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在振兴中提高 在改革中前进


  秦腔是我省乃至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源于陕甘一带的民间曲调和宋金元的铙鼓杂剧。有人说它“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盛行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但多数人认为它形成于明代是有史可稽的。秦腔现存传统剧目2600个,曲牌200之多,锣鼓谱常用的有200多种。在我省现有的139个专业剧团中,秦腔剧团就有82个,约占70%以上,全省3000多万人口中,80%以上是农村人口,他们是秦腔的忠实观众,如果再加上秦腔流行的甘、宁、青、新等省(区)和其它省分的观众,那就更多了。一九八四年四月十七日省委文件转发了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党组《关于振兴秦腔的实施方案》,响亮提出“振兴秦腔”的号召,希望广大戏剧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发挥优势,勇于创新,为振兴秦腔和全省戏剧事业而努力奋斗。要求振兴秦腔必须贯彻“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方针,尽快出作品、出人才,努力提高艺术质量。同时省政府拔款三十万元作为开展振兴活动的经费。从此,我省振兴秦腔活动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
  振兴秦腔的工作在秦腔发展史上毕竟还是第一次,到底从何着手呢?
  为了确保振兴工作顺利开展,省上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参加的“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其任务主要是掌握方针政策,明确方向任务,研究出现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剧目、音乐,表导演、舞台美术改革及理论宣传五个领导小组。
  组织建立起来了,但思想认识还跟不上,如有的人认为提出振兴秦腔没有必要,有的怀疑秦腔能否振兴等。我们根据省委的要求,在抓组织的同时,又大胆细致地抓了思想工作,排除各种干扰。
  在具体做法上,我们是围绕秦腔要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着重解决观众这个中心,突出抓重点。
  在解决秦腔观众问题上,分三步走:第一步争取愿听愿看;第二步做到爱听爱看;第三步用艺术魅力使观众耐听耐看。
  在抓重点上,首先,我们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宝鸡人民剧团、咸阳人民剧团、渭南地区秦剧一团等五个院、团,作为实验阵地,并通过它们带动全省戏剧的改革和发展。几年来,我们协同有关方面对这些剧团加强领导,充实力量,整顿队伍,改革体制,并给于艺术创造的必要条件——吃一点“偏饭”,使这几个剧团很快就迈开了新步。
  省戏曲研究院一马当先,根据省委指示,即时成立了振兴秦腔指导小组,并提出“振兴秦腔,振兴戏曲研究院”的口号。他们发扬优秀民族文化和革命文艺这两个传统,以时代需要为标尺,大胆开拓,坚持改革,点起振兴秦腔的头把火。全院三团一班(演员训练班)六百人,三年迈出三大步。三年中有五台戏连续进京演出,这在我省戏曲史上还是少有的。我们还抓了易俗社这个有悠久历史和传统作风的优秀戏曲团体,加强了对传统戏的改编出新和现代戏的实验演出。
  一九八五年元月,我们组织了振兴秦腔实验剧团汇报演出活动。几个实验团分别演出了《千古一帝》、《卓文君》、《冼夫人》、《秦王剑》、《乱世女侠》五个剧目。这次演出为以后的剧目加工奠定了基础。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八五年十一月赴京参加了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获得了十一个单项奖,《卓文君》一剧能够这次晋京作为振兴秦腔优秀剧目演出,都是与抓重点剧团,抓重点剧目演出分不开的。
  其次抓戏曲综合治理。剧曲艺术是个综合艺术,要振兴秦腔就得抓住剧目、音乐、表导演、舞台美术、理论研究这五个主要环节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分类改革。
  好的剧本是振兴秦腔、提高艺术质量的基础,必须首先抓好。我们在抓剧本创作的同时,重视了创作队伍的建设。几年来,省、地、县三级层层组建了创作机构和创作队伍。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现有创作组50多个,专业创作人员250余名,其中戏曲作者200人,骨干剧作家40多位。  
  为了切实抓好创作,我们采取了十大措施,以促进创作的繁荣。(1)建立陕西省戏剧创作研究中心,指导、研究全省的戏剧创作。(2)为了提倡艺术上的探索创新和竞争,确定每两三年举办一次艺术节。(3)建立艺术创作奖励基金,用省政府拔给的四十万元的创作奖励基金所提取的储存利息奖励优秀作品。(4)省、地建立创作基金制度,改变作者深入生活无经费的状况;省文化厅每年还拿出两万元事业费,用于扶植省直单位的创作。(5)通过读书会、讲习班、改稿会和继续与西北大学联办大专编剧专修班等形式,培养提高作者的创作水平。(“七五”期间办三期,约培训一百人左右)(6)建立艺术科研评奖制度,以理论指导和促进创作。 (7)为剧作者创造包括下基层兼职等深入生活的条件。(8)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培养导演、演员,音乐,舞美创作设计的能力与业务水平。(9)建立健全省、地、县三级创作网。(10)对未完成创作计划的剧团,要扣除其相应部分的经费,做到赏罚分明。
  音乐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秦腔音乐改革是秦腔艺术改革的关键。我们组织音乐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上认真研究和解决男女同腔同调的矛盾;改革唱腔、伴奏,努力克服秦腔“唱戏和吵架分不开”,音乐压唱等弊病。在声腔上分行当逐个研究,通过举办振兴秦腔音乐会,秦脸花脸发声方法改革研讨会,注意解决科学发声问题,并着手秦腔打击乐的改革与试验,使秦腔音乐有了新的突破。
  在表导演方面,注意研究戏曲艺术的表演规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并力求出新,以适应中老年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新的欣赏情趣和审美要求。
