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种戏曲结构


  “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来是借用一种自然现象形象地说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或人们的某种感情境界:一事件引起重重、连锁反映。借用在戏曲艺术中,用它来概括一种戏曲结构艺术,倒也无妨。“一石”,是指戏的开头所描写的某个特定事件;“千层浪”是指这一事件所引起的一连串影响、反应和变化,迫使各个人物围绕这一事件“亮相”、“表态”引起人们一层进一层的反映,促使人物关系的激剧复杂的变化,激超重重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向深处、向高潮发展。“千层浪”仅仅是个夸张的说法,不会真正是“千层浪”,也不过是个比喻,不必死套,死抠字眼。因为,在自然界,石子激起的波浪是向四周扩散,越来越小,越来越缓,而戏总是要集中的,是渐趋高潮的,高潮一过结局也随之而来。
  “一石”泛指某个事件。似仔细推敲,可以是一个重大案件(譬如秦腔《火焰驹》里:王强诬告李缓之长子彦荣在边关投敌,将其满门抄斩);可以是一个特殊事件(臂如越剧《春江月》,待婚少女柳明月,在众口睽睽、刀抢逼迫之下,冒认忠良之后为“私生子”);可以是某个决定,某个人物突然进入一个特定场合(譬如京剧《红线记》、党组织决定把伤员分散隐蔽到老乡家,何山虎来到祁老炳、祁紫娥家),也可以是一件生活小事(譬如花鼓戏《六斤县长》,朱牡丹强行压价买下南家的良种鸡)……但这“一石”,—个事件,定能负起激起“千层浪”的使命,哪怕掀起轩然大波。因而这“一石"的份量不能太轻,否则激不起波浪——事态严重、矛盾尖锐,或事情虽小内在冲突却十分激烈。当然,开头投下的“石子”要与后面的“浪头”相称、吻合,有机结合,要能显示一种因(一石)果(千层浪)关系。这就要求,剧作者必须要选准一块好“石子”,要投准(空间),还要注意投的时机(时间),才能激起“千层浪"——实际上就是要选准一出好的开场戏。
  外场戏要经过提炼,要是全剧所反映的生活(事件)的不近、不远的“头”,太远就会松散离题;太近就会使矛盾冲突的前因,故事情节的前情交待不清、铺垫不足、匆忙拉开情节和戏剧冲突。它应该是个恰当的“起点”,“它绝对不让在其他事物之后,但是在它后面却自然地存在或产生着其他某种事物” (亚里土多德《诗学》);它应该是戏剧冲突的“系结”,“是表现各种冲突力量的初步安排”(霍洛道夫《戏剧的结构》)。譬如《六斤县长》的“头”开在山城春会繁荣的市场上,朱牡丹买鸡,南大婶卖鸡,南山秀要钱赎鸡、吉首魁不肯借钱。朱牡丹仗势欺人……把矛盾摆在牛六斤面前。开场戏要能自然引起下文,引起后面的戏来,能有一种“且听下回分解”的效果,有一种通向第二场戏的动势,与第二场戏、与戏的发展阶段天衣无缝的联系。譬如《红线记》,第一场“思亲”,祁家父女准备“招个伤员到咱家来养伤”!紧接着,第二场就是“选亲”,祁家父女选了何山虎当亲骨肉。就整个一场戏来说,开场戏要直接了当揭开实质性的矛盾冲突,最好的出奇制胜,引人入胜,使观众“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李渔语)。譬如《春江月》,一个大姑娘,即刻就要完婚,正在筹办妆奁,突然认“弃婴”为私生子,这是一种“爆炸式”的事件,“道尽本人一腔心事,又且蕴酿全部精神” (李渔语),一下子震惊了观众。
  “千层浪”自然也要组织安排好。“千层浪”要有连锁性,一环套一环,后浪推前浪。譬如《六斤县长》,由开场戏“一石”中的赎鸡不成而引出了“偷鸡”,“偷鸡”之后才又“送鸡”,访贫,扶贫,治穷,说媒,致富……“千层浪”部分要符合生活逻辑,体现当时的特定环境和背景,显示事件发展的必然性,突出一个“逼”字,人物、情节非这样发展不行,与“一石”呼应,表现一种因果关系。譬如《红线记》,土地革命时期赣南地区的特殊斗争形势,红军长征,红军医院留下许多伤员的特定情境,也由于祁老炳、祁紫娥、何山虎,祁大年、文兴汗等人物的特定性格,决定了事件和情节必然按“思亲”之后的“选亲”、“路归”、“掩护”……“计赚”路子发展而至结局。“千层浪”部分较长,包含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由众多场面组成。这中间,正如每层浪都有“浪峰”一样,每场戏也都有个“小高潮”,作为这场戏的“支撑点”。譬如《姐妹俩》第二场,本身是发展部分,但在这场戏里有个“小顶点”即辛政委披露辛蓉、辛薇都不是辛家亲生女。第三场的“浪峰”是辛政委叙述和赠送三颗子弹。第四场的“小高潮”是郑兴华和辛蓉由于小朱,辛薇的挑拨而造成的间隔,分手。这些“小浪峰”是造成“大浪头”的基础,“小高潮”是形成“大高潮”的铺垫。而这些“小浪峰”、“小高潮”、“大浪头”、“大高潮”,都是“一石”所激起的。
  在“一石”与“千层浪”之间,还有个“激起”。特别是这个“激”字很重要。它体现了戏剧艺术的集中性,矛盾冲突的急迫性、紧凑性。戏剧艺术本来就是“激变的艺术”,英国威·阿契尔在《剧作法》里说:“我们可以称戏剧是一种激变的艺术,就象小说是一种渐变的艺术一样。”而且他下面的颇有见地的话,正好证实了我上述的有关“小浪峰”、“小高潮”的观点。他说:“戏剧性的激变点是通过——或者可以设法使它很自然地通过一连串的较小的激变而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含有能激动人的情绪的东西,如果可能的话,还含有生动的性格表现在内”,关键在戏剧冲突。尤其是戏曲,时空转换比较自由,情节线索比较单纯,场景也比较虚化,更可以把笔墨集中在“生动的性格表现”、性格间的撞击和戏剧冲突的激化上。戏剧所选择所表现的一定得是现实生活事件中急遽惊人的激变的那一段,突变、陟转的那一段。戏剧冲突要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既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又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戏剧冲突还必须是人物性格间的尖锐冲突或人物的激烈的内心冲突,而不是表面上的争论,吵闹,打骂;戏剧冲突还必须有一定的力度,且不断强化,要显得强烈、紧凑、急迫,最好是情势渐趋危急,甚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社会的利害冲突,或者虽非全局性大事,却是人命关天;或者事情不大甚或家庭内部生活小事,但却能激动人的情绪。
  如是,“一石”一定能激起“千层浪”。
  出处:当代戏剧. 1985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