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没有终止的探索——在肖象化妆方面的体会


  近几年,戏剧作品题材的广泛性,为舞台化妆提出了新课题、开辟了新的探索领域——肖象化妆被提到了重要议程。这时专业化妆人员无疑是负有不可推辞的职责。而对于舞台形象的直接体现者——演员来说,也不会不为之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在论述演员工作时说:“没有取得外部的形式,无论是角色的内部特征或是他的内心状态,都不可能传达给观众”。我国戏曲和绘画在阐述“神似”和“形似”的关系中,也明确指出,“神似”是通过“形似”体现出来的。所谓。“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就是说,形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神依附于形而生,有形才生神,形神共存。无形亦无神、形空神灭。这些科学的、符合辩证法则的精辟理论,对探索肖象化妆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一谈肖象化妆,人们会很自然的联想到,某位演员很象谁、某位演员与谁十分相似等等。这表明肖象化妆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只有演员和他塑造的肖象人物越相似,其成功(象)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对舞台化妆而论,我认为也不是绝对的。
  在周总理逝世不久,我——一个酷爱化妆艺术,而自身条件又和总理毫无相似之处的演员——产生了运用化妆手段在自己面部塑造总理艺术形象的设想,而这个“毫无相似之处”,恰恰又使我的探索内容更为丰富,探索欲望更加张烈。于是,我一面冷静思考。一面默默地收集了大量有关周总理的画册、图片和优秀美术作品等资料,边看边想边和自身的实际条件进行对照……。这期间,我有时也觉得自己的制法和意图带有某种程度的狂热和冒险性。因为化妆必定和绘画不同,倘若让我画几幅肖象素描倒不困难,可要在自己毫无相似的面部进行肖象化妆,确实需要严肃慎重的对待和探索精神。既是探索、就无成规可循,成功与失败的因素同时存在。我决心发挥自己在化妆方面的长处,从好的方面去努力。同时也承认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从坏的方面作准备。我为自己制定了试验方案,开始进行工作。
  一、准备。根据自己占有的大量资料,发挥自己的绘画能力,反复进行素描、速写:有头象,有局部、有正面、也有侧面。反复画、反复看。目的在于真正了解、熟悉并掌握对象面部的所有特征。增强记忆、力求背熟各部位的形状、比例及相互联系和在动、静中的彼此影响、变化。这样在实际操作时就不会手忙心慌,影响自己心中的完整构思。其次,便是对自己面部轮廓、五官特点,布局及骨骼结构、肌肉运动规律进行详尽的研究分析,再和对象作细微精确的对比。把发现的问题和疑难随即记录下来,拟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措施,以便在实际化妆操作时给予妥善解决。
  二、初试。经过充分准备,我便备好所需之化妆用品、工具,面对镜子,进行初次试验。毕竟是第一次探索此类化妆,对象又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而且是自己动手在自己面部借助化妆油彩的明暗处理、强弱对比,运用涂,描,勾、点等多种手法塑造形象,其操作难度比预想的更大更复杂。尽管当场无人观看,我的心情仍非常张紧。原来背熟的东西、操作起来、深感生疏、难于下笔。稍有印象和记忆的,手笔又显得格外笨拙,更谈不上得心应手,尤其化到一些关键部位(如眼睛)十分费力,很难取得理想效果。无奈,只得边化边翻料资……。使整个初试过程处于一种紧张忙乱,顾此失彼,遗三忘四的状态,结果失败了。
  因为早有思想准备,所以失败也未使我灰心。于是总结经验、继续再“战”……。经过五、六次的大小反复。终于初步探索到“象”的苗头。我便穿戴上备好的衣帽,请来几位同志审视。他们兴奋、热情、认真、细微观地看之后,在肯定“基本上象”的前提下,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①为追求“形似”,相应带来了化妆痕迹太大的缺点,有些部位过于夸张,使形象缺乏亲切感和美感。②我的两腮比较消瘦,仅借助于油彩颜色的变化,还难取得面部基本轮廓相似的理想效果。③有此“形似”的良好开端,应立即重视人物内思想感情的体验,只有内外部有机统一,形象会更加完善。
