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腔改革者李逸僧


  二、三十年代,在古城长安,出现过一位有名的戏曲艺术家——李逸僧。他面对逆境,勇于进取,几乎将终生大部时间献身于秦腔改革事业,做出了卓著的成绩。八十年代的今天,在改革、振兴秦腔的锣鼓声中,重温一下李逸僧五十年前走过的一条改革之路,也许是很有裨益的。
  先生原名李翼生,偶也称“短左袂僧”。生于1878年,卒于1942年,西安市人。父辈是西安南院门“天德成”银号东家,家中富有。其兄弟三人,都酷爱戏曲艺术。兄李士龙(称“大老”)专工汉调二簧,弟李云峰(称“三老”),对秦腔造诣深,曾给名演员康正绪教《周仁回府》等戏。李翼生行二称“二老”),自小受家庭教师精心严教,学业优异,对文学、戏曲、音乐尤为爱好,阅读了大量古代名著,打下了牢固的文化知识基础。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光绪皇帝逃奔来陕,李因“门第”关系,被荐入宫充当侍卫,目睹了满清宫廷的腐败没落,内心燃起了反抗的怒火,1911年辛亥革命时,在陕西跟随张凤翙、张云山反清。思想激进,行动果敢,因功受到擢升。
  不久,北洋军阀陆建章督陕,李因政见不同愤然出走,赴北京学习他梦寐以求的京剧艺术,想汲取京剧之优长,来革新秦腔之后进。在京城,他广交戏曲界名人,观摩其演出。后又出钱跟京剧名小生姜妙香学戏二年,初步掌握了京剧表演艺术。民国五年(1916年),声名狼籍的陆建章被逐离陕,陈树藩改任督军,李翼生二次被启用,出任省督军府副官主任。不幸在一次偶然事件中,从马上跌下伤左臂,故也称“短左袂僧”。李翼生平生为人正派、主持正义,同情下层劳动人民,而遭到当时各种“魑魅魍魉”的攻击。对“狼奔豕突”的官场争斗产生厌恶,毅然退出军、政界,从此易名为李逸僧(甘作隐逸之‘僧人’之意)。专心从事中国戏曲的研究和秦腔的改革。
  李逸僧早年在北京学戏时,就参加过京剧票友演出。三十年代初,在西安与京剧名票李游鹤等人组织了“广益娱乐社”、“和众票社”等京剧团体。他先后在《群英会》、《黄鹤楼》中饰周瑜,《辕门射戟》中饰吕布;又与另一名票封至模联袂演出《法门寺》、《浣花溪》 (一生一旦)。他除擅长生角戏外,丑角戏也很出色。曾在《起解》、《打棍出箱》、《乌盆计》、《送亲演礼》等戏中饰角,都能叫好,戏路甚宽。他票演京剧的目的,是为了对革新秦腔以影响,以启迪,起到示范交流作用。后来将京剧的许多剧目与秦腔同类传统剧目,经过对比分析,撷采优长,搬上秦腔舞台。如上面说到的《送亲演礼》,当时“易俗社”名丑马平民硬要李逸僧传授与他,李下功夫将该剧改编为秦腔,被马平民唱红。马后来又传给名演员宋上华。可见中国的戏曲艺术,在各个剧种之间,历来就是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借鉴的。李逸憎先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改编的秦腔剧目和设计、独创的“新腔”、“新调”,不仅继承了优秀传统,而且使“秦腔味”更浓郁、甘美,脍炙人口。
  他不仅能演京剧,河北梆子戏、山西梆子、豫剧、秦腔、华剧、眉户等梆子戏,还能编、能导,又对音律精通,可以独自设计唱腔。是当时西安戏曲界难得的多才人物。尤为可贵的是,他识才、爱才、育才,虚怀若谷、谦逊善诱,是位德重、学博、艺高被人公认的良师益友。他的门上,从早到晚,求教问艺者络绎不绝。如陈雨农、党甘亭、马平民、沈和中、李云亭、骆福生、陈德裕、王德孝、李正敏等,他不仅精心传艺,而且慷慨解囊,多与周济。名演员何振中,从小就在李家受教。后来,何置房成家,都是李逸僧资助的。秦腔女演员孟遏云,与李家为世交。盂的父亲孟广华(秦腔演员),称李逸僧为“李伯”,孟称“李爷”,从练“幼功”开始,就受到李的指点。兄弟剧种的演员,无论艺术或经济上,只要有求于他,没有不尽力满足的。象蒲剧书演员阎逄春,在西安唱红不久,嗓子坏了,本人十分痛苦,李逸僧很是惋惜。他一面安排阎住在自己家中,出钱请汉调二簧的名教练给阎练嗓子,一面救阎练“闪帽翅”。为支持阎的事业,李逸憎后来又花费数百元,为阎在西安城隍庙定做戏箱,行头。阎视李逸僧为“再生父母”,特将自己“代蓉”的姓名易名为“阎逢春”。蒲剧名演员王秀兰,原是流落在西安的一穷女孩。八岁时,被李逸僧路过一眼识出是演员人材,便千方百计说服其母让孩子学戏,李逸僧口授她学会了《玉堂春》、《金玉奴》、《水漫金山》。还专门给她讲戏,讲各种艺术形象的塑造,使她学到了难得的艺术技巧。另外,象豫剧名演员常香玉,京剧演员邴少霞(粉牡丹),也都受过李逸僧在艺术和生活上的帮助。对“三意社”的数期演员,他都给予从基本功到艺术表演的严格训练,效果显著,深受演员们敬重,被尊称为“李二老爷"。每当李逸僧临社,大家竟相迎接,其亲热劲甚为感人。
