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孙存蝶的丑角生涯


  丑角是戏曲的一个重要行当,也是戏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活跃元素。在西北戏曲舞台上,提到丑角,就不能不说孙存蝶。就职于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并担任艺术指导的这位戏曲演员,是秦腔丑角艺术继承和发展的代表人物。他以其扎实的艺术功底,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和极具放松的表演,深受广大戏迷的喜爱。
  漫漫学艺路
  1957年,在陕西户县一位农户家里,伴随着响亮的哭声,一名男婴呱呱坠地了,这就是孙存蝶。尽管长相丑陋,小存蝶却很聪明,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高中,他都能刻苦学习,成绩优秀。不仅如此,他自小好说善动,快板、小品、秦腔,开口即来,不论学谁都是有模有样的。1975年,户县“五七”文艺班给村里两个去参加考试的名额,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小存蝶不在被推荐之列,他还是偷偷地跑到了选拔现场。由于没有介绍信,只能在外面偷看。幸运的是考官恒禄无意中看到他,便让他试试。这个机会被他牢牢地抓住了,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成为了“五七”文艺班的学员,从此迈出了戏曲生涯的第一步。
  在“五七”文艺班学习期间,孙存蝶还参加业余宣传队的演出,很快就成了说快板,唱秦腔的小红人。两年后,甘肃武山县剧团来陕西招收秦腔演员,孙存蝶又顺利通过了考试,应工丑角行当。在武山,他一呆就是8年。这8年,他拜名师、苦练基本功,尽管学艺起步晚,但文化程度高、悟性好,又不断地演戏唱戏,创造了一年领衔主演秦腔420多场的记录,在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厚的经验。1985年,在甘肃省文化厅主办的“甘肃省首届戏曲青年演唱会大奖赛”中,孙存蝶主演的秦腔折子戏《拾黄金》获得了一等奖。此后,他被调入甘肃省秦腔剧团。跻身省剧团,虽然令人喜悦,但这期间他的生活却颇为清苦,工资低、住房没有保证,妻子调迁的问题也无法落实。1992年,他正式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省上各级领导及院领导的关心下,生活环境渐渐稳定,并不断得到改善。就这样,孙存蝶在省戏曲研究院浓烈的艺术氛围中开始了新的征程。
  从一个热爱秦腔的农家子弟,到“五七”文艺班的小学员,再到县剧团的学生,最后成为省戏曲研究院的主要演员,一路走来,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也正是对戏曲的执着,鼓舞、支持着他一步步走向成功。
  掌声响起来
  在二十多年的丑角生涯中,孙存蝶先后在《儿大不由爹》、《屠夫状元》、《卷席筒》、《张松献计》、《三国故事》、《十五贯》、《拾黄金》等戏中成功地塑造了胡山张松、娄阿鼠、金串串等一系列令人忍俊不禁、难以忘怀的丑角人物,备受观众喜爱。在全国及省级以上有关部门组织的戏剧、戏曲表演大赛中,获一等奖7次,二、三等及荣誉奖30余次,更是摘得了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桂冠,被誉为“大西北的黄金丑角”。1994年,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东方之子”对他做了专题报道,这在当时戏曲界尚属首例。而他所录制的《拾黄金》磁带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又成为当时的一个唯一。除了戏曲舞台,孙存蝶还活跃在电视荧幕上,多次参加陕西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并拍摄了个人专题片及电视剧《黄土魂》,《支书下台唱大戏》等等。
  成绩的取得,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一切是与他对戏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刻苦努力分不开的。孙存蝶曾说过:“观众报以我的掌声和笑声,全是我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自从艺以来,他每天坚持练功4个小时以上,虚心好学,拜曲艺老师郭奎和甘肃著名丑角演员王喜中为师,拓宽了秦腔丑角行当的新路子。为了提高唱腔技艺,他注意学习豫剧、京剧、川剧、越剧、黄梅戏和民歌、流行歌曲的演唱技巧,进行大胆探索与融合;为了使表演更加滑稽、更加诙谐,他除了借鉴话剧、相声、小品、独角戏的表演手法,还从《历代笑话选》、《外国笑话集锦》、《幽默技法七十九法》中寻找灵感;为了提高自身的素养,他还养成了阅读的习惯,《红楼梦》、《三国演义》、《平凡的世界》、《梅兰芳》等等,都曾经放在枕边精心研读。这些掌声背后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实现他“演好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每一出戏”的诺言。
  独特的表演风格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讲究唱念做打,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一套十分丰富和完整的程式传统。丑角作为戏曲几大行当之一,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程式,但它不如生、旦、净的要求那么严格,在规范化的丑角程式之中留有比较大的创造空间,这就使丑角艺术有可能成为活用与改造戏曲程式的一个突破口。孙存蝶自觉地在自己的表演中运用多种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代表作《拾黄金》中,孙存蝶从主人公胡来这一具体喜剧形象出发,调动多种艺术段,刻画出“这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堪称活用戏曲程式的一个范例。唱“滚白”时的排比句和将拖腔发展成驴叫的声音,以及彩腔“正中见歪”的巧妙变化,便是几个实例。同时,在这部戏中,他还融汇了秦腔不同行当,模仿了三位秦腔名家田德年(大净)、李正敏(正旦)、刘易平(须生)在《二进宫》中的对唱,生、旦、净三种唱腔,惟妙惟肖,相得益彰。在“慢板”行腔中他又将李爱琴的紧开口喷唱技巧、任哲中的婉转拖腔方法融为一体,形成了流畅丰富的音乐旋律。在给城隍爷还愿的那段联唱中,更是运用了长达60多句的绕口令式快板,将曲艺的“说学逗唱”融入戏曲 “唱念做打”的表演体系之中。
  在《顶灯》这部讥讽赌徒的喜剧中,为了将赌徒形象塑造得更加生动形象,他不惜剃掉赖以遮丑的满头黑发,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练成了以头皮运动带动灯座环绕头部移动的“头皮功”,突破了传统的以头部颤动移动灯座的演技,创造了戏曲演技上的一个绝功。
  孙存蝶的作品,融合了多种艺术样式、艺术表现手段,可以说是集喜剧性、情趣性、娱乐性于一体。每一部戏,都是从人物的喜剧性格出发,精心筛选最恰当的表现手段,力求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做到神形兼备。在表演过程中,以“我” (秦丑)为主,兼收并蓄,在喜剧的美学样式中追求“杂中有一”,即以滑稽为主,兼以幽默、讽刺、挪揄、机智,力求通俗而不庸俗,更不媚俗,追求“歪不失正”、“丑而不俗”。最重要的是,他能够根据不同的观众和环境,在一定的范围内调整表演手段,在农村演出时,多唱板正规整的老戏曲段子;在城市演出时,重表演,强化滑稽和幽默感,甚至增添一些流行歌曲的元素;为外宾演出时,则尝试将某些道白或唱词改为英语。因此,他的表演能够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为基层广大观众所欣赏、认可。
  对秦腔丑角行当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使得孙存蝶的戏有了自己独特的魅力。中国戏剧梅花奖是戏曲类最高奖项,孙存蝶以丑角获此殊荣在戏曲界比较少见,在秦腔领域更是绝无仅有,这也代表了戏剧专家们对他的肯定。然而学无止境,艺海无涯,我们希望他能够继续探索,在他的丑角生涯中谱写出新的篇章。
  出处:戏曲艺术. 2008年(合订本)/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编.西安:《戏曲艺术》编辑部,20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