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不可以史论戏


  近来,常看到有些文章考证传统戏曲中的人物,其中又多是为舞台上的反面人物鸣不平,如说《白蛇传》中的法海原本是个好和尚,《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其实是个清官,《花打朝》中的苏定方不是裙带官而是功臣,《潘杨讼》中的潘仁美不是奸臣而是名帅,等等。这些考证是否都合理且不论。用这种方式向人们介绍一些历史知识,也未尝不可。但以此苛求、指责传统戏,甚至把戏中人物与历史不符的现象同当前文艺创作中的虚假现象相提并论,就不妥当了。
  我们通常听说的传统戏,是有其特定的含义的。它基本上是在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演义小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历代群众和艺人根据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对生活的理解,塑造了许许多多有血有肉的舞台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因此,它虚构的成份很大,早已不是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照搬,许多传统剧目,人物、事件都无据可查,连朝代都没有,如大量的“三小” (小生、小旦、小丑)剧。有的剧目虽然标明了朝代,其实不过是假托,故事、人物都属子虚乌有,如《红鬃烈马》等。还有些剧目,看起来朝代和主要人物都是真的,实际上和历史的原貌相去甚远,或历史上只有其人而无其事,或主要事件系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以至于主要人物关系同历史的真实根本相违。在杨家将戏、包公戏、水浒戏中,就有许多这类现象,还有蔡伯喈、王魁,他们何尝有过负义之事呢?当年程长庚一向不演无历史根据的戏,其严肃态度是可敬的,但把戏看作信史则不妥。就拿他常演的三国戏说,也并非都有根据。《三国演义》尚且“七真三虚”,何况据以改编的戏呢?
  今天,传统戏面临着推陈出新的任务。传统戏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渗进了不少封建毒素,如迷信、色情、奴隶道德等等。今天应该把这些东西剔除出去,让民主性的精华更加放射光辉。建国以来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今后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但是,推陈出新不是要使传统戏向历史靠拢,而是要使它向今天的群众靠拢。因此,不能用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作标准,衡量一个戏的价值。要把传统戏改变得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也许少数本来和历史事实接近的剧目可以办到,就大多数剧目说,恐怕是不可能办到的。因为要这样做,就得改变一个戏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逐渐定型的基本面貌,改变倾注着人们强烈爱憎感情的主要人物关系(如忠奸对立),改变寄托着人们理想的剧情发展趋势(如惩恶扬善),而这是不可思议的。试问,如果取消了潘杨两家的矛盾,许多杨家将戏还怎么演?如果把法海改成好和尚,《白蛇传》的剧情还怎么展开?如果把陈世美改成正人君子,秦香莲岂不犯了诬告罪,成了开封府大堂上的被告吗?这些戏,要改就得另起炉灶、变质换形,但那就成了另外的品种,与原戏不相干了。其实,如果用历史的真实来衡量传统戏,那就不是几个而是几乎所有的戏都站不住脚,不仅是内容,而且其形式尤其同历史相背离:三国和唐宋,怎么都穿一样的衣服,使用一样的兵器呢?曹操、苏定方、潘仁美,怎么长着一副面孔呢?可见,就传统戏来说,戏就是戏,戏和史的界限是混淆不得的。人们看戏,当然有益于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也有理由要求戏的内容符合历史本质的真实(不是具体人物、事件的真实),符合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但是,看戏毕竟是看戏,不是去查对历史,看了舞台上的包公、海瑞,把他们当作清官的典型就行了,看了舞台上的潘仁美、苏定方,把他们当作奸臣的典型就行了,看了舞台上的陈世美,知道世上有这样的忘恩负义之徒,激起憎恨之情就行了,不必在这些戏剧人物和历史人物之间划等号。
  那么,要不要通过戏曲宣传真实的历史知识呢?太需要了。但这不是传统戏所能胜任的,这个任务要由历史剧完成。因为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剧,虽然允许艺术虚构,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必须符合历史的真实。如果有的新编历史剧能够在人们的心目中代替同一题材中的传统戏,那是值得庆幸的。如果一时代替不了,那就不妨让传统戏存在下去。
  出处:当代戏剧. 1985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