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到振兴秦腔的第一线鼓劲


  秦腔这一古老的剧种,欲求振兴,必须顺应历史潮流,认清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所处的地位,适当加快改革的步伐,迅速而果断地摆脱和清除来自内外的干扰与束缚。作为一个长期工作在演出第一线的戏曲演员,对此感触尤深。针对目前基层剧团存在的问题,笔者深感应在以下几处痛下针砭,方可收到振兴之实效。
  第一,加强戏曲从业人员的政治、文化、业务素质的训练和主管部门的科学管理。基层剧团有的人还不能把自己所从事的文艺演出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远大目标联系起来,对文艺潜移默化的作用认识不足;对文化、业务知识学习不够重视;基本功训练欠扎实。有的剧团内部,至今仍沿袭着陈旧落后的封建师徒关系,见面还以“领班”、“派班长”相称。骂人、打人、赌博等恶习也时有所见,和时代极不相称。
  在改革中,有的剧团实行了承包。但作为从事文艺表演的剧团到底该包什么?怎么包?许多人还说不清。目前多数是单一的从经济上搞承包,搞分队演出,抓场次收入,不太顾及社会效益和艺术质量。这种承包是缺乏灵魂的承包,它丢掉了党和人民对文艺队伍必不可少的思想、道德及业务素质的要求。
  实践证明,在改革的同时,必须警惕有人借机拉帮组派,以权谋私,坑集体,肥私囊,蚕食集体经济,瓦解文艺队伍的思想和斗志。一旦发现这类问题,必须严肃处理。
  近年来,城乡涌现出不少形式各异的业余剧团。有乡(镇)、村单独或联合办的,也有专业户及戏曲爱好者办的,这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无疑是有利的。但有的文艺主管部门对业余剧团管理不严,登记后很少过问演员阵容及演出质量。有的剧团不按艺术规律办事,致使一些粗制滥造的“节目”充斥舞台,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秦腔艺术的声誉。有的剧团台风不正,甚至以邻为壑,与别的剧团相互拆台,这等于给“振兴秦腔”帮倒忙。须知:高质量的演出能给人以高雅的艺术享受;而低劣的东西只能令人作呕。在这点上,观众是最有权威的裁判。
  第二,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中年演员的骨干作用。诚然,重视老年、青年演员是完全必要的,但万不可忘记了中年演员这个最重要的方面。中年演员年富力强,几乎都是剧团的“挑大梁”者。几十年的艺海生涯,使他们既继承了传统的技艺,又吸收了新的艺术营养;既有师承,又有创新。他们在秦腔改革中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这些年来,报刊、电台、电视台对他们宣传似乎少了些,以中年演员为主体的演出活动也难得一见,这对秦腔出人(培养优秀演员和尖子演员)、出戏(演出高质量剧目)都是不利的。为振兴川剧,文化部曾在京举办川剧著名中年演员晓挺的专场演出,提出“扶上马,送一程”,轰动了整个文艺界。晓挺同志人已中年,他继承了川剧诸多艺术家所长并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已被观众所承认。由于各方领导的“扶”、“送”,这位颇有影响的川剧表演艺术家获得了更好的提高技艺的机会,其结果也必然会促进川剧的振兴。此举很值得我们振兴秦腔的领导部门和工作人员借鉴。
  就我们这些身处专县,长年在小城镇和农村、山区演出的戏曲演员而言,确实很少有到省会舞台抛头露面的机会。据闻,一些身居省城的优秀中年演员如杨凤兰、貟宗汉,郝彩凤,马友仙、白岳焰、左红、马力、胡波等,也很少有机会登台演出,有的演员一“闲”就是几年,“英雄无用武之地”。他们自己心急如焚,观众也难看到他们的戏,两相喟叹,又有何益?培养秦腔新人实为当务之急。但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充分发挥中年演员的中坚作用,努力创造条件使他们振奋精神,让他们在培养新人和振兴秦腔的工作中大显身手。为此,笔者建议在适当时机搞全省戏曲演员汇演,让有影响的老、中、青演员聚集一堂,交流经验,切磋技艺,促进传、帮、带、为振兴秦腔鼓实劲。
  第三,积极稳妥地进行秦腔音乐唱腔的改革。音乐唱腔是剧种特色最鲜明的标志。秦腔的音乐唱腔,既有浑厚深沉、悲壮豪放、慷慨激昂的风格,又有缠绵委婉,细腻柔和,轻松活泼的特点。秦腔有欢音、哭音之别,因而更富有表现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社会活动更加广泛,思想更为开放;生活的节奏加快,旋律更加丰富多采,秦腔就显得不完全适应了。这就为秦腔音乐工作者提出了如何对秦腔的音乐唱腔进行改革、创新,以塑造新形势下人物音乐形象的艰巨任务。改革秦腔音乐,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秦腔声腔艺术,而应从秦腔音乐产生和发展中所形成的规律出发,结合现阶段的实际状况和需要来进行改革。那种认为秦腔“越老越好”甚至睁眼不承认秦腔有缺点的看法是目光短浅的表现,也是违背艺术规律和广大观众意愿的。我到陕、甘、宁、青各地演出,在这些地区工作的外省(市)同志不大喜欢秦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秦腔某些唱腔不好听(特别是净角),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唱戏和吵架分不开”。此话虽然尖刻,却正中要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腔声腔的某些缺点,这是搞秦腔音乐改革的同志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还有许多城镇青年也认为秦腔死板,唱起来慢条斯理,实在急人,不如轻音乐美。但他们对新录制的《南腔北调大汇唱》中秦腔的唱段却很欣赏,认为轻快、新颖,很合口味。平心而论,秦腔花脸“挣破头”的大喊大叫,文场面喧宾夺主的伴奏,武场面鼓板、梆子、铜器的强刺激,实无异于噪音之污染,哪里谈得上美的享受?诸如此类,不改能行吗?
  秦腔的演奏都是不同乐器的大合奏。听起来给人以单调枯燥之感,而不象电子音乐那样有明显的立体感和丰富的表现力。秦腔音乐的改革,应大胆采用现代化表现手段,应用和声对位配器的管弦乐和电子音乐伴奏,使自己的发展与时代相适应。
  第四,大力提高导演水平。各县剧团大都没有专职导演,更缺乏受过院校专门培养的导演。长期以来,导演工作多由年纪大、资历长的老演员兼任。这些同志虽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由于文化水平低,专业知识少,理论基础差,因而在理解剧作者创作意图,剧本内容所处的时代背景、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剧本的整体结构、层次安排等方面一般较为肤浅,这就限制了对剧本的二度创造,也限制了演员再创造能力的发挥,往往使塑造的人物形象一般化,给人印象淡漠,直接妨碍了戏曲艺术质量的提高。相反,如果导演自身的水平提高了,“导”出的戏就会不落俗套,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已为许多演出事实所证实。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训练班的四个折子戏能够为人称道并得到上级嘉奖,正是导演大胆借鉴其它艺术表现手段,不断增强秦腔艺术表现力的结果。其它如陕西省艺术学校学员演出的《杀生》、略阳县剧团演出的《清水衙门糊涂官》、三原县剧团演出的《丹青泪》、泾阳县剧团演出的《李白辞朝》等,之所以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无不得力于导演水平的提高。基层剧团及各级文艺主管部门应该由此到得启示,迅速而果断地象教育界抓教师质量那样把文艺表演团体导演的质量抓上去。倘能如此而为,要不多久,基层剧团的表演艺术水平是会明显提高的。
  出处:当代戏剧. 1987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