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国戏曲表演艺术


  中国是世界的古国,也是一个大国;人口最多,文化极发达;有高超的文学,更有优秀的艺术;无论诗文、绘画、雕刻、建筑、音乐、戏剧,都有它伟大的成就,独特的风格。
  最为世界称赞与深服的中国戏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二百多个种类,现在它拥有两千四百多剧团,十五万多职业艺人,十万多业余剧团与三百多万业余艺人,它在国内受着数万人民的热爱,在国外受着各国艺术家的艳羡,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它经历代著名艺人的创造,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规范与典型。既完美,又众多。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文学、美术、音乐、武技、舞蹈、表演都有深奥的理论和精湛的锻炼;尤其是表演艺术,用程式的、定性的、规范的动作,能适当地、精确地传达、表现事物的现实含义,在世界戏剧艺术中具有独有的风格与特点。许多戏剧专家和名家都认为中国戏曲是全能戏剧,它把音乐、舞蹈、歌唱、哑剧、武打都溶合在一起。它的表演,把两种似乎不可调和的因素(现实性和象征性)统一了起来。每个动作都是对空间的征服,且都有非凡的意义和明确的目的性,更有着高度的表现与惊人的感染力。是世界戏剧发展的理想形式,必将影响今后西方戏剧的编剧方法;对追求着圆满的戏剧形式的戏剧专家来说,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灵感的源泉。
  中国戏曲表演是现实主义的——来自人的现实生活,经过舞台的运用,艺术的加工,反对形式主义(无目的无思想的动作),和反对自然主义(自然的真实,未加工的生活,形式不美的动作),它非常真实(艺术的真实)、精湛、夸大、集中、洗练、美妙,它有总结出成百成千的规律、程式,但它决不死板、拘束,运用非常自由,不能也不许不加选择,或无意识的搬用和罗列。以下便谈我们的表演艺术,这是过去我们历代前辈艺人们的劳动结晶,是我们的宝贵的艺产,是我们每个做戏曲工作的人,都应当很好的学习的。但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使这一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没有受到学术问题上应得到的尊重,从没人做过系统的整理,仅仅由我们的前辈艺术家一代一代相传至今。
  现在我们挖掘、整理戏曲遗产就是要使我们民族戏曲艺术发扬广大,成为世界上一种独立的体系与学派,这是我们戏曲工作者很大的应有的也是责无旁贷的艰巨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我们很好的学习、整理。我自己也没有系统的学过,只把自己粗浅的理解;作为自己的发言,和同志们交流,请同志们研究。别的剧本文学、舞台美术等部门一概不谈。现在我只就“表演艺术”分为五门二十五类讲述于后:
  第一 歌唱
  现在我讲的对象是各处的导演,当然还有比我深沉的人不少,所以比较眼前的与过分浮浅的不谈,是否能合大家消化的胃口,我是难于估计的。
  中国戏是音乐歌舞剧,自然歌唱居着主要的地位。我们先谈歌唱。戏要唱得好,这是天经地义的定义,但怎样才叫“好”,如何才能“唱好”?这就要看对歌唱技术的掌握与操纵如何。首先必须嗓音纯正,五音完备,情感丰富,中气充足;然后再运用着优越巧妙的歌唱法——发音、吐字、收音、归韵、行腔、运气、抒情、叙事,自然能字正腔圆,歌声动人,完成唱的任务。唱有五诀:嗓佳、字正、腔圆、情切、味永;更有三病:走板、荒调、凉调。优劣全掌握于演员自身,下分五类:
  (一)嗓音
  嗓,就是喉,嗓音就是喉咙的音,人们通常叫它做“声”。戏剧界术语都称它为“嗓音”而不称为“声音”,是有它一定的含义的。“嗓音”就是经过培育、锻炼、加工,使其优美、动人,合乎乐律而被音乐家称为“乐音”的声音(在一定的时间,作一定的振动,使人得到快感)。它有高低、有宽窄,有大小、坚实、柔韧、苍老、清脆、嘹亮、缠绵,有感染力、易控制、好操纵,也能奔放、能收敛,使用起来称心如意,任所欲为,才可表现角色的性格,传达戏剧的感情,所谓珠圆玉润,胜任愉快。
  嗓有本音、浮音(即真嗓、假嗓)、二音(高一级的细音,京戏名嘎调)之分,更有“丹田音”、“脑后音”、“鼻音”之分,又有所谓云遮月、鹤顶红。所贵者,又圆、又润、又亮;所忌者,又沙、又哑、又闷。嗓的好坏,固然是天生的,但大半都靠锻炼与保养才能使它坚实、经久、好听。
