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古老的剧种 精彩的剧目——为青春版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喝彩


  在中国近当代戏曲史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有着特殊的历史和地位,这不仅因为它诞生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具有光荣的革命文艺传统,同时也因为它在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前不久,该院排演的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文艺演出中,饮誉京城,获得多方面的好评。有幸观看了这场演出,它所洋溢出的青春气息、精彩而又大气的舞台呈现和令人荡气回肠的主题意蕴,又一次说明,这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剧院成立七十周年和历史走进21世纪新纪元时,向时代奉上的又一部精品力作。这部作品获得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我想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自觉运用戏曲艺术的审美手段
  调动和运用戏曲艺术的审美手段,按照戏曲艺术自身的特点进行创作和表演是青春版《杨门女将》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人们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型,这个问题关系到戏曲艺术的生存和发展。那么传统戏曲如何转型,转向哪里,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青春版《杨门女将》的创作演出从实践上给我们以启示,这就是自觉运用戏曲艺术的规律,在创作新剧目的同时,对传统戏曲丰富的题材资源,加以改编和利用,并赋予它崭新的时代气息和审美创造,以此和当代观众达成欣赏共识。在综合性艺术中,戏曲是比较难于驾驭的,因为它有自己严格的规范和一整套内在规律,成功的戏曲作品都有一条值得重视的经验,就是很好地运用于戏曲艺术的表现平法进行创作的,青春版《杨门女将》的成功也在于此。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剧作者在尊重原作和基本保持原作面貌的基础上根据剧种特点重新予以改编,并赋予它新的审美元素。作品改编时,作者严格把握了原作中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精神的神韵。在结构和形式上作了调整和改动,去掉了散软的交待场面,使情节发展紧凑有序,突出了鲜活的群体人物,增设了剧情需要的虚拟人物,采用了民间俚语和俗语对宾白和场次进行润色,并考虑到表演艺术的特点,从而为舞台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文学依据。
  其次,戏曲艺术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歌舞性表演,在精炼的、适合演出的剧本基础上,二度创作充分发挥了戏曲艺术载歌载舞的特征。剧中多次出现不同类型的舞蹈,如备宴舞、吊唁舞、刀舞、花枪舞、出征舞、行军舞、攀崖舞、前赴后继舞、与狼共舞以及班师舞等,每场戏几乎都有舞。这些舞蹈对于强化戏剧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和彰显杨门女将忠心报国、不辞死伤、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起了重要作用,也使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再者,青春版《杨门女将》较好地运用了戏曲艺术自由、虚拟、写意的表现手法,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最大限度的空间。舞台艺术是戏曲创作的最高目标,而演员的表演又是其最核心的环节。在大制作成为一种时尚的当下,豪华的舞台装置和堆砌的道具不仅占据了舞台有限的空间还扰乱了观众的视线,破坏和颠覆了戏曲的写意艺术观。当然,戏曲艺术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善于融合与借鉴别的艺术形式来丰富和完善自己也未尝不可以。戏曲艺术的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借鉴,不断融合,不断发展的历史。借鉴话剧的写实手段,这样的剧目不是不可以有,但戏曲绝不能丧失自我特征,置艺术规律于不顾。青春版《杨门女将》坚持写意戏剧观,用戏曲的审美原则进行创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舞美设计坚持以简洁、空灵、立体的原则凸现剧作的豪迈和大气,给演员留出充分的表演空间,由于该剧的十几位演员以刀马旦的行当出现在舞台上,演出时比较多的时间是扎靠表演,所以,每个人的动作都要有相对宽裕的个体行动空间,简洁、空灵的舞美设计为展示数量众多的青年演员的群体风采和表演技艺提供了充分的场地,实现了让演员的表演成为舞台中心这一根本任务。剧中从“寿堂”到“灵堂”的时空呈现和变化,从“校场”到“决战”的整个戏剧发展过程,无不是在简洁、空灵、自由的舞台时空中完成的。为了使简洁、空灵的舞台更富有创意,舞美采用了立体的、造型别致、色彩绚丽和气势恢宏的写意布景,满足了观众的视觉要求,同时张扬了忠烈杨门的豪迈与大气。
  二、追求唯美的艺术表现形式
  追求唯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青春版《杨门女将》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唯美是形式和内容的巧妙结合,形式不等于内容,内容也代表不了形式。我们说:没有内容的形式是软骨的,同样,没有形式的内容也是苍白的。唯美一定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
  青春版《杨门女将》的;内容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传奇,贯穿其中的爱国主义、英雄行为、忠烈壮怀、永不言败、慷慨卫国等精神品质,是民族神韵的光辉写照。在以男权为核心价值的中国封建社会,特别是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宋代,杨门女将的故事,超越了意识形态,超越了妇女解放的问题,成为中华儿女忠义勇为,报效祖国的一个恒久的书写主题。这样的主题无疑为该剧的成功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值得肯定的内容前担。在丈夫们个个为国捐躯,十二个英武寡妇一起出征,力克顽敌,凯旋而归,这样震撼人心的故事本身就是唯美的。
