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高歌低吟总关情——记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新仓


  2007年的冬天,虽是寒风凛冽的季节,但演员王新仓内心,却热浪汹涌。11月29日,他参加了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的中国梆子戏曲艺术系列展演,以《打柴劝弟》中的唱段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12月3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戏剧节暨首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活动在江南名城苏州举行。作为此次陕西仅有的两名获奖者之一,王新仓榜上有名,喜摘“梅花奖”。从艺长达30多年,在三秦大地闻名遐迹的王新仓,曾收获鲜花无数,唯独这一支“梅”,使他魂牵梦绕,此番获奖,也算得了却了新仓心中的夙愿。
  王新仓,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副团长,主工文武小生。先后在《周仁回府》、《秦王李世民》、《长城歌》、《谢瑶环》、《凤鸣岐山》等剧中担任主要角色,有“三秦剧坛俊小生”之称。曾荣获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优秀配演奖、全国梆子剧种调演优秀表演奖、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表演奖,2000年中央电视台MTV金奖、陕西省建国5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表演一等奖、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等多项大奖。
  古人云:“不是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取得如此突出成绩,是新仓在艺术之旅上历尽艰辛、全力拼搏的结果,是带有某种规律性的必然。
  机遇垂青有心人
  1962年,王新仓出生于凤翔县一户世代农耕的普通家庭。大字不识的父母对儿子将来最高的奢望就是但愿他能“吃上公家饭”,平平安安的过一生。可苍天眷顾这个憨厚朴实的农家孩子,给他生就周正、俊朗的外貌和清脆、高亢的嗓音。那时的他并不懂艺术,只是特爱看戏,戏文里的故事和戏台上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让他着迷,渐渐长大的新仓脑海里时不时会涌动着一个当时看起来非常遥远的梦想:或许,我也能行?随着的间推移,这念头越来越膨胀,终于清晰、强烈到无法按捺的地步,以至于让他1974年在12岁时报考了凤翔县剧团,跨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
  与团里那些伶俐的同学相比,新仓觉得自己并不聪明,而在他不善言辞、略显木讷的外表下,却深藏着一颗倔强、坚韧的心。他固守着“笨鸟先飞”的古训,起五更,熬半夜,刻苦练习基本功;别人在舞台中央演戏,跑“刘成”的他在旁边默默地学,狠狠地背,竟然熟记了好几本大戏。出头的机会看拟偶然,其中却暗含着必然。1982年的一天,剧团演出新编历史剧《秦王李世民》,扮演主角李世民的演员开场不久嗓子突然嘶哑,无法演下去。遵从“戏比天大”的领导们令只参加过两三次排练的B角“李世民”王新仓立即顶上去。他甚至没来得及脱将领的箭衣,只换了一顶头盔,便被老师们推出场。这一推,对新仓来说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它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大大缩短了他成才的征程。出场一句“苦音垫板”:“父皇圣命怎违抗”未待唱完,台下便炸了营,叫好声响成一片,掌声雷动。从此,宝鸡的戏迷认识了这个叫“王新仓”的后起之秀。