  1、锻炼:人的嗓音就和锻炼人的力量一样,天天训练,小心谨慎,劳逸正常(不许过劳和过逸)。每日早晨在树木茂盛,空气清新,有回声之处,挺胸、敛肚、鼻吸、口呼、用丹田(下腹部)之劲,逼紧胸膈,长长喊出“意”、“晤”、“遇”三字,由低而高,有短而长,由缓而急,由少而多,不断喊出五分钟后,休息一分钟,再唱慢板、二流、快板三五段,稍息后再念白口数段(或整念一段),名曰“喊嗓”。回房休息,少饮热水后,再用胡琴练唱,也是由低而高,由少而多,注意用声,小心念字,名曰“调嗓”。经常如此,永远不断,则犹如练“力”,十斤、十五斤、二十斤、三十斤……百斤、二百斤,可以练成大力士,同是身体的机构,都可锻炼成功。
  2、保养:嗓音犹如身体别的器官一样,无论好嗓坏嗓,都要常常加以保养,不保养,好嗓也有变坏嗓的时候。戏曲界不少这样的实例,少年人十七八岁(早的十五六岁)性变时期,喉头发育,名曰“倒呛”,吃喝不谨,劳逸不均,保护不周,将会永远不复;中年人不知保护身体,生活非常任意,忽然嗓音发哑,不加警惕,再失调失养,即成“塌中”不可收拾,使盖代名艺人一旦失了他的荣誉、光辉?我们作为国家的活宝的戏曲艺术继承者与发扬者,不为自己受着国家的重视、受着人民的爱戴着想,也应为国家,为人民而爱护自己的嗓音,平素对思想、行动、饮食、起居、生活、爱好,都要时时注意,一点不懈对嗓音加力保护,十分珍重,才能长久的为我们国家的建设服务。
  (二)腔调
  腔调就是戏剧的唱法,也就是字与字之间声的延长的曲折样式,有它的形成,也有它的名称,和各剧种的分别。腔有大小之分,大腔讲变化:要中气足,感情富,花样多;小腔讲玲珑:要喉咙活,转动巧,翻腾快,抒情贵舒畅,表意宜贴切,运用要能表达人物的遭遇心情。与广东戏同,也最讲究“龙头凤尾”的唱法,前部本音,后部用二音拉腔,形成许多腔名,如倒板序、三环、苦腔、苦中乐、十三腔(麻鞋底)、辘轳把(《激友》:悔不该……)、马鞍桥(《花亭会》:是何人……)、猛跳崖(《激友》:狠苏秦……)、慢上坡(《木兰寺》:天杀我吕蒙正多受煎熬)、墩死鬼、起板、尖板,还有唢呐腔、两句半、耍孩儿、锣锣腔等,善者为之既贴切,又好听,且易感人,不善者为之常犯浮、油、俗三病,不耐听闻矣。
  (三)声韵
  凡唱歌,不是诗便是词,诗是上下句,词是长短句,无论诗或词,皆须叶韵,且讲平仄。秦腔京戏皆为诗体,乃上下句(亦称乱弹,如律诗然,上下句讲对仗工稳),有七言、十言和五言之分,上句末字定属仄声,下句末字皆为平声,如对联,句由集字而成,若能字音不错,自然句韵正确。故求唱者必须首先研究“字”,由一字到一词,由多词到一句。
  一、每字尚分:
  1、四声:平、上、去、入(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2、四呼:开、齐、合、撮(每字含一母者曰齐齿呼,含ㄨ母者曰合口呼,含ㄐ母者曰撮口呼,其余概为开口呼)。
  3、尖团:由ㄗㄘㄙㄈ字母拼音者为尖字,由ㄓㄔㄕㄖ者为团字。
  4、平仄: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5、十四韵:公同、张狂、忧愁、逍遥、撮合、宣传、孤独、发达、稀奇、深沉、徘徊、规则、须臾、决绝。(十四组叠韵字)
  6、发音法:每字之音,有它的发出地位,经过的道路、口型的分别,可归喉、舌、齿、唇、颚五类,通名五音。
  7、注音符号:(简略)
  8、拼音法:即反切法。每字有声母韵母或再加介母相拼,才能发出一音。
  9、枣核音:(枣胡音)每字分头、身、尾三段。
  10、四法:发音、吐字、收声、归韵。
  11、六病:唱有三病:无字、间字、倒字;字有三病:飘字、土字、错字。
  二、句分:
  七言
  1、上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2、下句:仄平仄平仄仄平。
  五言
  1、上句:仄平仄平仄。
  2、下句:平仄平仄平。
  十言
  1、上句: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
  2、下句: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
  上下句必叶一韵,最少也要另段换韵。佳者一场为一韵。
  (四)板眼
  板眼便是节奏,只要是唱,都有节奏,以定其快慢,传其情感,表其气氛。昆曲、皮黄概用牙子,秦腔则用梆子,故亦名梆子戏(俗称桄桄子),推而至于高腔、汉调、川剧、闽剧、粤剧、眉户、道情、碗碗、花鼓、倒七等等都有它的节奏,也就是板眼,用以表示其快慢。虽然各个剧种各有它不同的特有的名称,如慢板、快板、二流、飞板、二八、倒板、滚板、二六、散板、流水、四平、快三眼等,并且有“板上起”(二黄、眉户、黄梅、拨子)和“跟上起”(西皮、秦腔、吹腔、南梆子)的分别,总不外一板一眼,一板三眼,一板四眼、没板没眼等几种,总名板眼。都是为规定字音的时间长短及出字的地位。它本来都各有定时定地,不能错乱,否则谓之走板,或荒腔,不能让人中听,甚或引人发笑,严重者干脆不能上台。