  用青春光彩照亮舞台,让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使年轻演员尽显风采。将厚重的历史主题得以完善展现的是一群充满朝气、年龄不到20岁的小演员。他们的集体亮相,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和多方面的肯定。中国戏曲自清末起,角儿成了众星捧月的对象,至今,许多时候剧团在排演新剧目的时候,往往选择那些在艺术上成熟、观众熟悉的名家,刚出科的小演员只能演一点小角色或者配角。青春版《杨门女将》的创作上演,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小演员也能演大戏,小演员也能肩负起戏曲继承发展的重任,更重要的是剧院主管领导有一种全新的、战略的眼光,突破角儿的限制,全方位地培养和提高新人的整体水平,使我们看到了振兴秦腔的希望,看到了戏曲艺术发展的前景。陈彦院长在“隆重推荐我们的孩子”一文中满怀感情地说:“孩子们吃了太多的苦,与同龄人相比,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挥洒了更多的汗水和泪水。人常说,学艺的孩子没有童年,尤其是学民族戏曲的孩子。”的确如此,他们巨大的付出,他们献身民族戏曲艺术的选择,他们的阳光、他们的风采令人敬重和珍爱。小演员们不负众望,演出中,他们青春的身影,靓丽的面庞,稚嫩间透出的持重,真的可爱,可敬。从人物扮相到唱做念打,一招一式、一举手一投足,更加令人惊喜。整齐壮观的阵容,威武雄浑的场面,流畅的舞台律动,这就是青春的力量。青春是美丽的,特别是付出了艰苦磨练、付出了汗水和泪水而取得艺术成就的青春是最美的。这一点也正是青春版《杨门女将》受到观众热情赞誉的原因。
  为剧作设计出属于秦腔剧种的、适合该剧演出特征的个性化音乐形式。该剧唯美的艺术追求还表现在音乐上,它是传统的又是新颖的,它是新颖的又在传统音乐的框架之内运行。在戏曲改革和创作的过程中,音乐的变化是最敏感的,改的太多观众不认可,不改又无法满足当代观众的欣赏诉求。所以,既不能离经叛道,也不能墨守成规,要走出一条与剧种风格吻合,既坚持秦腔艺术的传统音乐风格,又有出新的形式和唱腔特点的音乐设计,是青春版《杨门女将》寻求的创作原则。作品保留了秦腔传统的音乐板式和唱腔,又借鉴了歌剧的唱法。在以杨门女将前赴后继,精忠报国的豪迈为全剧主题音乐的同时,又根据不同人物设计出个性化唱腔。如第一场佘太君“痛饮了这杯酒你……慢慢西行”和第五场佘太君“我要儿凭智慧攻克难关”的一段唱,第三场穆桂英“小娇儿为出征苦苦恳请”等唱段。此外,在演唱方式上借鉴了歌剧和音乐剧的创作手法,用领唱、齐唱、伴唱、重唱、幕间唱等演唱形式,在交相辉映的演唱中,达到了表达感情、塑造人物和强化戏剧效果的作用。例如,第五场“运筹”中,大宋营帐内,佘太君与杨家将们议事时,穆桂英的独唱,众将官的伴唱,以及帐外急促的击鼓声,使大战前的气氛肃穆、庄严。等等。演唱被认为是表演的灵魂,观众在看戏的同时也在听戏,有了听觉的满足才会产生欣赏的完整快感,另外,突出音乐的地域化风格,大胆吸收运用西北民歌的音乐素材,宾白巧妙融合当代语言模式,用奇妙、怪异的音乐旋律表现西夏兵将的表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带给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段,发挥声光电的创作能动性。服装色彩绚丽,华贵而又庄重,做到了将现代服饰观感与传统戏曲服装要求相统一,产生了强烈的视觉美感。
  三、秦腔艺术的历史性新跨越
  青春版《杨门女将》的演出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剧目创作上的又一次新的跨越。回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历史,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引人注目的新作品出现。20世纪八十年代,新编历史刚《千古一帝》以对历史人物秦始皇的人生轨迹的描写和整体的舞台呈现以及演员精彩的表演,引起戏曲界的好评和关注。近年来,具有厚重历史意蕴的新编历史剧《杜甫》创作上演,获得很大成功。杜甫是一位人们都很熟悉的古代文人,他的阅历广,身世复杂,各种评说很多,作为戏曲创作,这是一个很难表现的题材,没有相当的艺术功力和创作经验,没有对戏曲创作独特性的深入掌握,是不敢碰这个题材的。在这种情况下,剧作家以多年的艺术积累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完成了这部作品,并获得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作品对厚重的历史意蕴和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的表现,带给人们多方面地思考。还有《杨七娘》、《赵五娘》、《凤鸣歧山》、《雀台歌女》等新编或改编的作品上演,都以精湛的艺术赢得了观众的赞赏,在各地演出时盛况空前,场面令人欣喜,成为剧院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其实,如果以“大秦腔”概念而论,陕西戏曲研究院的眉户、碗碗腔等剧种近些年也创作上演了多部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优秀作品,如《杨贵妃》、《西湖遗恨》、《留下真情》、《西部风景》、《好年好月》等,其中《迟开的玫瑰》荣获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为陕西赢得了荣誉,为现代戏创作积累了经验,为表现现代生活拓宽了视角,为中国戏曲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了新的发展方向。
  新世纪,青春版《杨门女将》的上演,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艺术创作上的又—次新的、整体性的跨越。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继20世纪三十年代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建团以来,历经新中国的发展,直到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所展现风采和辉煌成就的继续。如果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现代戏创作和演出上对近代以来的中国戏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实,该剧院在传统戏的改编和创作上也一直进行着实践和探索,从《赵氏孤儿》、《游西湖》、《金琬钗》到《屠夫状元》、《杜甫》等,再到青春版《杨门女将》,他们探索和实践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并做出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在此,我们相信:有这样的团队,有这样的人才,古老的秦腔艺术一定会以新的生机迎来更大的发展。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出处:戏曲艺术. 2008年(合订本)/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编.西安:《戏曲艺术》编辑部,20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