  在舞台美术上,强调改革,创新,创造适合主题需要,适合演员表演的舞台环境。并倡导采用科学技术手段,丰富舞台的表现力。奖励和推广那些既简洁明快、新颖别致,又给人以美感的舞台美术设计。
  在理论研究和宣传评论方面,着手抓好戏剧理论队伍的建设,深化秦腔理论研究,并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等现代化的手段,大力开展振兴秦腔的宣传评论工作。
  振兴秦腔工作要立足长远,着手当前,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才能避免盲目性,加强计划性,以免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我们在学习和借鉴四川振兴川剧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宏观战略的研究,除专门召开陕西省秦腔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外,还编辑了《秦腔发展战略论文集》、《戏曲音乐·秦腔卷》、《秦腔音乐分析》、《秦腔发展简史》等资料。这些,都对振兴秦腔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
  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把秦腔振兴起来了呢?振兴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我们觉得主要有这么几条:第一看它是否出了作品、出了人才、出了成果,特别是出了新人。第二是否在继承传统和改革发展上出了新,超过了前人。第三看它是否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特别是青年观众。
  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尖子人才,我们从长远考虑,下决心搞智力投资:充实教师力量,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戏曲学校和演员训练班的建设;不仅注意培养表演、音乐人才,而且也注意举办编剧、导演、音乐、舞美创作培训班,培养各类人才。据初步统计,目前我省属于高教系统的高等艺术学校和中等专业艺术学校各两所,在校学生约300余人;属于文化系统的中等专业艺术学校3所,在校学生300余人;属各地(市)县和剧团所办的戏校或训练班82所,在校学生约2200余人;乡(镇)和私人办的学校70余所,在校学生约2000余名。这批新生力量补充到文艺单位和厂矿、农村业余剧团后,将使我省戏曲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有一定的改变,青黄不接的现象会开始好转。目前有些人已成为文艺团体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他们代表着秦腔的希望和未来。
  为了表彰先进,推动艺术教育改革和人才冒尖,我省于八四年举行了全省秦腔青年演员调演,257位参赛者,共演出47个折子戏,奖励了64名优秀青年演员和获一等奖的11名演员的教师和导演。全国“梅花奖”的获得者、省戏曲研究院的李东桥和西安易俗社的新秀戴春荣,就是在这次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新人。
  一九八五年,我们还和西北大学中文系联合在省艺术学校设立了由34名作者参加学习的大专性质的编剧专修班,联同音乐学院开设了三十名学员参加的戏曲音乐专修班。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培养青年学员方面,在保持秦腔,眉户、碗碗腔剧种特色的前提下,吸收体操、武术、舞蹈的先进教学方法,加强学员基本功训练,开创了一条培养人才的新路子。这次来京演出的十一个折子戏,就体现了改革出新的成就。我们除给他们以重奖外,还向全省推广了他们的经验。为了学习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交流梆子声腔教学活动,最近,我们还与七省、市的戏校、艺校在西安举办了联合汇报演出。 
  在最近我省举办的首届艺术节演出中,有50名青年演员获奖。这批新秀的涌现,生动地表明秦腔演员后继有人,振兴秦腔大有希望。
  振兴秦腔把我省的戏剧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编古代戏《千古一帝》、《卓文君》、 《冼夫人》、《杨贵妃》、《清水衙门糊涂官》;传统戏《丹青泪》、《齐王悔宫》、《大将王翦》;新创作现代戏《三姑娘》、《小贩、小官、小教师》及《酒醉杏花村》等,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和称赞。为了迎接省首届艺术节,全省专业剧团排练了74台节目,其中42台参加了分片予赛演出。在这些成果中,涌现出一批从剧本创作到音乐舞美、表导演全面改革出新的比较好的上演剧目。这几年我省受到全国性的表彰和奖励,越来越多。比如《千古一帝》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新的突破,荣获文化部授予的七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单项奖。继京刷演员尚长荣获得梅花奖之后,饰演秦始皇的青年演员李东桥又获第二届梅花奖。在我省振兴秦腔音乐会上创作、演出的秦腔合唱曲《一代元戎》,由西安广播电台编入《秦腔一曲报春来》节目中,获得全国戏曲广播金龙一等奖。我们的秦腔艺术由国内逐步走向国外,近年来先后多次参加了有关国家的访问和艺术节的演出。
  秦腔正在变化,正在改观。青年观众对秦腔渐渐地产生了好感;秦腔迷们也更加热爱新秦腔。秦腔这个古老的剧种在改革中前进,在振兴中提高。
  回顾我们三年来走过的历程,深深感到振兴秦腔工作“组织是保证,理论是指南,剧本是基础,人才是根本,音乐是关键”的原则和坚持“在振兴中提高,在改革中前进”的方向是对头的;立足改革,扬长避短,纵向继承,横向借鉴,全面出新的方针是行之有效的。陕西省委提出振兴秦腔的任务是“出人才,出作品、出成果”,已初见成效。我们认识到秦腔改革则兴,不改革则衰,改革则存,不改革则亡,改革就会出现生机,不改革就可能被淘汰。振兴秦腔,改革秦腔,是群众之所望,势在必行。我们就是在这种历史的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的促使下,做了以上一些应该做的工作。这仅仅是个探索的开始,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为振兴我国戏剧事业而努力,
  出处:当代戏剧. 1988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