  但善唱者又以偶然不循常规,别出花样,为争胜之妙者。故意将某句某字脱出旧辙,或前或后,轻跺,重碰,另出心裁,奇军致胜,此名曰“耍板”,秦腔惯呼“摞板”,有所谓赶、闪、碰、从,非能者不克胜任,一般庸手不敢问津焉。
  (五)神味
  以上四种属于条件或规律,还比较容易掌握与运用。最难者为“神味”,属形而上学,要善于琢磨、领会,形容剧中某人,在某事、某地、某种情况时要某种唱法,应当慷慨,还是应当潇洒,或者是悠扬、激昂、爽朗、喜乐、愁苦、舒适,并有风格,有气氛,有情绪,有味道,有感染力,听的人潜移默化与剧情,莫知所以,心动神逸,安间忘形,感动于不知不觉中,这才是上等的唱法,要下着很大的功夫,锻炼于自己的长时间的修养中。所谓神乎其味:听者忘了自己,跟着戏走,莫知其然,也莫知其所以然。这才是唱的最后要求。
  第二 念白
  普通人都以为唱功最难,如前所述。只要唱好,问题便解决了,所谓“一白遮千丑”、“一声定乾坤”,这是初爱戏者或者是外行的评语。其实白口最难,也最重要,内行人常说:“千斤话白四两唱”,因为念白是交代剧情,说明关系,表达变化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历代戏剧发展以后近代新兴的东西,所以他的价值很高,尤其它是中国戏的特点、优点。它不是仅仅说明性的东西,它是不带音乐的唱,也是诗的吟咏(律诗与新诗)或者是骈体散文的朗诵,不能像话一样去“说”,务必要“念”出来,才叫白口。中国的戏曲是“无话不歌,无动不舞”,与话剧是大有区别的。尤其是正生、正旦、正净,念白是一件最重要的、最难能的技术,术语叫“韵白”。花旦、小丑才用“自然白”,就是像常人的“说话”。所以它是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念白的好坏,定演员的高低(初学的人可以学唱《诸葛撑船》,老于戏剧的人才敢唱《十道本》),它的形式与名称有引子、诗、对于、定场白、板柯子、道柯子、扑灯蛾、蛇攫燕、鸭子拌嘴等,句法不同,念法也不同,总之都不用管弦音乐伴奏,只用打击乐,也分五类来讲。
  (一)字眼:
  每句白口当然是若干字与词组成的,白口要念的好,第一要字音念的正,第二要轻重念的准,第三要长短念的合,第四要声口念的恰当。倘若字音不准,轻重长短不合,可能听的人要错会意思,不能达到自己的愿望,反惹人误会,岂不得了反的效果呢?字眼的重要如此,要解决这一问题,须要分各条细心研究:
  1.字:各字音、意、形的分类。
  2.词:两字以上的一个概念,不论是名词、动词、代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
  3.句:不论字数多少,句子长短,只要是一个完整的意思。
  4.五音:喉、舌、唇、齿、颚。
  5.双声字:仿佛、颓唐、磊落、扭捏、抽扯、辉煌、乒乓、芬芳、潇洒。
  6.叠韵字:荒唐、倘佯、纷纭、逍遥、傍徨、落寞。
  7.同声字:少管、选举、勉强、永远、恼了、三滴血、保管好、难为情、张忠生、“戴上帽”子、“远水”难解近渴。
  8.重字:偏偏、好好、姐姐、妹妹、嫂嫂、大大、高高、白白的、红红的、慢慢的、狠狠的。
  (二)态度:
  语言的态度即是词句的长短轻重的念法,也就是吐字法,一句白的念出,即就是一句话的说出,必须有声口、神情、语味,务必要合乎某种人,在某种地方、某种时期、某种事情、某样感情的指出、支配下说的话。所以同是一句话,其出口的字与字之间、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都各有其抑、扬、顿、挫、轻、重、急、徐、连续、间断的不同,语法的句读分明,男、女、老、少、工、农、商、学、兵、文官、武将等等的区别,所谓人物性格、故事情景的各异,同是某几个字,人物有变,意思不同,念法便不一样。
  (三)感情:
  白口不仅要观众听着清楚、明白,还需悦耳、好听,更需感染人,有激动力,这才算克尽厥职,完成了它的任务。这就是说白口的语句不仅是话、字说出就成,还需要念的有情感、有语味,重要的是把该事该人的感情输入字句里去才行,用你担任的那个角色的感受与心情说出来。所谓感情大的分为喜、怒、哀、惧、爱、恶、愁七情,细致一点更可以分欢畅、悲凄、愤慨、懊悔、怯懦、颟顸、怨怼、沮丧、惭愧、忸怩、烦闷、怨恨等等,怎样学习、锻炼,都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不惟要练“说”,还是要练“听”,再研究为什么那人的话你爱听?而且听了你就动情?为什么这人的话你不爱听?听了毫无反应,回身就忘了?甚至听在中间睡着了?细加研究,便可得出道理,指正了你的念白。