  李逸僧先生为实现自己的改革夙愿,他选中了保留旧秦腔传统较多的“三意社”为实践园地,从民国二十到三十七年(1931—1938年),李逸僧服务于“三意社”,协助编、导工作八年有余。对“三意社”来说,这八年绝非平常的八年。它是该社艺术史上由粗到细、由低到高,由旧到新,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突飞猛进年代。也是“三意社”山戏、出人最多的时期,又是经济收入最高的时期。“三意社”从此名扬陕西、蜚声西北。
  李逸僧先生在“三意社”的改革是多方面的。我们仅择其改编、导演、配乐的几个剧目,以观其改革之一隅。
  《苏武收羊》是一出古老剧目。元周仲彬有《苏武持节》杂剧,明人有《牧羊记》传奇。川剧有《白阳河》,豫剧、河北梆子、汉剧都有此剧目。后来,京剧名演员王瑶卿汲取各剧精优,编成《苏武牧牛》,马连良曾演出。李逸僧由京剧本改编为秦腔。并撷采了京剧《昭君出塞》的精华,使演出的秦腔本大放异彩。尤为难得的,是以自己丰富深邃的戏曲音乐知识,冲破秦腔音乐板式的固有框套,大胆地为该剧设计了“新腔”,这在当时是要冒风险的。首先遭到音乐演奏人员和同行反对,有人讥讽他为“新圣人”。他极力坚持终于将戏排出。其中李陵唱前半句,苏武唱后半句的匠心设计,开创了秦腔唱腔的新领域,为观众和专家称道不已!
  《玉堂春》原系京剧。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北京一京剧团带来西安。演出前送剧本与李逸僧审阅,求他提意见并在报刊上写篇“捧场”文章。李立即被剧本感人的情节和突出的人物所吸引,连夜组织“三意社”人员分头抄出,不久改编为秦腔。因考虑到不能改变原剧模样,又适合秦腔表演,李逸僧绞尽脑汁,以创造性的劳动,设计山不少精彩“新唱腔”。如关王庙相遇的一场戏,原唱词怎样设计也压不到秦腔板里,李逸僧干脆用创造的“新腔”代替了“老腔”,唱起来委婉动人。这出戏由李逸僧导演搬上“三意社”舞台,观众如潮,盛演不衰。
  《娄昭君》,原为西安城南刘敏斋老先生撰稿,因其对舞台和戏曲音乐浅识,戏写好后投寄“三意社”请求修改。李逸僧对原本进行了删减充实、整理提高。又打破秦腔的传统板式结构,吸收了京剧《逍遥津》的优美韵律,创出了符合剧情人物的“新腔”。这出戏后来由名演员苏哲民、苏育民演出,红极一时,成为本社的“看家”戏。
  《卧薪尝胆》,取材于明传奇《浣纱记》。汉剧和滇剧有《卧薪尝胆》,川剧有《吴越春秋》、旧秦腔也有《访西施》。李逸僧先生主要根据梅兰芳先生编演的京剧本《西施》,改编为秦腔《卧薪尝胆》。在改编,排演过程中,李逸僧碰到的最大障碍是得不到同行和观众支持,秦腔的老观众仍习惯于《访西施》,不接受他改编的《卧薪尝胆》,公开说他是“胡求弄!”。李逸僧立足革新,毫不动摇,为本出戏创的“新腔”最多。如姑苏台一段,为了充分揭露吴王夫差的荒淫无道,对秦腔的花音慢板进行了大量革新,从而和谐深刻地体现了剧情。
  《化墨珠》,原为明《八美人》传奇。李逸僧剔除其鬼怪荒诞之节,重新构思结构,改编为秦腔,亲自导演搬上舞台。这出戏演出后盛况空前,也成为该社保留剧目。
  除以上几出戏外,李逸僧先生还为“三意社”导演了不少上好剧目。如《十五贯》、《蒋千盗书》等。这些戏都是秦腔的古老剧目。过去由老艺人代代相传,陈陈相因,粗言讹语诸多。经李逸僧从剧本到演唱,提炼修改,设计处理,与原面目炯异,观众认为是“点石成金”、“起死回生”。他为秦腔名演员何振中、苏哲民、晋福长排练的《棒打无情郎》,演出前十日,入场卷被抢购一空,创了西安剧场售票的新记录。
  “三意社”“苏家艺术风格”的形成,固然与苏哲民、苏育民、苏蕊娥等人的天赋才能有关,而李逸憎先生则是他们唱腔设计和表演艺术上的先师,这一点却鲜为人知。    
  李逸僧先生是位有名的戏曲艺术家,也是位成绩卓著的秦腔改革者。他一生不仅为“三意社”,而且为整个秦腔艺术事业的发展作过重要贡献。他虽离开我们四十二年了,今天缅怀起来仍感到亲切。让我们沿着他走过的改革之路,鹏程万里,使秦腔艺术更光彩夺目。
  出处:当代戏剧. 1985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