  新仓的崭露头角不仅仅让西府的观众们惊喜,也给了他自己前进的动力。一向闷头苦练的王新仓似乎发现了道路前方的光亮,有了明晰的目标。他没有小富即安,沉浸在掌声中洋洋自得,而是更加刻苦、努力,有意识地加紧了对自己综合艺术素质的锤炼。他多方求学,处处留心,增加自己的艺术积累。很多稍纵即逝的幸运,不断在这个年轻的有心人面前降临。师从著名生角表演艺术家任哲中的机缘就是源于可遇不可求的巧合。任先生是他崇拜的偶像,却因无人引见,一直没有机会当面求教。一次,他去宝鸡市人民剧团访友,恰逢任先生应邀到此排导《悔路》,新仓不由得喜出望外,当即赶往排练场,悄悄跟在正聚精会神学习的4名生角演员身后,做了一名编外学生,“偷”到了先生一生中最为拿手的《悔路》。得到任先生亲授的新仓,苦苦捕捉先生的神韵,每日废寝忘食地琢磨,从基本的台步和身架入手,一丝不苟地苦练3个月,常常练得头晕、腿肿,上楼都感觉困难,一件用来代替官衣的旧褡袍的下摆竟被他踢成了碎片。
  凭着优越天赋和勤奋刻苦,新仓得以崭露头角,也引起了省上专家们的注意,1984年,他调入了号称“西北最高秦腔学府”的省戏曲研究院,拥有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高层次平台。他紧紧抓住了命运之神的所有赐予,飞速成长,逐渐在人才辈出的秦腔界占据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倾情投入铸戏魂
  戏剧是人类的精神活动,而剧中人的命运、人的喜怒哀乐要靠演员去体现,演员是戏剧表现、戏剧情节、事件过程的灵魂,是观众注目的中心。王新仓明白,仅仅满足于把一出戏演下来,是低层次的艺人,永远无法达到艺术家的境界。功夫在戏外,要想塑造出能够打动观众心灵的人物形象,必须准确把握剧中人独有的情感世界,走进所扮演的人物内心,与其精神交汇,血肉交融。
  由于需从小学艺的行业特点,演员们大都缺乏系统的文化课学习,新仓也不例外,这成了他艺术创造的瓶颈。擅长下苦功的新仓从不贪图捷径,而是迎难而上,仔细研读剧本,分解人物情绪走向的内在逻辑,掌握其心理流程。在此基础上,再给予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赋予角色有血有肉、有说服力的生命。在新编秦腔古代戏《凤鸣岐山》中,他扮演西伯侯之子伯邑考,将一个英武、干练的年轻将领表现的鲜活生动。尤其是在惨遭纣王杀害其父姬昌又被迫吞下儿子肉羹后,伯邑考出现在父亲梦幻之中时,新仓幽怨、飘逸地出场,一番深情而又悲愤的诉说,惊天地、泣鬼神,观者无不为之动容。一大段饱含激情的唱、念、做,与人物的心理、情感水乳交融,贴切自然,把人物内心宣泄的淋漓尽致。
  在《王新仓折子戏专场》中,他把握人物个性的能力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现。以《悔路》、《拷寇》《逼侄赴科》三个折子戏组成的专场里,前两部戏充满悲剧色彩,后者具有轻喜剧的特征,都以细腻生动的心理刻画见长。新仓将《悔路》中周仁悲虑、愤怒、焦灼、痛悔及决定舍已救兄时的大义凛然等等难以言表的内心煎熬用眼神及左右“帽翅”、“背躬”、“滚翅”、“单腿磋步”等戏曲技巧层层递进地加以表现,使“这一个”集忠、义、侠等传统道德于一身的人物形象跃然台上。《拷寇》中的陈琳与周仁同属悲剧人物,而新仓却展示了陈琳与周仁的焦虑、悲愤所截然不同的惨烈和悲壮的表现方式。在表演中,他不拘泥于传统套路,大胆创新,增设了“探海转身”、 “错位挪步”、“跺步”、“半跪磋步”、“云步”等多种新的动作、技巧,以表现陈琳极度矛盾的复杂心情。当寇珠为了不使陈琳为难、舍生取义触柱而亡时,他运用“跺步”、“抢背”、“长跪小磋步”等大幅度动作冲向寇珠,揭示了此时陈琳内心的震撼和对寇珠的痛惜、崇敬之情。《逼侄赴科》是川剧名生晓艇的拿手好戏,王新仓为此曾专程自费入川学艺,并在川剧的基础上作了多方面的技巧创新。如对道袍、折扇、台步的处理都进行了新的尝试,重点表现少年书生潘必正的风流倜傥、潇洒儒雅,和他对恋人陈妙常难分难舍的痴情,在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中凸显剧情的妙趣横生,把一个风流倜傥又不无痴情的年少书生潘必正的心理、神态刻画得细微真切,活灵活现。    
  要想感动观众首先得感动自己,这是新仓创造人物时的一条原则。他深知,舞台上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是自身素质的外在展示,为了深刻理解角色,传递出中国戏曲的人文气息,他大量阅读古典名著、唐诗宋词,力求领会中华文化的精髓。由于他注重文化积累,每每饰演的角色儒雅而不古板,飘逸而不轻浮,激情而不媚俗,情感色彩变化准确清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孜孜不倦释秦韵
  对戏曲演员来说,唱腔是其舞台语言的核心,也是诠释角色、感染观众的重要手段。唱腔不仅是音乐旋律与唱词的结合,也需要声乐的技巧处理,来展现它所体现的全部情感的润腔境界。同样的唱腔,由于演员强烈的主观情感意向的介入,以及自身特点,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色彩和意蕴。