  (四)锣鼓:
  锣鼓是音乐部门的打击乐部分,戏曲术语叫它武场面,专司节奏效果及烘托气氛,帮助剧情,它与念白及动作有着直接紧密的关系。演员不懂或不熟悉锣鼓,念不成好白口,锣鼓奏不紧密,演员白口也念不好。演员念好某戏某角的白口,固可使锣鼓敲好,而锣鼓敲好更可促成演员的白口念好。所以,欲要演好戏,务需念好白口,要念好白口,必须念好锣鼓(不是敲好),锣鼓有法(即锣鼓点子)术语叫它“锣鼓经”。有一定的名字,如:一锤、两锤、五锤、七锤、三翻鹞、豹子头、抅锤子、抢锤子、倒脱靴、锦添花等三十多种,也有一定的乐器,如鼓、锣、铙钹、铰子、摔子、吉子、*篥、牙子等十数种。总之演员必须熟读锣鼓经且善用之,然后白口才可念好,可知锣鼓对白口之重要性。
  (五)口劲:
  所谓口劲,是白口的总结,或说是最后一口法门,就是口头上有劲。假若口上无劲,任你念的怎样正确,有感染力,而念的没有力量(不是重、大、响),不能让千八百众听得起劲,达不到你尽的责任。这是个技术问题,不是理论问题,知道的很清楚,讲的很透彻,全不济事,要苦学苦练,讲口诀要有吞吐、咀嚼、千锤百炼,然后说出,虽然是低低的声,轻轻的在念,而观众听得很清晰,且很感动,这才尽到了白口最后的责任。演员的高低,能力的好坏,全在这些地方分别。
  第三 表做
  表演就是故事的发展,这种发展是由剧中人用演员的动作、表情将心理状况或目的意图,告诉给观众。“表演”在戏剧中应当比念唱更重要,所以哑比歌唱容易动人。近代人都称看戏,古代人才称听戏,如仅是白或唱,不表演不能称“演戏”,只能说是唱曲或说大鼓;但只是表演,毫无话与唱可称“哑剧”。表演在中国戏中分为眼、手、身、步、法五项来完成它,分述于后:
  (一)眼风:
  眼的动作在表演上居着首要地位,因为:“全身的戏在脸上,全脸的戏在眼上”,常说“眉毛会传情,眼睛会说话!”一个人不要动作,不用说话,只用眉目可以传达他的心意给另一个人。古人有:目成、目语、目送、目逃、目听、目禁、目挑(心招)、目指(气使)、目呆,还有什么眉飞色舞,眉锁春山,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都是与眼有关系的,由此可见眼之重要。眼是脸的替身,眼是心的代表,我们考取演员的时候,都是光看他的眼睛,若是眼珠活动,目光炯炯,墨白分明,居多善于表情。演员出台(或说开幕)只看其台风,眼风,便知角儿的好坏;只要台风好,眼风好,已演好一半戏。作一个演员,常居无事,多练习眼睛,是一个极重要的课题。练习时取—面镜子放在对面,自己作出睁眼、闭眼、挤眼、瞪眼、直眼、斜眼、怒眼、笑眼、抬眼、低眼、俏眼、媚眼、飞眼等等自己欲要传达的心情的动作,是有大益处的。
  (二)手式:
  手的动作是可传达自己的心意,也可表现自己的感情,当然更能帮助语言之不及,人们看见你手的动作,就可深知你内心的思想,如拱手、操手、搓手、挥手、摊手、招手、扬手、拍手、攒手、化手、云手,还有各种角色的张手、折手、柳叶手、兰花手、赞美手、掸泪手、挥汗手、比数手,再有水袖类动作也归手部,如故(掂)袖、投袖、抖袖(双抖袖、两抖袖、三抖袖)、举袖、扬袖(双扬)、翻袖(双翻)、叠袖、摺袖、招袖、挥袖、拂袖、摔袖、搭袖、打袖、盖袖、遮袖、绕袖、荡袖(双荡)、咬袖、背袖、挽袖、整袖、握袖、点绛袖、报名袖等等。还有指头一类也归手的部分,有远指、近指、自指、旁指、汛指、定指、双指、前指、后指、恨指、怒指、背指、上指、下指、指物、指身体(指头、指面、指衣、指足)各部,再如拿物也都有一定的指法与手法(即程式),且各种角色也都有分别,不能雷同与乱用,这需要有长时间的练习,否则,不能达意,也不会好看,这就是艺术。
  (三)身段:
  人在台上身体的各种动作,术语曰身段,秦腔叫身架。都有固定的名字与形式,更有一定的含义,重要的是用人体的动作虚拟出有实物的景象,又美观,又有真实感。假使你对某一个身段不知其含义,也不按剧情和你所饰的人物的情意,随便拿来乱用,必然就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或者你因为不明动作与含义,或者知道的程式不多与中点洋毒而不敢用,你又会掉在自然主义的泥坑内。我们祖先费了多长时间,多少智慧,给我们创造了许多现成美的程式,我们要善于运用的话,是可以用之裕如的。但在完全掌握了整套技术后,必要时我们还会创造新的,当然就会得心应手,用之不竭了。现有的如:起霸(拉架子)、走边、蹚马(抖马)、开门、关门、出门、进门、上楼、下楼、凭栏、远眺、挥汗、拨鞋、整衣、窃听、碰死、僵尸、踹泥、踏雪、遮雨、挡风、抢背、吊毛、倒撂、飞脚、旋子、案头、台旋、台蹒、扑虎、倒毛、虎跳、剪子、小翻、提筋、前桥、后桥、出场、顺风旗、朝天镫、铁门坎、钻被窝、乌龙绞柱、虎龙斗智、奎星提斗、童子拜佛、凤凰展翅、金鸡独立等。
