾就陕西戏剧发展前景等问题走访了剧协陕西分会驻会副主席、党组书记高鹏同志。下面是这次访问的谈话要点。
  问:从总体上看,新时期陕西省戏剧事业蓬勃发展,《西安事变》唱进了首都北京,《六斤县长》走遍了大江南北,《千古一帝》在八五年全国新创作剧目调演中一举夺魁……其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
  答:的确,陕西省戏剧界在新时期创作出了些好剧本,获得全国剧本奖的有话剧《西安事变》、《唐太宗与魏征》,歌剧《帕丽扎特》;戏曲方面有改编古代剧《屠夫状元》,新编古代剧《千古一帝》,现代剧《六斤县长》及秦腔《西安事变》,以及在省首届艺术节上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十五个剧目。《杨贵妃》、《卓文君》先后由文化部调至北京演出。这些都说明陕西戏剧创作的好势头。
  一个成功的剧本,是剧作家对生活的新发现,对历史的再认识,又在其上打下自己独特印记的艺术思维的结晶。不能想象,一个人云亦云的剧本会受到欢迎,获得成功。新时期陕西能出这么几台好戏,如果要总结经验,我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剧作家主体意识增强了,敢于并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生活,用自己的艺术手段表现生活。秦腔、话剧《西安事变》两个剧本,都紧紧抓住了事变中杀蒋与放蒋的矛盾,意识到了共产党人主张和平解决、逼蒋抗日的历史意义。用自己的眼光发掘出历史真实中的意蕴,编织出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六斤县长》中严肃的政府官员,却扮演了一个“偷”鸡的“家贼”,而帮助贫困农民又是那样竭忠尽智。由此赢得人们的拍手称赞,这大概就是对剧作家独特反映的最高奖赏。
  搞戏剧创作最怕“似曾相识”、撞车雷同,最可贵的就是这种独特感受,独特反映、剧作家胸中翻腾着的对社会想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不是作家主观心灵的神思妙想,不是道听途说,也不是按文件、社论、哲学理论衍化来的,而是作家在生活潮浪的撞击下自然产生的。这句话一经产生,就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欲望的冲动,感情的波澜,情节的结构、人物的塑造,语言的运用,便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经过这样酝酿而成的剧本必然独具一格,独树一帜,为前人所不曾认识,后人又奉为至理。因之,戏剧创作的使命就在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创造生活中的美,用美的艺术去美化我们的生活。
  在这里,我还想谈一下选择题材对创作剧本的作用。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文艺创作的领导越来越成熟了,写什么和怎么写,党的领导不介入、不干涉,完全由作者个人拿主意。这就更增加了作者的责任感,力求使自己要说的话对社会有益,对人类有益。作者对题材的选择,主题的开掘,犹如科学家对科研项目的选择,经过主客观对比,深思熟虑的结果。其成果往往是时代的里程,某领域里的转折和理论的突破。我还是以为不要把题材说得太玄乎,重大题材不一定决定作品必然成功,但对戏剧创作来说,题材的选择又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不能因为批判“题材决定论”而走入“题材无差别论”,把什么身边琐事都一古脑儿写进戏剧里,一味地淡化生活,淡化情节。陕西是周秦汉唐十三个王朝建都之地,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数不胜数;延安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圣地,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题材。作为陕西的戏剧工作者,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反映这些历史生活的重任。
  问:近两年我省戏剧创作没有较大突破,在1984—1985年;1986—1987年两届全国剧本评奖中均名落孙山。依你看,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答:一言以蔽之:对创作投资不大,组织创作指导不力。
  我们不妨回忆一下陕西戏剧创作队伍培养、发展的历史。就会自然地得出这个结论。
  1949年从边区来的新文艺工作者与原西安的老戏剧家相汇合,有一支以写健翎、樊粹庭、范紫东、苏一平、黄俊耀等为首的剧作家队伍,还有一批正在成长的中青年剧作家在各级组织的关怀下重新学习,有的还到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文学讲习所去深造。故而在五十年代形成了一支创作骨干队伍。
  1962年初至1964年底,省文化局举办了为期三年的编剧班,集中了一批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志于戏剧创作的剧作者系统学习编剧理论。现在全省各地发挥作用的就是这批力量。
  其后二十多年再没有这方面的投资了。虽然各地也冒出来一些作者,但一部戏写成之后,也就不再见面了,没有后劲。
  新时期获全国奖的几个剧作家如黄悌、杨克忍、李民生、邱奇、朱学、陈正庆、田井制等都是解放后经过长期培养、长期实践成长起来的,所以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有果实累累的收获。这一现实展示给我们的就是:重视智力投资就出人才;人才要接力,不能中断,更不能不投资。
  1986—1987年省艺术学校与西北大学中文系合办了编剧专修班,集中了30多位青年作者,进行了两年的培训。这是我们的希望所在,但不是当前所能收获的禾苗,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炼,才有可能攀登国家级剧本奖台。
  问:改变当前我省戏剧创作的“疲软状态”,你认为主要有哪些途径?
  答:戏剧是综合艺术,剧本是基础。现在到了关键时刻,再不加以重视,还会有“名落孙山”的厄运。当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做出题材、作者规划,有目的、有方法地促进创作。
  现在对剧本创作似乎很重视,省文化厅抓、省艺术研究所抓、省剧协抓、各剧院团也在抓、各部门都在抓创作,但又限于一般号召,缺乏扎扎实实办实事的精神。我以为当前要认真调整、指导创作组织,克服谁都管,谁都管不实的弊端。各部门之间要分工合作。不是急功近利式的领导,而是有战略眼光的组织创作、服务创作。
  问:你作为省剧协的驻会领导,请谈一下在繁荣我省戏剧创作上,省剧协想着重做哪几方面的工作?
  答:1989年是建国四十大庆,又要举行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届时也将在西安举行。形势喜人,形势逼人。作为戏剧家之家的省剧协,我们准备举办各种讲座,提高戏剧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我们将定期组织改稿会,一年两度,把新作品磨成“精品”;组织剧作家、评论家深入生活;加强理论研究,及时回答创作中的现实问题;搞好协会自身的工作,特别是《当代戏剧》杂志,要及时发表优秀剧作和研究成果,反映我省戏剧界改革的问题和成就,把全省戏剧工作者团结在自己周围。最终落实到一点,还是要推出好作品,让戏剧走上新台阶。
  出处:当代戏剧. 1989-1990年(合订本)/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9-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