  作为秦腔演员,新仓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不仅有着高亢圆润的嗓音,还近水楼台般地得到名师的指点——大名鼎鼎的秦腔表演艺术家马友仙既是新仓的严师,又是他的岳母,并在多部戏中与他联袂演出,为新仓演唱水平的不断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先天的优越加上后天的努力,使他的唱腔发散着不同凡响的韵味,清亮激越,余音绕梁。秦腔史上男演员的唱腔一般都采用F调或升F调,而王新仓却敢于用G调甚至A调演唱。每当他引吭高歌,便赢得满堂喝彩,令听者为之振奋。尽管如此,在秦腔声腔领域游刃有余的他并不卖弄嗓音和技巧,而是力图用声音雕琢人物,使观众于感官愉悦之中领略剧中角色的精神世界和情感变化,追求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
  在《拷寇》中,郭槐威逼陈琳杖审寇珠,面对棍棒,陈琳思绪激荡,情不自禁的一声长叹,“噢……”他用嘹亮的嗓音呼出,突出了此时此刻陈琳激烈的思想矛盾和其豪放、刚毅的个性。到陈琳百感交集,回首往事,他的声音沉痛、低回,当唱到“手中棍千斤重,我……怎打红颜”一句时,以高亢激越的甩腔将陈琳的悲愤推向极致。其中“我、我、我……”的重复叠唱,犹如从峰巅飘来,又悠然荡入谷底,哀怨婉转,摄人魂魄,层次分明、控制自如的音韵中,饱含着人物内心难言的苦衷。及至从牙缝中挤出“怎打红颜”四字时,忿懑凄切,顿挫有致,把陈琳的忠义、对寇珠的怜惜、对邪恶势力的憎恶,表现得入木三分。《悔路》一折戏曾经唱红了几代秦腔艺术家,要有所突破并得到观众认可绝非易事。王新仓迎难而上,从严格继承剧中原有的喝场、滚白、双锤、跺锤等传统板式入手,又尽可能地发挥本真声线优长,以人物情感转换贯穿始终,张扬处似行云流瀑,令人荡气回肠;低回时如泣如诉,使人为之揪心,终于成功创造出了“这一个”属于自己的周仁形象。而新仓在《逼侄赴科》中的唱腔轻松、明快、活泼、悠扬,显示出他在秦腔小生声腔领域里的丰富表现力。以幕后一声高腔拖音:“来来来了……”入场即先声夺人;唱到“高驹四马”时又拉出清脆嘹亮、韵味无穷的彩腔,将潘必正这个少年书生热恋中的喜悦心情和青春激扬、充满活力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栩栩如生。
  王新仓在声腔艺术上的不懈追求得到了社会各界观众和业内专家的肯定和好评,曾荣获全国梆子声腔调演“表演奖”。他的唱段被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和中国戏曲学院同时选为教材。在秦腔《千古一帝》中,他扮演安寿一角并担任剧中伴唱,出访日本14个城市演出时,为异国戏剧界高度赞赏。1994年9月,宁夏自治区广电厅曾专门邀请他为秦腔大赛颁奖晚会作示范演出。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与陕西电视台联合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大秦腔》里,他应邀为剧中所有小生、须生唱段、甚至花脸唱腔的高音区甩腔部分担任配音主唱。
  唱戏首先是戏味,更深一层是韵昧,戏味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追求,韵味才是对艺术本体的奥秘的探寻。它是人物情感与性格的体现,也是对角色气质与神韵的捕捉,既有外在的形式美,又有丰富的内涵。王新仓虽然嗓音条件极好,却从不满足于此,从不仅仅停留在唱戏本身。对艺术孜孜不倦的努力,对人物精雕细琢的刻画,使得他的唱腔艺术独树一帜,日臻成熟。
  王新仓喜摘“梅花”,预示着他的艺术人生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作为年富力强的中年演员,他面前的路还很长,也绝不会是一马平川。但愿他再接再厉,披荆斩棘,用自己特有的坚韧和痴情,继续攀登一个又一个艺术高峰。
  贺王新仓
  且喜步蟾宫,
  四海垂眼青。
  扶苏情动地,
  周仁义惊天。
  流泪敬安寿,
  咬牙恨许仙。
  舞台乾坤大,
  秦韵天地宽。
  已亥年冬 邹敏
  出处:戏曲艺术. 2008年(合订本)/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编.西安:《戏曲艺术》编辑部,20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