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戏剧在改革探索中前进 ——陕西省首届艺术节新创作演出剧目述评


  参加首届艺术节分片预赛和大赛演出的新创作剧目共35个(其中大戏27个,中小型戏8个)。这些剧目是1985年以来,我省剧作者强化改革意识,寻求戏剧艺术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审美情趣的变化而创作的一批探索性的剧目。这批剧目的创作和演出,冲破了内容陈旧、形式凝固、演出单调古板的传统戏剧格局,显露出一种新的开放的态势,给剧坛吹进了新鲜空气,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从所取得的良好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益来看,可以说它们为戏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一些经验。
  一、在人民生活中去寻找
  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使我国文化领域出现了古今中外新老文化现象杂陈,东西方艺术流派林立争胜,各种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叠起的局面。这种纷繁的艺术局面,给戏剧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参照系。但是,以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服务为宗旨,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的我国戏剧艺术,如何肩负这一历史使命,使自己与时代发展、社会变化和人民前进的步伐协调起来,是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中须臾不可忽视的一个方向性大问题。省首届艺术节不少参赛新剧目的作者和艺术家,正是在进方面给我们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戏剧不景气面前,他们既没有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的天地里去苦思冥想或翻箱底、找“陈货”招徕观众;也没有盲目地在各种“新观念”诱惑下,把注意的视角完全投向外域,希冀于以羊易牛。而是在严密地审视了我国传统戏剧艺术和西方各种艺术派别各自的优劣之后,经过冷静的思考,走向社会,参与变革现实,在沸腾的人民斗争生活中去寻找新时期我国戏剧艺术发展的前途和走向。溶入改革大潮和叱咤风云的改革者之中的剧作家们,在现实生活和改革者的心理流程的昭示下,较好地把握了新时期戏剧创作应该表现什么和怎样表现的问题。那些配合形势、图解政策,把戏剧作为政治的附庸;那些“远离政治”“表现自我”,使戏剧成为单纯消谴娱乐的工具等,毕竟已成为历史的过去。代之而起的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变革生活内容和以写“人”为对象的戏剧创作新态。戏剧“人学”意识开始觉醒,戏剧自身美学价值逐渐萌发——认识、教育、娱乐和审美功能的协调融合,成为剧作家创作求索中的重要课题,而且有了新的掘进。阿宫腔现代戏《三姑娘》,以农村改革和发展商品经济为背景,通过叶家三姑娘冲决在贫困年月和封建传统道德氛围胁迫下形成的“以人易物”的不合现的爱情婚姻关系,生动地表现了年青一代在改革潮流中,争取人生价值,追求理想、事业、爱情和生活自由幸福的行为和心理流程,反映了改革给农村经济、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方面带来的深刻变化。这出戏既通过“人”,反映了改革的深化,又表现了改革浪潮激荡和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促使社会传统心理的变异。同时,由于作者长期“泡”在生活之中,对变革时期新旧交替,充满着喜剧色彩的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采用喜剧的艺术手法,表现这一题材,给戏曲表现现代生活找到了恰切的契合点,适应了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为戏曲赢得了观众。花鼓现代戏《沉重的生活进行曲》,把审视的焦点对准改革大潮中青年知识分子韩剑对待事业和婚姻爱情问题的心灵深处,层层挑开,并以它为辐射源向外波及,激起剧中所有人物和观众心灵上的层层波浪,生动地表现了民族传统文化心态、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与改革意识的撞击和争斗,深刻地反映了改革需要一个社会心态和传统观念的变异和更新,而且这是一种痛苦的裂变。主人公在惶惑中前进,在前进中惶惑,人物心灵图象十分明晰,有着强烈的审美效应。描写、“三中”全会前后农村面貌的深刻变化以及改革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欢乐和幸福的歌剧《榆钱几》、话剧《小长安》、秦腔现代剧《山洼人》和反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话剧《秀才遇见兵》等。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既深刻地反映了变革时期的社会生活现实,又真实地描写了人们所表现出的各种文化心态、思想观念与行为目标之间的磨擦、争斗和撞击,展示了改革曲折复杂的流程及其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探远意义和光明前景。即便是新编的古代剧和改编的传统戏,剧作者也注意了从人民群众变化了的审美需要和两个“文明”建设要求出发,选择那些对今天的观众仍有审美价值,有认识作用,对正在变革中的社会有历史折射和借鉴意义的人和事,进行艺术创造,使其“古为今用”,为“四化”建设服务。根据高则诚《琵琶记》改编的秦腔古代戏《丹青泪》,以现代意识审视和观照原作全忠全孝,粉饰现实,维护封建统治的立意,反其道而行之,把批判的笔锋直指封建礼教的虚伪性,给作品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新编历史舞剧《秦俑魂》,把秦始皇统一六国与以俑代人陪葬两个历史事件,艺术地编织在一起,表现了中华民族英勇、强悍,渴望和平统一、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凡此,参赛的创作剧目,正是以它思想内涵的深广性,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和美学追求的新明性,使戏剧表现内容发生着质的变化。加之表现形式和手法上的新奇特异,多姿多采,为戏剧艺术赢得了众多的观众,表现出改革的前景和振兴的兆头。
  二、以我为主 博采众长