  所谓提袍、甩袖、亮靴底、插腰、抹鬓、踢裙子,身体动作的名称及程式过多,不及尽述。总之,都是由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不熟悉生活是没有来路的,不善于美的加功提炼,也是不能贴切而含艺术性的。
  (四)台步
  台步(包括足部与腿部)即是各种走法,同上边一样,只照着真人的步法行走,也是不合乎中国高度艺术性的戏曲要求的。也有所谓正步、便步、跑步、云步、滑步、跨步、迈步、醉步、催步、趋步、蹉步、退步、瘸步、跳步、掏步、横步、跪步、浪步、跺子、丁字步、王八步、矮子步、老人步、龙行步、商羊步、跺泥步、点脚步、弓箭步、八字脚、偏八字脚等等,都是说站立或行步的形式,并且是生、旦、净、丑各有不同的步法。
  (五)法规
  中国戏台上的法规极多,也是很严格的,它是测验演员能力大小、程度深浅、腹中虚实的试金石,只要你在台上经过三五个动作或三两场戏下来,就知道能吃几碗饭(内行评人的艺术修养高下的一句话)。所有的法规甚多,该左者你右,该前者你后,该里者你外,该直者你曲,即刻说明你“学疏才浅”,不能在人前硬充“好老”。如划、边、里外座、八字椅、骑马桌、坐大帐、坐高台、进小账、搜门、挖门、上车、坐轿、前扑、后闪、推磨子、风火轮、四门斗、三插花、扯四门、大摆队、斜胡同、雁翅儿、硬扎门、钻烟窗、大会阵、倒窝牛、二龙出水、钥匙头会、反太极图等等不胜枚举,倘有错差,不仅贻笑大方,甚或影响别人舞台动作,弄得全场混乱矣。
  第四 舞蹈
  通常人均总称为唱、做、念、打,我以为打字只说明“武打”,包括不了中国戏全部舞蹈,我在这里改为舞(打)、扮(装扮,即化妆)共为五类叙述于后:
  (一)把子:
  把子就是刀、枪、舞,人常说的“十八般武艺的歌诀”:“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镗、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一齐耍”都包括在内,各有若干套,彼此互相击打也各有若干套,什么刺肚、鼻子、碰头、漫头、削头、剁头、过河、刀花、枪花、棍花、锤花、叉花、鞭花,大的有所谓大五套、小五套(双龙头、舅舅、灯龙泡)、三见面、六合枪、老虎枪、十三杆、十八棍、小快枪、单刀破杆子、筛子棍、背棍、手五套、枪五套、刀五套。
  (二)器械:
  器械就是角色手拿之物,如笔、墨、手绢、扇子、马鞭、宝剑、弓箭、柴担、酒杯、茶盘、蝇帚、花锄、菜篮、绸子、羽毛、牙笏、针线、活计等等,只要手中拿的东西,都可作种种舞姿。如扇子一项,就有持扇(正持、反持)、捧扇、开扇(自开、展开)、合扇(自合、摺合)、托扇(正托、反托、偏托、背托)、扇扇、遮扇、指扇(指人、指物、自指、指头、指面)、拍扇,无论大小动作,都有它的不少定型的舞蹈,且此类的舞蹈我们还在不断的丰富着。
  (三)附物:
  即是角色本身穿戴着的衣帽什物之类,不能离演员而独立的物件,如水袖、翎子、狐尾、发辫、线尾、扣带、绦子、甩发、胡子、纱帽翅、跷子等等,也都可以作出种种舞蹈。
  (四)特技:
  这是演员表演某个戏剧,特别创造出一种特有的舞蹈,往往以此而出名,后人又仿而效之,从此相传为某剧的特技,甚或不善该技,便不能上演该戏。这在中国戏中有多不胜数的例子,如《醉写》及《杀惜》的胡须,《打周仁》《问樵》的鞋子,《出箱》的铁板桥,《连环计》的翎子,《上煤山》与《李翠莲》的大上吊,《春秋笔》的纱帽翅,《夜奔》、《白水滩》的扣带,《折桂斧》、《杀狗》的柴担子,《观兵书》的耍蛤蟆,《御碑亭》的滑步,《醉酒》的卧云、衔杯,《毒二娘》的七窍流血与变脸,《对银杯》《忠孝图》的血彩,《游西湖》的吹火,《五典坡》的流泪,《太和城》的摔碗、打麻鞭,《偷鸡》的吃火鸡,《双合印》的绽裹脚布,《蜜蜂计》的耍甩发,《跳判》的耍牙,《梵王宫》的跷子,《八件衣》的抹脖子,《庚娘传》的揭墓,《巡南城》的带箭,《断三国》的棉花粘脸,《绝禄岭》的鞭,扫灯花,《大卖艺》的吊辫子等等都是难能可贵、不可多得的绝技。
  (五)集体:
  就是群舞,这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必须多人群力合作,才能完成一个节目,中间有一个人不好不熟,或者错了次序或步子,当时大家便不可下台,这类在戏剧中是很多的,如三见面、四门斗、五梅花、六个毛,三插花、八股挡、合大操等等,这全是舞台调度问题。舞台本来有对称美,也有参差美,有完整美,也有缺陷美,推而至严肃美、滑稽美、鲜明美、含蓄美、凝静美、繁嚣美、简单美、众多美,群美是无时无刻不在变换与连续之中,善此者让观众的视神经、听神经、感觉神经,都不断运动着,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然而始终仍是妥帖、安稳、舒服、整齐、严肃的!
