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提高秦腔唱念艺术的必由之路——戏曲声乐学习心得


  我从十三岁开始学艺,至今已二十八年了,曾先后扮演过《屈原》中之婵娟、《红灯记》中之李铁梅、《智取威虎山》中之小常宝、《窦娥冤》中之窦娥、《妹姐易嫁》中之张素梅、《谢瑶环》中之肖惠娘、《隔门贤》中之芙姐、《起解》中之苏三等。有些唱段被电台播放或灌片发行,受到观众、听众的一定好评和热情鼓励。这使我常常感到内心不安。
  说实在的,作为一名秦腔演员,我深感自己的唱念艺术还未完全过关。以往只知道凭着先天嗓子条件好,闷头“傻唱”,并没有真正懂得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更不去过问演唱方法是否科学。就拿我以前在《智取威虎山》里扮演的小常宝来说,演唱时就有明显缺陷——拚气力,使蛮劲,“吃”戏、“咬”戏,声音造型有明无暗,有刚无柔,单调刻板,韵味不足,唱来唱去“一道汤”。随着年龄增大,体质不如以前,每逢演“重头戏”时,就感到“底气”不足,肚皮子空,嗓子力不从心;假使再有个头疼感冒什么的,就撑不下来。
  这种严峻状况,迫使我重视和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演唱方法问题,单凭先天嗓子条件维持局面,打“消耗战”怎葆艺术青春?音乐唱腔是区别各个剧种不同特色的最重要标志。为什么豫剧、黄梅戏能够吸引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难道与演唱方法毫无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戏剧观念的更新,面对其它艺术门类的挑战,以及人们新的艺术审美情趣的需要,秦腔必须从内容到形式来一番深刻变化,而音乐唱腔的变化又将首当其冲。于是,我产生了学习戏曲声乐、进行科学发声训练的念头。
  1982年、1983年,我先后两次到西安市文化局嗓音研究室举办的“秦腔声乐学习班”和陕西省文化厅与西安音学院联合举办的“民族声乐进修班”走读学习。著名声音专家白秉权老师以她特有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因材施教,严格要求,认真授课。她从研究秦腔的历史和现状入手,通过歌唱生理的解剖,分析秦腔女声唱法的发音机能状态;按照声乐艺术的普遍审美要求,采取各种方法,对学员进行气息和发声训练。指导我科学地、发展地理解和认识剧种风格,树立练好演唱方法基本功和掌握润腔技法基本功的信心;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使我认识到自己发声演唱上的毛病,较好地找到了科学发声方法与传统演唱技巧相结合的正确途径。归纳起来,我的主要学习心得有以下几点。
  第一,找到了正确的念白方法。念白是戏曲交代情节、说明关系、表达感情最重要的手段,所以前辈艺人常说;“千斤白口四两唱”。过去我遇到念白时,总是下颏使劲,牙关紧咬,尽量把字咬重,自已感到很卖力,可观众却听不清。老师们常批评我念白“不够调”、“嘴皮子没功夫”。老师要求演员念白时,注意区分字头、字腹、字尾;讲“喷口”,有力度,咬住字头但并不咬死,做到“擒字如擒兔,每字圆如珠。”而我只记住了前半句,锴误地把喉、舌、齿、牙、唇“五音”和开、齐、撮、合“四呼”都归到唇和撮上,这咋能不出毛病呢?经过声乐学习,使我懂得所谓“够调”,是指念白要有韵律感、节奏感、呤诵美、艺术美。一句话,要有强烈的音乐倾向性。为此,念白必须按“四呼”、“五音”的规范,用歌喉说话,而不是用语言说话,当然更不是“干喊”了。白与唱是一个道理,发音要有特定位置,头腔、胸腔、鼻腔各个共鸣腔体都要打开,互相配合,灵活运用,才能收到好效果。后来,在《窦娥冤》里我对念白作了重新处理。象“第二桩,窦娥身死之后,天降大雪,将我的清白尸首掩盖……”这段念白,“掩盖”二字虽出自这个少妇之口,但我却用了胸腔共鸣,使得音调低沉、浑厚,以体现人物满腹含冤的情绪,展现她稳重、深沉的性格。紧接着四句念诗:“六月飞霜因驺衍,窦娥也算女中贤;三尺琼花骸骨掩,浑身干净雪一般”,我全部用头腔共鸣,以表示人物的清白高洁,给观众托出一颗晶莹闪亮的心。“掩盖”与“六月”相接之间,声音从低突然升高,运用技巧使音色对比明显,增强戏剧性以感染观众。