  参赛新创作剧目在转换表现视角的同时,对传统戏剧结构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也进行了大胆突破。我国传统戏剧艺术,在崎岖漫长的道路上跋涉了几个世纪。时至今日,它的结构形式和某些艺术手法,已经表现出凝滞、板结的僵固状态,很难涵纳从多角度的表现视角所摄取的丰富多采、博大精深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众多的人物的风貌与心态。因此,当新的表现内容活生生地涌入传统戏剧王国的时候,必然引起旧有的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在留恋而又无可奈何之中发生变异,并在作家们的艰苦探索中去实现自我超越,最终创造出与内容相适应的新的自我。所以说,这种探索和创造对于我国戏剧艺术的革新与发展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
  这种探索和创新在参赛的新剧目中,集中表现为强化开放意识,尊重戏剧艺术规律,格外注意对姊妹艺术乃至异域艺术的横向借鉴,并发挥戏剧艺术综合功能的优势,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大胆吸收和融入各类艺术品种的长处,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这方面的主要表现是:
  在创作方法上,迥异于传统的主题、人物形象、题材风貌,出现了坚持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的广角度、多层面的题材剪取,多意性的主题立意,深层次、多侧面的人物心态剖析等多样化趋向。
  在结构形式上,打破了“一人一事”的传统结构格局,出现了多场次、无场次,板块式,链条型、复调式多声部、散文化的多元化戏剧结构。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意识流、荒诞夸张、定格造型、舞台分割、悲喜剧结合、歌舞戏溶为一体等手法被广泛采用。
  这些新剧目,很少使人们看到古典模式、传统框架和程式化、脸谱化的陈旧现象,表现了戏剧多元化的形态和百花齐放时局面。话剧《去年的中秋节》为了表现窃窃叙说和互相解疑的内容需要,居然拆除四堵墙,把人物拉入观众席里,与观众一道创造。观众既在戏外,又在戏里,一切都象发生在自己的身旁一样,感到格外亲切。眉户现代戏《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在保持剧种特色和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交响乐的多声部组合,复调式行进,和舞蹈队象征时代律动的艺术手法,用宽银幕大写意的镜头,在广阔的生活画面上,表现了变革时期我国农村新旧交替中的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和各种人物的心态,链条式结构的汉剧《板桥轶事》,一个个小故事的有机勾连,成功地塑造了机敏多智、风流潇洒、满身正气的郑板桥这个文人雅士的艺术形象。
  旧的艺术形式的突破,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立,无疑对提高戏剧艺术的素质和品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值得庆幸的是,我省剧作家在艺术创新中,既没有全盘否定传统,又没有生吞活剥仿照外国艺术;而是较好地做到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探求新时期戏剧艺术革新发展的正确途径。
  三、综合治理 色彩斑烂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参赛新创作剧目的排导和演出,在振兴和创造社会主义戏剧艺术的统一目标下,每出戏的各个艺术部门,在剧本提供的思想艺术元素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艺术才能,推出了一台台题材风格不同,情趣迥异、多姿多采的新的艺术作品和舞台形象,使我省戏剧舞台姹紫嫣红,色彩斑烂,表现了时代的风貌。
  一、导演中心位置的认可和创造意识的觉醒,是这次参赛演出新创作剧目的共同特点。传统戏剧(不含话剧、歌剧和舞剧)缺少导演是一个历史积弊。参赛演出的新创作剧目,尽管各自执导者的资格、艺术水平高低有别,但总的趋向好象要革除这种不重视导演作用的非科学的积习,这应该说是一个进步。一戏一导,有总体构思和设计,有分场处理和舞台调度计划,演员配搭、音乐舞美各个艺术因素都渗进了导演的创造意识和主体要求。这对准确体现剧本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创造完美和谐的舞台形象,起到了主导作用。
  二、中青年演员挑大梁、作台柱是参赛演出的又一特点。参赛新创作剧目,大都由二十岁上下到四十岁以内的中青年演员承担主要角色。他们训练有素,充满着艺术青春的活力,唱念做舞,举手投足,一招一式,一个身段,一场开打,几声唱腔都给人以青春美的艺术享受,给戏剧舞台增添了活力,使戏剧改革后继有人,充满着希望。
  三、舞美设计新奇特异。平台形、框架式舞台结构,宽银幕大写意的舞台布局,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布景摆设,象征隐喻.装饰点染以及突出绘画特色的舞羌设计、制作和当代新的科技成果被运用等等。这些与传统戏剧虚拟化的写意美学特色虽有相悖之处,但它在探索尝试中突破了“一桌两椅几盏灯”的传统模式和单调古板的舞台画面,创造了不同作品和人物所需要的特定戏剧环境和气氛,有利于塑造人物、刻画性格,并适应了当代观众求新好奇的审美情趣,从戏剧舞台上表现出了时代发展前进的风貌。
  四、戏曲唱腔音乐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参赛演出中,广大戏曲音乐工作者解放思想,发扬改革精神,在保持剧种特色和风格的前提下,改变了过去不多考虑剧情和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需要,生搬硬套传统板式曲调的做法,从表现人物感情和刻画人物性格出发,大胆吸收兄弟剧种、流行歌曲、民间音乐曲调中的有益成分,一戏一曲进行创作,增强戏曲音乐的旋律性和艺术感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秦腔新编古代戏《清水衙门糊涂官》的唱腔设计,吸收陕南民歌小调,创造了新的音乐旋律和唱腔板式,不失为秦腔,又给人以清新柔美的艺术享受。
  当然,我国戏剧艺术从古老的传统到现代或未来的新生,不可否认是一个艰难的裂变过程,需要许多人甚至几代人的艰苦探索和实践,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在的求索和创造,仅仅是个起步和开始,难免会出现某些失误。但是,拓荒者的劳动和业绩总是难以磨灭的。我希望有更多的拓荒者参加进来,不断进取,勇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戏剧的新陆就在前方!
  出处:当代戏剧. 1987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