  第五 化妆
  戏剧在舞台上出现的次序是形、色、声、情、义,最先与观众接触的是形象,再次才是色彩、声音、情感到意义,所以化妆在舞台上占着极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国戏曲,角色第一先用形象、色彩显示出自己的性别、年龄、面貌、身体、性格、穷富、处境、心思,演员出场一站,观众已经由他的身体面部(形象)了解了事情的大半,演出便收到一半的成功;然后再用声音——唱与白补充完成,向下发展很为顺利。假使你一出场吸引不住观众的视线,控制不住观众的情绪,下面就须费很大的力量与很长时间才能将观众拢聚起来,这一定是能力薄弱的演员,旧日剧场有所谓“碰头好”就是这样来的。我们可以看出化妆对戏剧的重要,化妆术是演员应该自己掌握的东西,只要掌握的好,有很深的造就,有很高的艺术,戏便容易演的成功,因而它也属于表演艺术。现在我分为化妆、脸谱、服装、冠戴、穿着五类来讲。
  (一)化妆(或整容):
  这是相当复杂繁难的一种技术,要结合心理学、生理学的道理,刻画出剧中人的面部的五官、肌肉、骨骼,然后再用绘画学的道理改变自己的面部的五官、肌肉、骨骼,以附合刻画出来的角色,即是将自己的眉、眼、口、鼻、耳的大小、形状、位置及骨骼的大小、高低、凸凹,改变为剧中人应有的眉目口鼻的样子。而这些塑造,都按中国戏曲的一套化妆进行,才能风格统一,适合中国戏曲的舞台格调,给人们以舒适、自然的美感。
  中国舞台戏曲,由于年深日久,历代的人如春秋时的优孟,六朝时的兰陵王、苏郎中,后汉的馆陶令石耽,唐代的黄幡绰、张野狐、李仙鹤、李可及,明朝的马令、清朝的魏长生等,传统化妆术的创造和继续,经后世人的归纳整理,将所有剧中人按年龄、性格、身份、家境等等,科学地分为四种角色:
  一、生(男性):
  甲、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
  乙、须生:分王帽须生、靠把须生、做派须生。
  丙、小生:分雉尾生、纱帽生、扇子生、长靠生、穷生。
  丁、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念做武生。
  戊、幼生:分唱、做两派。
  二、旦(女性):
  甲、老旦:分唱工老旦、做工老旦。
  乙、正旦:分挽袖青衣、帔蟒青衣。
  丙、小旦:分闺阁旦、正小旦、刀马旦。
  丁、花旦:分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扑跌旦)、刀马旦。
  戊、武旦:分长靠旦、短打旦。
  己、丑旦:风趣旦、奸恶旦。
  三、净(男性):
  甲、大净:主唱,重稳练(铜锤花脸)。
  乙、二净:主做,重身段(架子花脸)。
  丙、三净:主武,重开打(摔打花脸)。
  四、丑(男性):
  甲、纱帽丑。
  乙、方巾丑。
  丙、小丑。
  丁、武丑(开口跳)。
  这样详细的分工,重要都是由他在舞台上的化妆和表演方法的不同,因而按他的类型给了他名称,也规定了它大致的范围,虽然在具体戏中仍有具体人的创造,或更多更详尽的名称,大体上都有了所属。这在面部化妆上因之也有了类别。前边说过,中国戏有很长的历史,化妆方面自然也有很多的沿革,最大的转变就是秦腔名旦魏长生在清乾隆时给旦角的革新,改包头为真发,添了水鬓,足下装了木跷,身上穿了时装小袄裙,直到近年来又于西洋文化交流,物资条件的进步,化妆一门艺术也有了变化。总的都是由简入繁,由粗变细,由直觉的到理智的、科学的、美善的,越来越提高。今由刻画角色到完成化妆,逐次谈之如后:
  化妆用具:面镜、把镜、梳子、凡士林、各种油彩条子、粗细眉笔、口红、指甲油、口红板、扑粉、粉扑、刷子、小排笔、刮脸刀子、指甲剪子、手巾、水纱、网子、大发、鬓绺、大鬓、小窝、大簪、线尾子、绸飘带、耳坠。以下为头面:顶花、小泡子、七星条、大梁子、后兜、包头莲、横梁子、耳挖子、鬓花、大排、偏凤、草花。
  脸的部分:
  眉:男有立眉、平眉、粗眉、细眉、扫帚眉、八字眉、寿眉、棒锤眉、剑眉、蚕眉、老眉;女有柳叶眉、娥眉、新月眉、吊梢眉、锁眉。
  眼:人有环眼、立眼、凤眼、杏眼、凶眼、鼠眼、元宝眼,眼又分大眼角、小眼角、上下睫毛、上下眼边、上下眼皮。
  鼻:分鼻梁、鼻翼、鼻垂,鼻形有所谓鹰鼻、高鼻、平鼻(塌鼻)、楞鼻、方鼻。
