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漫谈舞台剧的优势


  在当前多样化的文化生活中,舞台剧还有没有它的地位?还有没有它的优势?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有人干脆说,现在已是八十年代后期了,观众文化生活的审美要求、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完全不同于过去。电影、电视、录象等姊妹艺术,哪一样不是在冲击着舞台剧?剧场观众骤减,“危机”突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即使多有几位表演名家粉墨登场,恐怕也无济于事,只能是望坛兴叹,还有什么优势可言?
  也有人在辩驳,认为说得不对,至少不完全对。舞台剧植根于观众生活的土壤之中,决不会消亡;那种在观众与演员之间直接交流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独特审美关系,是长期要起作用的,是任何一种姊妹艺术难以媲美的。
  我的看法是,要承认“危机”现象存在,可是对舞台剧的优势却决不能忽视。那么,导致危机的症结在哪里呢?关键是新的观众与演员之间的关系没有建立好,舞台剧的优势没有发挥,也就是二度和三度创作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提高。当然,剧本创作非常重要,是表导二度的基础,也是观众三度的基础,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水涨船高”的关系。如果没有好的剧本,没有戏剧观念更新、勇于探索、勇于突破的剧本,即使是梅兰芳再世,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发挥其舞台优势的。这里我所强调的,是在一度创作比较完整的基础上,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二度创作得再加以完善,发挥其独特的艺术作用。眼有观众,心有观众,使舞台剧能和新兴的姊妹艺术并驾齐驱。
  舞台剧究竟有什么优势呢?我认为这里的“优势”应当是人家有的,我有;人家没有的,我独有。也即是姊妹艺术——电影、电视、录象及其他多样化的文艺形式所达不到的,仅只有舞台剧才具备的独特优势。那是什么呢?那就是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有着在感情上的直接交流,而不是通过银幕或荧屏之类的中介。也只有在感情上的直接交流才是最珍贵的。演员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插科打挥,即兴创作,灵活机变,旁唱旁白……创造出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各种各样的角色来。特别是旁唱旁白,演员的每一手势、表像、眼神都已离开了剧中人,而是直接在向观众表露出内心的奥秘;对剧中人瞒着,对观众却敞开心扉,和盘托出,一丝不留。观众不但是来看戏,而且自己已置身在戏剧之中了,心灵与演员相互沟通了,感情在交流并溶成一了。象这样的舞台优势,能使观众在一瞵间得到美的享受,得到一种欢乐、领悟、快慰、解气的共鸣感,甚至到了来劲处,还附以热烈的掌声。戏散了,观众还在回味,处在想象的空间之中,留连忘返。请看,这舞台剧的艺术魅力不是相当大吗?那电影、电视、录象等“挑战者”能取它而代之吗?
  不过,话还得说回来,既要有自信和自豪感,珍惜自已所长;又要虚怀若谷,看到自己的短处。如何能做到取长补短,确是值得研究的新问题。舞台剧本是一门声像艺术,与电影、电视有着血缘关系,却又相形见绌。影视的拍摄,花样多变:长距短距,高速慢速,镜头特写,重迭朦胧,一会儿人往高空飞,一会儿人从画中来……视觉的变换,使观众目不暇接,妙趣横生。特别是电视机逐渐增多,一家人围座机旁,喝一杯香槟,嗑一盆瓜子,这个频道的节目不乐意看,还可以调换另一个频道,比坐在剧院里舒适多了。在人家这一“优势”面前,舞台剧真到穷途末路了吗?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句俚语:“清油炒韭菜,各有心中爱。”不同的观众,各有不同的胃口。影视毕竟是间接交流的艺术。间接交流与直接交流迥然不同。看过王文娟、关肃霜、六龄童等主演的戏曲艺术片的人,并不满足于银幕上的欣赏,却不惜跑远道、掏高价排队卖一张剧场戏票,亲眼一睹戏剧名家的芳容;看过李谷一,殷秀梅等歌唱家电视艺术节目的人,一遇上机会,总得想方设法弄上一张票,亲眼看看,亲耳听听。因为这是看“人戏”,看到了“真格的”。既然这样,何愁戏剧观众不摆脱影视屏幕的牵制而欣然赶到剧场中来呢?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祝肇年说过;“观众是戏曲艺术的衣食父母”。他呼吁建立“戏曲观众学”。又说:“观众不感兴趣的是那些内容落后、形式凝固、演出平庸的“老陈货”……生活气息浓厚的小剧种,至今仍是广大观众的精神伴侣和心灵的安慰者”(见《新剧本》一九八七年第一期)。可见专家们对戏曲观众何等尊重,对树立舞台剧优势何等关心。有谚语云:“演员是疯子,观众这傻子。”“疯”的含义,即是假戏真做;“傻”的含义,即是假戏真看。不管“疯”与“傻”都离不开一个“真”字。舞台上的一切本来都是假的,但对演员来说,要相信“假设”,真实地在舞台上表演。演得真,才能使观众看得真,这就是演员与观众结下的不解之缘,这就是树立舞台剧优势的坚实基础。正象湖南花鼓名剧《打铜锣》中的蔡九说的:“想我蔡九在业余剧团唱起戏来,当着那几百、千把观众,一不怯台,二不打顿,要别个哭就哭,要别个笑就笑。”话虽几句,说明了蔡九二度创作的功底确实不错,真的领会到舞台剧的优势技艺精湛,才不“怯台”;台词娴熟,才不“打顿”;表情真切,才能发挥艺术魅力,使观众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再提一点,现代艺术理论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所谓“接受理论”,是值得我们很好注意的。舞台剧比起书本、电影、电视等“接受者”来,可优越得多啊。剧场便是创作者与接受者直接见面、交心、会晤的好地方。舞台剧既然有着这一优势,就应充分发挥之。不仅只是与“接受者”停留在见见面面已,而且要交心,交流感情,要真象蔡九唱戏,“要别个哭就哭,要别个笑就笑”,真实地在舞台上生活,真实地去创作,真实地去感受。舞台上任何毫不动情的、虚假的创作(表导),都是骗不了人的,得到的只能是“接受者”(观众)的反感。
  今天,我们处在变革的潮流中,生活节奏加快,形式千变万化。要真正将舞台剧的优势树立起来,就得靠艺术家们努力去追求,去探索,去创新。充分掌握住戏剧的基本特征,决不能满足于仅把剧本还原为舞台生活,而是要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构思、艺术手段、传达方式,去创造出能充分沟通剧作精神与观众心灵的艺术形象。调动舞台剧一切艺术手段都能为观众的审美热情和审美想象力服务。遍布全国的地方戏曲剧种更应坚持使用与观众血肉相联的乡音语调和大众化语言,刻意在通俗中求高雅,在独特艺术风格中求竞存。如此而为,舞台剧的优势是能够充分得到发挥的。
  出处:当代戏剧. 1987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