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腔剧坛的名鼓师荆永福


  荆永福先生是誉满秦腔乐坛的著名鼓板演奏家。他在打击乐的艺术上造诣极深,自成一格,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荆先生,艺名敬亭,祖籍陕西省西安市,二十年代初,生于秦腔音乐世家。他的父亲荆贵荃是二、三十年代秦腔音乐界的名流。荆先生与胞弟荆生彦(艺名香亭)从小就受其家庭影响和薰陶,后来都成了秦腔乐坛上的全才:吹、拉、弹,打,文、武(场)兼备;但又各有擅长。他继承了秦腔打击乐的丰富遗产,专长于武(场),能熟练地演奏秦腔打击乐之精华的“暴落锤”、“十样景”、“南瓜蔓”、“湖广锣”等七个开场锣鼓。除了掌握了舞台上常用的锣鼓乐点外,他演奏的“浪头”、“浪头代板”、“鹿架子”、“龙架子”、“虎架子”、“鬼架子”等乐点也不同凡响。乐器方面,他尤以鼓板演奏技艺独具一格,功夫超群。一般人使用的鼓锤仅长二十二公分左右,而他却用二十五公分左右。他伴奏技艺娴熟、自如,指挥(含手势)清晰、丰满,大方,鼓点刚劲有力。特别是他伴奏的慢板、二流、代板等各类唱腔和曲牌,无论节奏快慢,情绪高昂低沉,抑、扬、顿、挫,总是处理得情体得当,和板胡点相辅相成巧妙相依,与演员的唱腔配合得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慢而不拖,紧而不飞,华中见实,虚实并茂,不弄玄虚,不出风头,真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被誉为鼓中之王。他的胞弟荆生彦则擅长干文场,尤以板胡见长,是著名的板胡演奏家。他对秦腔板胡的改良、演奏技巧等都有独创,是秦腔乐坛的佼佼者。早在三十年代,他们兄弟二人就曾和秦腔正宗李正敏先生合作,共度舞台生涯。李先生喜得一文一武为其伴奏,犹如猛虎添翼,恰似锦上添花。他们在艺术上志同道合,相互影响,默契配合,相得益彰,结为知音,从而声振秦腔界。
  荆先生不仅是舞台上的伴奏家,而且还是秦腔古典管弦乐曲(亦称吹鼓乐)的演奏专家。他继承和掌握了颇为丰富的秦腔古典管弦乐和曲牌、套曲,如:唢呐套曲“射鹿”、“斩狐”“玛脑冠”等,弦乐套曲“打连厢”、“五更愁”等。
  “一九四九年西安解放后,荆先生受到党的关怀,沐浴着新社会的雨露阳光,使他对党、对新社会无限热爱。—九五二年他投身革命文艺队伍,受聘于西北戏曲研究院,即陕两省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任教,传授技艺。我就是在这时幸运地拜荆先生为师的。荆先生把自己的精湛技艺无私地传授给我们青年一代,就连祖传的家宝——钩锣(这是秦腔打击乐中最主要、也是最贵重的乐器之一)等乐器都奉献给国家。
  荆先生在任教期间,治学态度严谨,特别强调基本功的训练,要求我们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他常说:“不吃苦中苦,焉能学到真正的技术。”当时因为打击乐还没有一套记谱方法,学习打击乐基本上还是口传心授,他一遍遍地念着锣鼓点作示范演奏,不厌其烦地亲自执梆子、铰子陪伴我们练习。在排练剧目和平时练唱时,总是坐在我们身边,不时地拍力着我们的肩膀(飞拍),纠正节奏,若发现演奏点法有误,他就及时指教,从不轻易放过。有一次实习演出《张飞夜战马超》一戏,由我操鼓,可巧此剧战斗气氛强烈,打击乐运用较多,我在指挥伴奏时费了很大力气,可是,演出结束后,荆先生仍批评我没有把戏敲好,没敲出“戏味”,即剧情来,只知山蛮力、图音响,没有注意技巧的运用和音响的强弱变化。
  荆先生教学中的另一特点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不要求学生依样画瓢,非照他教的鼓点来演奏不可。大家知道他的鼓板功夫很过硬,演奏出的鼓点难度大,但他教学生时却能对同一个乐点示范出多种点法,让其选学。他说:“不要死学我敲的鼓点,要从你自己的手法出发,学会演奏,灵活应用。”旧社会同行是冤家,门户之见特深,可是荆先生却一破旧习,出污泥而不染。他对同行艺人非常尊重,从不倾轧,经常教导我们:“艺无止境,你们应博览众家,取其所长,补他所短。”为此,他经常带领我们去兄弟剧团(社)观摩学习,开阔眼见。有一次去西安易俗社观摩,他特意带我们去后台拜见著名鼓师杨觉民先生。二位艺人相见谈笑言欢,十分互敬,挚友无间。他向我们介绍说“觉民先生是秦腔打击乐的老行家,他的鼓板技术高超,舞台经验丰富,敲出的鼓点巧妙、俏皮,咱们这行很少有人超过他。”杨觉民先生也谦虚地说:“那里,那里,你们能拜荆先生为师,真是三生有幸。他是鼓中之王,满肚子宝贝,足够你们学用的
  了。”
  荆永福先生在打击乐艺术上尽管造诣极深,但他仍然不断进取,支持革新。秦腔打击乐在五十年代初伴奏武打戏,点法比较单调、贫乏,开打多用“拥锤”,“乱砸”;亮相动作不是“硬四锤”就是“倒四锤”带“两锤”。为了充实打法,地教导我们博釆众长,学习京戏的打击乐点,如“紧急风”、“剃头子”,“四击头”、“水底鱼”、“战场铜器”等等;并依照武打戏的动作,创造了一些新乐点,这样就大大丰富秦腔打击乐的表现力。在他的传授下,我和慕家壁同志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逐步摸索和设计出一套打击乐器代表符号和记语方法。将所学的七个开场,一百五十
  多个单独动作的铜器乐点,七十余个板头铜器乐点等,记录整理成册,于一九六零年由长安书店出版发行,成为秦腔打击乐有史以来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打击乐资料。
  光阴荏苒,荆先生已辞世廿余年了,但是他那慈祥的音容笑貌,谆谆的教诲和高超的技艺,将永世流芳。荆先生亲手培育的学生,现已遍布秦腔乐坛,不少人如今已成为各文艺团体的业务骨干。他所从事的事业,后继有人。秦腔音乐和打击乐必将在秦腔改革的声浪中,奏出时代的音韵旋律,伴随着历史飞腾向前。
  出处:当代戏剧. 1985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