  口:有樱桃口、元宝口、血盆口、糯米牙、口角、分上下唇、人中等。
  耳:在戏曲中很少有耳朵化妆。
  此外如额、眉心、人中、腾蛇纹、两颧、太阳穴、左右颊(两腮)、下颚(颌),都是化妆的重要部分,因化法有高下、长短、大小、宽窄、正偏、凸凹、明暗、红白、黑黄等的不同,籍以表示人的老少、胖瘦、强、弱、喜、怒、哀、乐、贤、愚的全部外形,通过化妆也可以见演员之能力,分演员之等级,假若毫无识别,只胡乱搬移或仿效,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这里只介绍一些普通分别与准备,要讲实际化妆术,则非三言两语可以解决问题,俟诸异日,专文谈述。
  (二)脸谱:
  研究化妆术脸谱的制定,必先了解色彩与绘画,然后用透视的道理,籍重色彩的象征性,与轮廓的形象来表达人物之性格、年龄,虽有规定,但变化也很深,形成一套理论定型,这些定型很值得我们学习。
  甲、设计的根据:
  中国戏刻画某类角色的性格用脸谱,从北齐兰陵王长恭开始(兰陵王入阵曲),有它传统的艺术与悠久的历史,流传至今,成立了整个一套法规,它的根据是:
  1.性格:如忠直、奸诈、聪明、愚蠢、风趣、严肃等。
  2.特征:如雌雄眼、兔子唇、马蹄印、豹头、环眼、丹凤眼、卧蚕眉、庆忌之尖嘴等。
  3.标志:杨七郎的虎、赵匡胤的龙、方蜡的蜡、窦尔敦的双钩、通天教主的八卦、王彦章的蛤蟆。
  乙、设计的方法:
  人的性格是多样的,如颜色一般,黑白红绿各有不同,它就用颜色来象征,如关羽的红,马武的绿,张飞的黑,曹操的白;五官面貌各种人都异样不同,它就用方、圆、条、长等象形,一切都是下过大功夫的。
  一、色的象征:
  子、红色:象征真诚、热情、正直、刚强、喜庆,另一方面也象征可怕、危险、血灾。
  丑、绿色:(同蓝色)象征粗暴、野蛮、乖谬、倔强,又一方象征坚定、和平、善良。
  寅、黑色:象征清廉、严肃、忠诚、耿直,也象征愁苦、微贱、鲁莽。
  卯、白色:象征清白、正派、纯洁刚强、少壮、庄严、高傲,也象征粉饰、无学、奸诈。(分粉白、油白)
  辰、灰色:象征衰老、不定、中立、不光明。
  巳、金色:象征神明、仙佛。(也可用黄代)
  午、银色:象征妖邪、魔怪。(也可用灰代)
  未、紫色:象征稳练、沉重、伟大、厚道、坚强。
  2.形的代表:
  脸上的眉、眼、口、额、颚、颧、颊,脸谱上称为脑门、眉子、眼眶、鼻窝、嘴窝、脸膛等,用条纹、块状、圆形等画成整脸、碎脸(花脸)、正脸、斜脸、老脸、少脸(把儿花脸)、元宝脸、腰子脸、三块瓦、豆腐干、太山眉、鸡心脸(武丑脸)。
  丙、画法的沿革:
  1.揉脸:不用笔画,只用手蘸点近于皮层的色彩,在脸上涂匀,用墨涂出眼、眉、鼻、口就行。
  2.勾脸:不用手抹,所有脸色、眼、口、标记、特征、皮肤都用笔勾画,一切都较揉脸加工细致了。
  3.简化脸:近年又有将一切笔道都简单了的。
  就沿革上说都是由揉脸到勾脸,再由勾脸到简化脸,总的都是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写实到写意。
  (三)服装:
  服装便是角色身体部的化妆,男、女、老、少、贫、富、文武、官民、僧道都有一定的规式,不能随便自己乱穿、胡戴,后台纪律有所谓“宁穿破,不穿错”,因为某件衣服(术语叫行头)都有定名定用,一定的地方(大衣、二衣或三衣箱)有一定人管理,就是穿也有一定的样式与规则。这类事物异常繁琐、复杂,不尽谈,这里只讲些原则性的知识与问题。
  1、形状的代表性:
  甲、宽、大、长、直代表着“文”、“富”。
  乙、短、小、窄、曲代表着“武”、“贫”。
  2、质料的代表性:
  甲、厚、重、硬、滑,代表“文”、“富”—缎子。
  乙、轻、薄、软、素,代表“武”、“贫”—绸子。
  3、花纹的代表性:
  甲、龙、虎、山、石、完整,代表“刚强”。
  乙、花、鸟、昆虫、零散,代表“智慧”。
  丙、静物、花朵、简单,代表“善良”。
  丁、狼、豹、鹰、雕、复杂、纷乱,代表“凶猛”。
  戊、蜂蝶、花草、细小、素洁,代表“美丽”、“窈窕”。
  4、色泽的代表性:
  甲、深、素、暗代表“穷”、“老”。
  乙、浅、艳、明代表“富”、“少”。
  仔细分之为:
  子、白色:代表公正、纯洁、端庄、正直、少壮。
  丑、黑色:代表清廉、凝重、严肃、粗鲁、愚蠢、贫寒、愁苦、微贱。