  第二,找到了正确的演唱方法。演唱要达到字正腔圆,必须采用科学的演唱方法,按“四声法度”和“工尺规矩”办事,才能体现出象梅兰芳先生所要求的“唱腔不能给音捆住,字音也不能为唱腔所破坏”的效果。“韵味”是戏曲唱腔的核心,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如声腔的准确、饱满、圆润、自如,各发声部位的共鸣以及节奏、力度、音量强弱、音色对比等)。而科学发声方法恰好成了我们运用技巧来扩展音域、打开共鸣、美化音色的手段,丰富了表达人物感情的能力。离开基本手段和表现能力去谈剧种“风格”,只能是一句空话。拿我演唱的《祝福》里祥林嫂“砍门槛”唱段来说,对“执利斧咬牙关急往前赶”一句,我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使“二音子”(假声)从容不迫地冲上高音区,一下子唱到"C2”。而唱到“哭我儿娘心疼烂似疯癫”时,则运用鼻腔共鸣,先把“疼烂”二字唱得婉转深沉些,然后从低音“5”翻高“十二度”,以头腔共鸣在高音“2”上唱出“似疯癫”三字。大起大落,强化跌宕,以充分表体人物从心碎力竭到呼天抢地的悲愤心境。这样,高、中、低各个音区的作用都得到有效发挥,造成了强烈的悲剧氛围。由于方法对头,气息通畅了,共鸣点集中了,穿透力加强了,不仅为准确体现音乐唱腔的创作意图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自己解除了演唱时嗓音上的负担。
  第三,找到了如何运用声音造型表现人物的方法。对一个演员来说,不仅要能唱,而且要会唱、巧唱。艺术就是感情,唱戏贵在唱情。情若离开声,就没有生存基础;声若离开情,就没有灵魂和血肉,声情并茂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经过学习使我懂得,演唱的根本目的是运用声乐形象塑造人物,而不是单纯追求“高、尖、亮”的声音外在形式。至于“挤、卡、喊”式的“挣着唱”,更是错误的方法。在《祝福》中祥林嫂的唱段里,我尽量要求自己朝着科学发声方向去努力,以便用美化了的声音去感染观众。如“看起来这阳世阴间都一般”,是句无伴奏唱腔,我以“轻声”技巧徐徐唱出,把重点放在“阴”字上,以体现祥林嫂此时此地迷惘而又愤懑的心情。按下来转入“慢板”,按情节是叙述事件,但我避免给人以“唱戏”的感觉,而用“倾吐”式的感情去处理,让人物吐苦水、吐思念、吐不平、吐愤怨。当唱到最后一句“哪怕是到阴间刀劈斧剁也心甘"时,充分运用气息控制,打开共鸣腔体,以很强的力度和顿挫有致的节奏,把字喷出来。唱到“刀劈斧剁”后嘎然而止,霎时停顿,仿佛使人物与观众同时从回忆中走出来,回到无情的现实中来。进而以奔放的激情,“提气”唱出“也心甘”三字,喷发出压在心底的最强音,从而,使这段唱达到高亢处好象江河奔腾,一泻千里:柔情时如同山涧小溪,婉转低回的效果。较好地表现了祥林嫂善良、温顺、纯朴、勤劳,但却被封建制度吞噬了一生的艺术形象。
  实践使我认识到,在繁荣发展秦腔艺术的事业中,处理好继承借鉴和推陈出新的辩证关系,使传统演唱技巧和科学发声方法达到有机结合,是提高唱念艺术的必由之路。今后,我将更加坚定信心,向科学发声的自由王国挺进,不断提高唱腔艺术水平,为振兴秦腔练出一副好嗓子,为广大观众塑造出更多更好的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
  出处:当代戏剧. 1987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