  三、休整。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暂停了试验,进行休整,经过冷静思考和重温有关资料。我认为第一个意见比较容易解决。因为初试主要是白天在自己房间里进行,日光的反射太强。如果将来有机会在舞台上演出。只要掌握好舞台化妆的特点之一——即演员与观众之间这一天然空间距离,再借助舞台灯光的有力配合,使前排观众不感到化妆生硬虚假,比较自然真实可信;而后排观众既能看清人物的基本轮廓和特征,又不产生误解。其化妆痕迹便可减少到最低限度。随之人物形象的艺术美感即可得到较好的体现。第二,从同志们的意见及初试拍摄的照片中看,消瘦问题确实成了关键。在我几十年的演员化妆实践中,我一向不赞同在演员两腮外部采用沾贴物的办法,除所用材料本身不理想的原因以外,沾贴物一则影响演员面部表情。二则会给演员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如一遇到唱和道白,肌肉一活动,沾物不是全部脱落,便是局部松动或翅起。这样艺术形象受损。观众哄堂大笑,演员的处境更为难堪。那么究竟如何处理呢?我力争从两腮内部解决问题。先后试用过药棉、塑料泡沫从口腔内部充垫的方法,效果不佳。此后又专门到医院请牙科大夫作了“牙托”。虽较前稍好,可说起话来有漏气现象。为此,我思想上有过动摇:觉得消瘦问题解决不好,不如不试。可真要放弃试验,便意味着前功尽弃,自己又不甘心。就在这种矛盾心情中经过苦思冥想,终于摸索到一种极其简便,而对我卓有成效的法法。立即使消瘦趋向丰满,“形似”得到升华。此刻我喜悦激动的心情真是无法形容。同志们也为之而高兴。第三,在以上两个问题取得可喜成效的同时,我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再不考虑人物内在思想的刻划和精神世界的充实。其“形似”充其量不过是人物的外壳,绝不会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特别是我——既是扮演者,又是化妆造型的操作者,理应向形神兼备的高度继续攀登。首先,我极力回顾我多次见周总理的印象和感受,尽量使他的气质风度以及表情、眼神、手势、步态等,能在自己头脑里变活、眼睛里看到,并通过自己捉摸体会,逐渐转化为正确的自我感觉,接着便是认真阅读周总理著作、讲话,诗词及有关回忆录。同时购置了总理讲话的录音唱片,反复聆听,观摩了有关新闻记录影视片。以此为依据、着重人物内在分析、努力挖掘并揭示其思想内涵。合理想象,必要模仿,逐步捕捉到一些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风貌、道德情操等性格特征。虽然很不完善,很不准确,可我从形体到心理的感觉却完全不象以前那样空泛造作。
  四、“实践”。无数次的反复实践,使我的创作思想和技术能力,审美观点都有所提高。心中也更加充实,觉得有了“谐”。当我再进行化妆时,便取得了较前更为满意的成果。正在这时,组织上决定我在一部歌剧中扮演周总理。这一光荣任务,是难得的、也是极其可贵的。它对我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将是一次实际检验和考核,必须严肃对待。从剧本反映的内容和时代背景来看,正是长征到达陕北之际。依据这一历史事实的要求和有关史料表明,我为人物沾贴了胡须。经审查便肯定下来了。可正式演出之后,不少热心的观众提出了看法,主要认为其形象“合理不合情”:理论上是对的,也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可感情上却接受不了。追其实质,是因为广大观众所熟悉的总理是全国解放前后这几十年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而他留胡须的时期,由于人们见的少而生疏。面对这一现实,经有关人员的慎重研讨,认为在当时——总理逝世不久——艺术形象的塑造和再现,应最大限度的满足观众在心理上和感情上的要求。于是再作修改。便获得了较好的剧场效果。
  一个人在探索中取得的点滴收获,常常会成为推动他事业继续前进的动力。当我迈出第一步之后,总渴望走第二步、第三步……。脑子经常为有新的追求而思考,正是这种力量的支持鼓舞,使我发现自己面前又有一种新的可塑性,通过如上所述的几个过程,又在自己面部塑造了马克思的艺术形象。  
  强烈的探索欲望,除思考自身外,我开始注意、观察、发现哪位演员还具备此类化妆的可塑条件,为自己争取更多更广泛的再实践机会,终于如愿以偿,在双方共同努力,密切配合下,相继又初步完成了宋庆龄,高尔基艺术形象的塑造。虽只试化过一次,很不完善,可他的雏形表明其前景会更加理想。
  肖象化妆,除正面人物以外,当然包括反面人物,这在化妆理论和实践上与正面人物的塑造同样要求真实可信,形神兼备。绝不能在外貌(化妆)上肆意歪曲和丑化,这才更有利于揭示其反动本质。我在歌剧《大海作证》一剧中,为塑造林彪的形象,不仅重视了原始资料的占有和分析研究,而且在思想上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创作,经我设计并操作,先后分别与几个演出团体的扮演者密切合作,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化妆造型,均获得了较好的演出效果。
  以上点滴体会,只是个人在专业工作之外的业余活动总结,愿得到大家的批评帮助。
  出处:当代戏剧. 1988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