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座古老的戏剧舞台


  西安易俗社剧场,是古城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座古老式样的剧场。它始建于一九一六年。当时规模较大,除剧场外,东侧还有两层木式花格转角楼,是供观众休息的。楼和剧场之间有天桥相连,那时叫“宜春园”。一九一七年易俗社进入“宜春园”演出,由院长高培支买了关岳庙前房产两院,经管修茸并加了“转台”,由此很快誉享西北。后改“宜春园”为易俗社剧场,由当时的陕西省督军陈树藩为剧场前门题字——“易俗社”。
  一九三五年,在杨虎城将军的资助下,由封至模主持仿北京样式加设了东西侧楼和包厢,(十年动乱中,包厢被拆掉并铲毁了台口上精雕细刻的艺术花纹)改建成单椅,实行对号入座,换气灯,安电扇,装彩色灯于台额之上;每当名演员王天民、宋上华等上台,即大放彩灯以烘托气氛,赢得观众满堂喝彩。修建后的剧场成为西安当时最好的剧场,从此西安各界的重要集会,联合演出大都在此举行。
  多年来,易俗社在此演出了无数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反帝、反封建和辅助社会教育的好戏。一九二四年,鲁迅先生来陕讲学期间在这个剧场看戏五次,并题赠了“古调独弹”的匾额。三六年十二月十一日晚,张学良、杨虎城在这里举行晚会,拟借看戏之机捉拿蒋介石,因蒋未来,才于十二日发兵临潼华清池实行兵谏。三八年三月丁玲率领“西北战地服务团”冒着敌机的轰炸,在此演出了抗日救亡话剧《突击》。四零年寒假兴团号中学爱国师生,在此为抗日募捐义
  演了《黄河大合唱》。四九年春天,延安评剧院在此演出了《北京四十天》等革命历史剧。四月五月,西安解放的第三天,易俗社演出了《吕四娘》,慰问解放大军。当演到吕四娘怒杀雍正时的那段道白:“我是满腹抱不平,吐气如长虹;上山擒猛虎,下海斩老龙”时,和解放军战士一起看戏的贺龙、王维舟等同志带头鼓掌叫好。
  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改建剧场,将硬椅换为软椅,将地面修成坡式水泥面,又翻修了大门,从此剧场焕发了艺术光彩,回到人民的怀抱。
  近年来,有许多电影、电视剧来这里拍戏,如《西安事变》、《四世同堂》、《风雪夜归人》等;许多国内外的美术设计师、舞台设计专家,建筑师等来剧场参观访问,了解剧场的建筑结构,研究它的音响效果、照明设计;并且大多都在大门前摄影留念。前不久,英国、法国两个艺术代表团先后来到剧场采访,一步入场内就如同进入艺术宝库,这里摸摸,那里敲敲,到处拍照,惊叹不已。特别是看过演出后不胜感慨地说:“你们的剧场,演古典戏和历史剧再好不过啦!最能进行艺术交流,最能引起人们的艺术共鸣;看着演出仿佛进入那古老的年代……”。他们把剧场的各个部位拍成片,带了回去。
  易俗社剧场就历史悠久而言,仅次于法国和苏联的两个古老的剧场,居世界第三位,在国内那是首屈一指了。因此这个具有悠久、光荣历史的剧场已被国家正式列为文物保护点;政府并拨专款在其东侧新建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的剧场,供西安易俗社演出。
  出处:当代戏剧. 1986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