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关中西府戏俗趣谈


  西府秦腔源远流长,班社林立。清乾隆以来就有「四大班,八小班,七十二个馍馍班」之称。其中「四大班」是宝鸡王家聚盛班,眉县张家华庆班,岐山高家永顺班和凤翔田家义兴班。民间更有许多秦腔爱好者,农闲时搭班组社串村唱戏。这些专业和业余的秦腔班社,长期生活在民间,受看古老文化的熏陶,形成了许多有趣的习惯,有些至今仍有孑遗,今录之于后。
  踩台:新戏台落成,首次演出前必须由戏班举行踩台仪式。踩台日多定于农历正月初六至十五日之间。台上列香案,先由架子花脸扮「黑虎」、「灵官」在急遽的锣鼓声中上场,黑虎手提雄鸡一只,当场咬掉鸡头,将鸡血洒遍前台;灵官持五雷碗,当台摔碎,据说是为「镇邪」。然后扮天官、福、禄、寿三星以及八仙等角色陆续上场,绕场一周,自报家门,一般无唱词。天官道:「适才白鹤童子报到:XX县XX村新建神台一座,敬请列位大仙同游(奏唢呐牌子),来到福地,只见香烟纷飞,瑞气霭霭,喜之不尽。正是:香在炉中蜡在台,瓶内鲜花四季开……」接看,各位神仙依次步其韵而诵之,大都是吉祥之语。最后由小生扮刘海,满台洒纸钱。据说是为了祈福招财。踩台结束后方演出节目。剧目应是吉庆戏,台词中既不能出现死亡、首斩等字眼,更不能有杀生害命的情节。
  摆台:是旧戏班的一种宣传形式。班杜每到新戏台,照例在首场演出前,将自己箱底全部摆出:台上挂起蟒、靠、帔、官衣、褶子、皇帽、帅盔、髯口等,两边摆放金瓜玉斧,旗锣伞扇;桌上放置签筒、印盒、笔架、令旗、令箭。五光十色,煞是好看。 
  犒台:俗称「搭红」,是观众犒赏演员的一种方式。某演员技艺精湛,赢得观众好评,观众则可走上戏台将五尺红绸搭在这位演员身上,绸角包有银钱,以示对该演员的奖励。可惜这种淳朴的习俗,民国时期成为无聊之辈捧角儿的一种方式。
  跑台:求神祈雨演出多有此俗,常演 剧目是《斩旱魃》演出时主要演员须吃素,扮女鬼,女妖的旦角,在演出过程中偷跑下台,混杂于青年妇女中间,言谈嘻笑,也允许顺于抓摊贩的东西吃。后台「发觉」后,许多角色下台寻找。此时台上台下乱成一片,直到抓住女鬼、女妖为止。此俗形成原始,内容迷信,但可看出人民群众对旱灾的愤懑情绪。
  供祖:旧戏班后台都供有祖师,敬祖之俗任何戏班都不例外。作为祖师象征的是专门制做的木娃娃。演员搭班第一天,先得给祖师烧香叩头,等住班以后,每日三场演出仍应敬之:进后台先对祖师拱手,谓之「参驾」;临出场时再拱手,谓之「辞驾」;下台后还得拱手,谓之「谢驾」。演员中流行着「一日九拱手,早晚一炉香」即对此而言。这套迷信仪式虽然陈腐,应在剔除之列,但从中可看出旧艺人祈求安然生存,渴望能卖艺度日的心境。至于祖师是谁,当前戏剧界众说纷纭,一说为老郎(唐明皇),一说为后唐庄宗李存勖,也有说是秦庄襄王子楚。究竟是谁难以定论。原风翔城内儒林巷曾发现庄王庙遗址践碑,碑中记载:庄王殿后,接连老郎关帝行宫,规模具备。庄王和老郎同为梨园所敬重,庄王为老郎以前的祖师爷,大概是不错的。
  抹红:开演之前,演员正在后台化妆,一般老、中年妇女,常将自己儿孙引至后台,求演员为孩子额心抹红色染料,据说是为了祈求消灾免病。抹红一般由正面角色担任,演员不得拒绝。《铡美案》中的包拯、《钟馗嫁妹》中的钟馗、《下河东》中的赵匡胤等常要为此耽误许多工夫。
  反串:生、旦、净、末、丑常年以固定的程式扮演着各种角色,很难跳出自己的行当。到了年底,相互串换演出,以慰演员们的心理。此场票价昂贵,票房收入由演员平均分配,演出结束后即告封箱。
  祭器:旧戏班有祭刀、祭铡、祭叉等迷信习俗。如演《铡美案》时,首先用黄表压于铡刀口之下,开演之前由剧务人员点燃黄表谓之祭铡。演《古城会》时,也得燃黄表祭关公所持的青龙偃月刀。据说如果不祭,包文正、关云长便会「显圣」,当场真会将饰陈世美、蔡阳的演员致死。古时,西府还有祭椅子的习俗,大概由于椅子功难度大,演员容易跌伤的缘故。
  敬丑: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演员们都是平等的合作者,但班社中却有重丑之俗。诸如:演出前丑角不开脸其它演员就不能开脸;丑角艺人在后台可以任意就坐,言谈嘻笑,甚至和坤角们开玩笑,其它演员则各有固定座位,是丝毫马虎不得的,供祖时先由丑角首供;演戏人员临场纠纷,也往往由丑角判断。这种习俗大约始于唐、宋时期,民间也有「秦腔重丑,从唐就有」的说法,其起源尚难定论。据笔者考证,大概和唐玄宗「自勾白鼻」,亲扮丑行的传闻有关。
  对台:就是唱对台戏。清代西府对台之风极盛,往往二、三个或三、四个戏班同在一处场地唱戏,其中许多相约成俗的规矩,演职人员都很明白,并一直遵守。如清光绪年间,风翔府演武场就唱过对台戏,有包括华庆社在内的四个班社参加,摆成四角方位,台口相对,每天开戏前先由大班华庆社打开扬,名曰「传鼓」,别的班社听到鼓声才准「打通」。煞戏也必须根据华庆社的动静行事,大班戏未唱完其它班社均不得提前煞戏,违者罚款,甚至将有关人员绑在台柱上示众。
  坐箱:生,旦、净、丑在后台各有固定的座位,生行坐大衣箱,旦行坐三衣箱,武行坐把子箱,净行坐头盔箱,丑行可任意就坐。唯神箱(即存放「祖师」之箱)任何人均不得坐,违者轻则打骂?重则逐出戏班。
  搜台:农村露天戏场中心,多为男性观众看戏地区;两侧摆放着各家各户自己搬来的桌、椅、板凳,还有远路观众赶来的大车,这些地方大多是妇女们的位席。演员在台上表演,目光应直对前方,不准左顾右盼,更不能斜视妇女观众,否则便被视作「搜台」,搜台被认为是台风不正的表现,轻则罚款,重则吊打。
  戏俗是历代人民和演职人员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其中难免带某些封建迷信色彩,但仍可从中看出秦腔艺术发展的悠久历史和雄厚的群众基础。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它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揭示它产生的社会根源,找出它生长和消亡的规律,从而坚定我们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取各民族文化精华,创造现代新文化艺术的信心。这也是本文的目的。
  出处:当代戏剧. 1987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