  寅、红色:代表伟大、热诚、忠耿、喜庆、可怕、危险。
  卯、绿色:代表鲁莽、倔强、乖谬、谄佞。
  辰、黄色:代表尊贵、明朗、稳练、衰老、无力。
  以上为单色。
  巳、粉色:代表聪明、活泼、少艾、风流、浪漫、荒唐、妖艳、淫荡、轻佻。
  午、湖色:代表青春、敏锐、朝气、正派、义气、轻快。
  未、雪青、藕荷:代表优美、秀丽、柔和、舒适。
  申、葱绿:代表智慧、宁静、沉默、安详。
  酉、紫色:代表持重、森严、忍耐、果断。
  戌、香色、古铜:代表苍劲、老迈、慈祥、周密。
  亥、灰色:代表两可、不定、无力、软弱、冷淡。
  以上都是复色。
  5.分类:
  服装通常分文(大衣箱)、武(二衣箱)两部,什么帔、蟒、官衣、铠、靠、箭衣、宝衣、快衣等,名目繁多,分类很细,这里概不多讲。重要的是必须研究它的用途,掌握它的规律。因为我们常看见舞台上的错乱、笑话,不仅文武不分、贫富不分、官民不分、冬夏不分,甚至男女不分、人兽不分。希望将现有的弄清楚之后,必要时我们才可更创造一些新的,否则便要出现不可理解的东西,这也是个继承与发展的问题。
  (四)冠戴:
  所谓冠戴,就是头部的化妆,包括胡须在内,也是按着男女、老幼、身份、性格、文武、环境等而各有它的化妆办法与技术,除敷粉涂脂、描眉、画眼等,属面部以外,余都属此部。
  1.年龄:男的老者需挂须,须色分白、苍、黑、红、黄;形有满髯、张口、三绺、丑三、一字、四喜、五撮、吊搭、八字、倒八字、一撮,此外以人之性格,勇猛、横暴者在两鬓边尚戴各色耳毛,俗称“飞毛”,头戴各色发网。
  女的老者戴苍色或白发网,不施粉(富者健者可涂脂),不贴鬓,不梳大头,不戴花钿、头面,只勒绸条(黄、蓝、紫),戴发髻(富者戴马尾髻)与黑抹额(老旦条)。
  2.身份:身份便是社会地位和职务,如工、农、商、学、兵或士、绅、员外、官员、贵族等,有职务者文的戴相貂、文阳、纱帽等帽,武的戴帅盔、狮盔、夫子盔等盔,无职者戴方巾、学士巾、东坡巾、相巾等巾。女的无职者不戴,有衔位者文的戴凤冠、二凤等,武的戴七星额、蝴蝶冠等,英武者插雉尾,外国或外族者戴狐尾(这也许是旧日为大汉族主义下的产物,但也是中国戏曲一种北方象征的形象)。
  3.性格:表示人的性格之善恶、邪正、忠奸、文野、勇懦等,多以颜色定之,文的头巾质料是缎或纱;色泽的白、红、黄、黑与衣相同;武的多硬盔,则盔的装饰,如绒球色必与衣同色。
  4.处境:即贫、富、丧、庆、苦、乐、病、健等情况,常以华丽与朴素表示之。
  (五)穿着:
  穿着就是下部与内部的穿着,与人物性格等有很大的关系,也是化妆组织的一个重要部门,又分三部:
  1、腿部:无论男女老幼,贫富文武,皆需穿彩裤,即戏箱备好的绸裤,不能由演员穿自己的裤子出场。无论冬夏,内边不能多穿或少穿,只许穿一件单裤,其颜色的配备与衣的原理同。但都不一定同色,必须有分别,如净角穿红色,老年穿粉色,不仅为人耻笑,也破坏了角色,损伤了剧情;文角均为绸质、素底、短打,武角常用缎质、绣花,舞台上也有他有道理的习惯。
  2、足部:无职位与劳动人民或幼孩,多穿彩鞋,有身份的人则穿靴子,黑色厚底,丑角必穿黑朝方;英俊武将,间穿有色花靴,必厚底;草莽英雄或将官之轻便装束,则穿黑色薄底靴(抓地虎);花俊之人(身穿宝衣宝裤者)与女将或女英雄常穿彩色绣花薄底靴。
  3、衬衣:内衬之衣也有一定,不能乱规,现今舞台上有不按规矩之演员,其实也可能是苦于不懂。如大蟒与官衣、对帔等大衣服底下,都需穿素道袍,除贫生外并且需穿胖袄,表示魁伟或威武。大靠底上必需穿素箭衣,女人对帔下必穿青衣,老旦则必穿袄子、女蟒,女官衣下也要穿青衣。旦角穿裤必须有四喜带,彩鞋内必穿白袜子,旗装下必穿花盆底或元宝底鞋。这是古时的定规,否则为不恭敬,与现在的睡衣不见人,长胡不迎客一样。女青衣(女褶子)贫者必为素黑绸,富者与青年者或可用有色缎子与绣花。
  以上虽然说了这些,但这只是个大概,时间的限制,不能详尽,且只是理论上说明,不可能保证不犯错误,这就要大家回去长时间的去研究与实践,更希望将不对头的地方提出来,我们进一步共同研究。
  (此文系在陕西省第一届戏曲导演讲习会上的讲稿,原载于《西安戏剧》1957年5—6期)
  出处:西安艺术. 2010年(戏剧家封至模纪念专刊)/西安市艺术研究所编.西安:《西安艺术》编辑部,201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