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浅谈戏曲用景


  长期以来,戏曲要不要用景和如何用景,一直是个争论的问题。争论的实质,不是戏曲要不要用景,而是如何用景的问题。因此总结多年来戏曲在用景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促进戏曲的改革发展,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戏曲从用一桌二椅的传统演出形式,发展到舞台上布景的逐步运用,推动了舞美艺术的发展,使舞台用景出现了异彩纷呈,争奇斗艳的新局面,改变了过去用景较实和追求幻觉布景的逼真效果及简单化“值班布景”的面貌。幻觉主义的景,往往和戏曲的虚拟化表演不统一,形成互相排斥、互相抵销、互相否定,结果不仅演出形式单调,舞台景物繁杂,而且使布景的直观真实与表演程式化手段相矛盾。如前台演员用规范化、歌舞化的舞蹈动作表示行船、骑马,而台后背景天幕上却又出现真山实水幻觉主义的布景形象,破坏了演出的合谐统—。易俗社演出的秦腔《冼夫人》同样有一场行船的戏,但由于背景的水是用非写实的夸张的线条图来表现,因而和台前演员行船的虚拟舞蹈动作比较吻合。在场景变换上,以演员的表演为转移,幻灯的衬景采用“淡出淡入”的表现手法,加强了戏曲演出的艺术表现力,也收到了统一合谐的艺术效果。 
  中国戏曲的虚拟表演,和以演员的表演为转移来处理时空的灵活变化,都是反幻觉的。它公开承认舞台的假定性。戏曲的舞台美术要充分利用这种假定性,努力寻找戏曲艺术写意的特点,在舞台时空的运用上,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因此在处理人和景的关系时,应“因人设景,景随戏生”。景的真实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体现,不在舞台上单纯追求景物的幻觉主义的真实效果,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丰富的想象来共同完成景物造型的。观众到剧场来看戏,既是观赏者,又是参予戏剧演出的积极创作者。他们来剧场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因而用景时,应注意调动观众的想象力,给观众留有思考、想象的余地,否则就难激起观众积极参加创作的兴趣,戏的演出也就难以打动观众的心灵。秦腔《卓文君》的舞美设计,在处理人和景的关系时作了某些新的赏试。如“奔月”一场,文君和丫环在路上跋山涉水,当她们唱到“月亮”时, 丫环用手一指,文君回头一望,这时天空出现一轮明月。月亮的出现不仅表现了特定的环境,而且也巧妙地揭示了特定人物的心象,把人物此时的心境通过舞台美术的手段加以外化,既是真实景又有幻觉色彩,充满了诗情画意,调动了观众的想象力。“奔月”一场戏的处理,内容不多,但景和戏紧密结合,给观众留下了回味的东西。
  另外还有一种简单化的“值班布景”,过去也经常出现在戏曲舞台上。不管是什么内容的戏,都用大同小异的屏风和蝴蝶幕等,好像舞台演出不用这些布景,观众就看不懂戏。正因为它是“值班布景”,不但不能帮助演出,反而破坏了戏剧演出的完整性。近年来,《六斤县长》、《卓文君》、《鸡鸣店》、《冼夫人》等戏的演出,在用景上注重立意、构思的新颖完整,打破了“值班布景”和“幻觉主义”布景的框框。这些戏的布景特点是,形象比较鲜明准确,简而不陋;布景设计造型语汇符合戏曲特点。这对今后戏曲用景的实践是有一定启示的。
  总之,戏曲用景要更加注意简炼,虚实处理要适应戏曲表演特点,既要利用传统程式,又要回避与传统表演程式之间的某些矛盾。要在学习和继承民族戏剧传统的同时,研究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为我所有,使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实践,努力创造更新更美更有民族特色的戏曲布景。
  出处:当代戏剧. 1988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