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腔研究生李小锋


  李小锋,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党支部书记,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省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电视台特邀演员,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
  他1980年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1987年毕业分配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实验剧团工作,主工文武小生。先后在《白逼宫》、《周仁回府》、《劈山救母》、《打柴劝弟》、《花亭相会》、《状元媒》、《双锁山》、《烙碗计》、《盘肠战》、《清水衙门糊涂官》、《西湖遗恨》、《屠夫状元》、 《寇准升堂》、《四郎探母?坐宫》、《平贵别窑》、《彩楼记》等几十个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历获陕西省“西凤杯”、“公主杯”、西北五省(区) “咸阳杯”、“太阳杯”以及中国戏曲“金三角”汇演金奖。1994年,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先生为师,锐意开拓小生表演艺术。他主演的《打柴劝弟》受到江泽民主席、李鹏委员长、李瑞环主席的亲切接见和赞誉。《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文武兼备、声情俱佳,演艺以情见长,无论唱、念、做、打都情出五内,表之形外,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评论说:“李小锋先生是秦腔舞台上不可多得的名小生,他以现代人的理念和意识,诠释古典戏剧人物,唱念做打,皆有新意,诚为可贵。”2004年3月赴台湾参加两岸三地“独挡一面”戏曲艺术节,主演德国名著《浮士德》,获“最佳表演奖”,成为西北秦腔界在台湾获奖的第一人。先后出访香港、芬兰、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并于2006年4月在德国柏林世界文化中心举办了个人表演专场演出,他携带自编、自导、自演的秦腔实验剧《钟馗与小鬼》获得巨大成功。2006年8月隆重推出新版《劈山救母》,在剧中他一人饰演三个角色(小生刘彦昌、须生刘彦昌、武生沉香),具有创新开拓意识,一经推出便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除表演外,李小锋还先后出版并发表了《美的断想》、《我演汉献帝》、《我与陈勋》、《艺术无国界》等理论专著和文章,并整理出版了十多张个人VCD光盘,使其主演的剧目《周仁回府》、《白逼宫》、《花亭相会》、《打柴劝弟》、《四郎探母?坐宫》等秦腔名戏名段走进千家万户。1997年被陕西省文化厅、省文联授予“青年表演艺术家”荣誉称号。2001年被陕西省文联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2003年10月在第八届中国戏剧节举办个人专场祝贺演出,以《白逼宫》、《打柴劝弟》、《盘肠战》三个精彩折子戏荣膺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被北京专家誉为“中国戏曲界的一匹黑马”。
  多年来,他坚持读书学习,钻研美学和戏曲表演美学。2004年考入了陕西省委党校,致力于提高自己的马列主义哲学水平,随之又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为全面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而不断努力奋进……
  “尖子班”里唯一的秦腔生
  李小锋“充电”的戏曲表演研究班类似于高校的国防生班,都是“尖子”里挑出的“尖子生”。据了解,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戏曲表演研究生班,原本是专门培养京剧人才的,到目前已经举办了四届。前两届都只是培养京剧人才,从第三届才开始有其他剧种的演员进入。李小锋是第四届学员,且是秦腔界第一个研究生。
  2004年初,陕西省文化厅要选拔一至两名优秀秦腔演员,参加戏曲表演研究生班考试,李小锋被所在单位推荐给了文化厅。最终,省文化厅对所有上报的演员进行了一番评选后,初步确定了包括李小锋在内的两名候选人。而李小锋最终被确定参加考试,他认为是在最后评选阶段中他的专著占了光。
  “那次的评选标准是,首先必须是国家一级演员,还要是‘梅花奖’得主,最后一个条件是,演员要有自己的理论专著。”而李小锋此前已经出版了自己的专著《美的断想》。
  2004年,李小锋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表演理论培训,与英语、文学理论和表演理论等科目“死磕”。由于准备充分,考试认真,他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终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学习殿堂。
  时隔三年,2007年6月,42岁的李小锋以包括英语、导演概论、表演概论和创作技巧等十多门课成绩达标,而获得中国戏曲学院表演专业研究生班毕业证。
  从秦腔演员被收进当初专为培养京剧人才而开设的培训班里,可以看出国家对这个传统剧种的关注。而从研究生班的教程安排中也可以看出其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发展戏曲。李小锋介绍道,研究生班只有在每年的3、4、10、11月在学校集中授课,其余时间学员都回原来的团里实践。 “我们的教学模式就是理论教学加回团实践”。李小锋就是一次次带着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理论,再加上从同学那里学到的其他剧种的特点,在团里开始了新的创作。尘封七年的《劈山救母》,就是他在学习了各种剧目和剧种后,一举将其推向市场的尝试。
  作为秦腔界研究生的思考
  自从2007年6月拿到了中国戏曲学院表演专业研究生毕业证后,李小锋就一直在考虑,如何将秦腔这种传统的民族戏剧融入现代社会中,让更多的人了解秦腔,并将秦腔传承下去。毕业前一年,他自编自导自演了新版秦腔神话剧《劈山救母》,在剧中一人扮演三个角色,担纲主演,这在整个秦腔界前所未有,成为李小锋一大创举。“敢于这样做除了自身积累之外,更多的是来自在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班的深造。”李小锋感慨道。
  秦腔是西北五省区最大的剧种,属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我国戏曲的鼻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让这个传统的艺术形式感觉到了生存的压力。李小锋在谈到秦腔演出市场的现状时,言语中略显失落:“秦腔并不是没有人愿意看,只是很多人不愿意花钱买票看。”
  目前,市面上善于京剧戏曲的书籍不少,而且都很到位,一本书就是一部戏。京剧书籍系统到了一场戏的前奏音乐,演员的着装、神态、上场的步数等等。”李小锋将这称为艺术的科学性。“京剧是国剧,国家对于京剧的发展注入了大量心血。秦腔比京剧的历史还早,也应该在国家的支持下发扬光大。”有些秦腔爱好者想学习,却没有机会和条件。市面上没有一本系统地记载、总结一整部秦腔戏的书籍,秦腔爱好者想学习也没有参照的东西,这就间接阻碍了秦腔发展的道路。
  李小锋决定自己来做这个事。他表示,自己学成归来的首要愿望和目标就是出几本书,可以供秦腔爱好者和学习者参考的书,希望借此将秦腔传承下去。实际上,从读研究生的第二个学期开始,他就着手此事了。他将自己以前演出的所有剧本、乐谱、演出心得和观众评论,全部收集起来,并整理成书,还配有该部戏的VCD光盘。“我就是要做到看、学、教、听全方位,用静态的文字来呈现出动态的戏曲。”
  他认为,中戏研究生班的教学,可以让演员掌握表演理论和更多的文学知识,由此深入到其所演角色的内心去,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加以揣摩。“如此一来,演起来感情就会更丰富,表演起来更自然。而这正是目前很多秦腔演员所欠缺的。”目前,由李小锋整理收集的第一本秦腔界的“教科书”已到收尾阶段,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面市。他表示,希望在继续保留原有的传承方式的基础上,再结合这种现代化的方式,把大西北群众热爱的秦腔剧种进一步向前推动。
  出处:戏曲艺术. 2008年(合订本)/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编.西安:《戏曲艺术》编辑部,20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