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县剧团要培养自己的编导人员


  戏剧观众减少,上座率不高,乃是普遍现象。这似乎在一些县剧团表现得更为严重。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自己培养起来的编导人员,拿不出自己象样的成果来,却是不可忽视的一条。
  工厂要盈利,必须不断更新产品,以质量高、花色新、价格低去赢得用户的信赖,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剧团要在艺术上有发展,经济上有收益,也得寄希望于自己的“产品”,这个产品就是戏。
  一些县剧团经常上演的戏不下二、三十本(折),数量相当可观。但遗憾的是这些戏大都是五十年代或六十年代的“陈馍”,现在再拿出来“馏”一下罢了。现时,戏曲的基本观众,多是三十五岁以上的人。他们对那些熟套子戏相当熟悉,有的甚至还能唱出几段。而青年人对剧情发展缓慢,唱词冗长拖沓的传统戏根本没耐心去看。或曰看不懂,或曰没意思。有的剧团好容易排出一本新戏,往往仅红火一两场,很快又门庭冷落了。如此短热长冷,终非如意处境。何以很快改变这种局面呢?我认为首先必须立足于本身,抓好剧本和导演这两个重要环节。刊物发表的好剧本不少,但多是其它剧种的,即使有本剧种的,也与本团的行当相左。更主要的是没有专业导演。县剧团自己搞编导,就如同自己动手“蒸馍”一样,这要比“馏馍”难得多。有人说,县剧团培养山挑梢的演员兴许还能行,似要培养出好的编剧、导演和作曲来似乎不大可能。其理由是:编剧、导演、作曲多出自戏曲专业院校,小小的县剧团那能分到这种人才。当然,戏曲院校培养的编剧、导演、作曲确实有限,短期内难以满足各县剧团的要求,长期等下去也难解燃眉之急。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培养编剧、导演和作曲等专业人员。只要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采取得力措施,是能获得成效的。获奖剧作《六斤县长》的作者,原来不也是商洛地区剧团的演员吗?他们能够从一般演员发展成为剧作家,除本人努力外,与这个剧团领导的慧眼独具和有关单位的支持培养是分不开的。看来,在本地或本团发现这种人才,并积极抓紧培养,是保证县剧团拿出新“产品”的一条可靠途径。
  剧团搞体制改革,压缩冗员,可以节流。但要开源还得靠出新“产品”。没有编剧,“产品”从何而来?没有导演,剧本如何搬上舞台?没有作曲怎能体现戏曲艺术的特色?一个县剧团,如果基本配齐了这几方面的人才,那么或改编,或移植,就要便当得多了。至于采取什么形式培养,各地可因地制宜,形式可多样,标准可逐步提高。另外,还要注意总结自己的经验和学习他人的经验,从编、导、音、美等方面入手,努力抓出成果来。我想,每个县剧团自己经过一番努力,培养出自己的编剧,导演和作曲人员,必将使戏曲演出景象逐步有所改观。
  出处:当代戏剧. 1985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