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戏曲编剧不要妄自菲薄


  戏曲编剧的[水土流失]问题,曾引起一场热烈地讨论。笔者也曾写了一篇《水土流失有感》,(见《戏剧电影报》1984年18期),为写戏周期长,关卡多,政治地位低,权益无保障,叹了一顿苦经。但事后仔细想来,我们戏曲编剧也不应光从客观上找责任,怨天尤人,还应该从主观上查查原因,我们的竞技状态如何?表现功力怎样?有无献身戏曲事业攀登艺术高峰的决心和勇气?不管别人怎么样,戏曲编剧首先要自己看起自己,不应妄自菲薄。
  翻一下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君不见短短九十年的元代,却出现了象关汉卿这样可以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伟大戏剧家,出现了戏剧的历史高峰,使元杂剧成为可以与唐诗宋词媲美的划时代的文学样式。元代有以关、王、马、郑、白为首的剧作家二百多人,作品五百多种,流传至今的完整作品有一百三十多种。如果没有这一批作家和作品,整个时代将为之减色。
  南洪北孔的代表作《长生殿》、《桃花扇》,又把清代戏曲推向现实主义的高峰。
  自从花部兴起,京剧形成之后,虽然出现了以演员为中心,只知有名演员,不知有剧作家的畸形状况,但剧作家对演员风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还是不可低估的。
  近代著名剧作家罗瘿公(1880-1924)经常与王瑶卿、程砚秋先生在艺术上反复切磋,他写的剧本能根据程砚秋先生的自身条件,注意发挥艺术特长,对程派艺术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他创作的《青霜剑》、《金锁记》、《鸳鸯冢》三部悲剧,具有反对封建的社会意义,并为程先生的悲剧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
  河南著名豫剧作家樊粹庭先生(1905-1966)从一九三五年开始编写剧本,在二十多年内共创改作编剧本五十八部,时人称为[樊戏],著名的[豫剧皇后]陈素真就是演出樊戏成名。豫陕的老百姓更爱看[樊戏],热爱剧作家。有一次看樊粹庭,当樊碎庭先生闻讯从旅馆赶到剧场出现在舞台时,观众则报以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无疑是给剧作家最高的荣誉和奖赏。
  解放后,凡是在全国引起轰动的戏曲,无不浸透编剧的汗水和心血。《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春草闯堂》、《团圆之后》使一个县级剧团登上首都舞台,名嗓全国。吉林剧作家王肯用《燕青卖线》、《包公赔情》、《三放参姑娘》的创作实践,为吉剧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而川剧剧作家魏明伦则以《四姑娘》、《易胆大》、《巴山秀才》,连续中状元夺金牌,为振兴川剧立下汗马功劳。
  魏明伦同志在介绍创作经验时谈到人才形成的因素:[一是秉赋,即天才,一是勤奋,再一是机遇,这三者缺一不可。从人才本身来说,要勤奋。一个戏剧作者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要过分地依赖于机遇。]我认为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
  愿我们戏曲编剧同行,打消自卑感,努力奋斗,百折不挠,立大志,攀高峰,为开创戏剧工作新局面,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出处:当代戏剧. 1985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