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西安艺术(戏剧家封至模纪念专刊)》编后感言


  1994年初,省、市文艺界为纪念封至模先生百年诞辰曾举行了一次纪念暨学术研讨会,纪念这位杰出的戏剧艺术家和戏剧教育家。会后,《西安戏剧》出版纪念专刊。会议对封先生在中国近代戏剧史上的卓越贡献,作了高度评价,有的专家还建议成立封至模戏剧艺术研究会,全面系统地研究他的艺术成就。然而遗憾的是,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至今十六、七年,我们对封先生的深入研究却很少,甚至连他大量的戏曲论著及有关研究资料也未见系统整理出版,这是很可惜的。
  封先生与著名戏剧大师欧阳予倩先生在戏剧建树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上世纪初,他们都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接受新思潮,投身于当时中国话剧的初创活动,后来又从事京剧艺术的革新。他们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同时又学习借鉴了西方的戏剧文学理论,并把二者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创造着中国新的戏剧艺术。他们都是能编、善导、会演的戏曲艺术家和戏曲教育家。欧阳予倩创办了著名的“南通伶工学校”,封先生则先后创办了“夏声剧校”、“上林剧院”和“晓钟剧校”等,为京剧和秦腔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更巧的是,两位戏剧家和易俗社都有一段历史机缘。1921年,易俗社在武汉演出,欧阳予倩带领南通伶工学校也来到武汉,他和该校师生多次观看了易俗社的戏,并与之座谈交流。他还著文对易俗社的戏和演员刘箴俗等给予了高度赞赏,当时就有南欧(欧阳予倩)、北梅(梅兰芳)、西刘(刘箴俗)之誉。十年之后,封先生应易俗社之聘担任该社训育主任等职。八年之中,他对易俗社从剧本创新、导演制的建立,到化妆、服装、舞台净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使易俗社进入了她的又一个辉煌时期。总之,封先生对秦腔表演体系的建立,功莫大焉。
  解放后,欧阳予倩先生作为中央戏剧学院首任院长,是我国戏剧教育最高学府的领导人,其地位和影响非同一般。而封先生则也曾短期担任过西北戏改工作的领导,以后长期担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训练班主任、艺委会主任等职,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仍今天给这家剧团改编修订剧本,明天又为那家剧团排练导演,而先生总是有求必应,任劳任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活跃在秦腔舞台上的名家新秀,大都受过先生的教诲和指导;许多晋京汇报演出的剧目,大都经过先生的精心排导。就是这样一位为中国的戏剧艺术孜孜不倦、开拓创新、奉献了一生的艺术大师,在他的晚年也没有躲过“文革”一劫,备受迫害,客死他乡。
  封先生生前写了数百万字的戏曲论著以及他在戏剧革新、戏剧教育和舞台实践方面的丰硕建树,这在全国戏剧界并不多见,是一笔珍贵的遗产,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之。有感于此,我动了一个念头,想方设法搜集整理先生的遗著,争取出版。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的老同学、封老先生的侄孙封五昌,五昌兄极表赞同。他随即写信给他的叔父、封老先生的哲嗣封玉书先生,玉书先生很快回复欣然同意。我同五昌商量后,觉得在目前图书出版商业化的情况下,仅凭我们个人的力量出书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决定先把封先生有关秦腔研究的部分论著和几位专家的评论文章,送请西安市艺术研究所《西安艺术》汇集发表,出一期专刊。此事承蒙艺研所所长、《西安艺术》主编芦新隆先生和编辑部主任韩健先生的鼎力支持,韩健先生还搜集了部分资料并就专刊的全面设计和编审付出了辛勤劳动;同时也向撰文的几位专家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要说明的是,我们对封先生知之甚少、缺乏研究,办这件事,自觉有点自不量力、贻笑大方。不过,我们的愿望是把封先生过去一些散见于旧报刊,现在不易查阅的文章(只是很少一部分)集中整理出来重新发表,为大家提供方便,以期引起更多的人了解先生、研究先生,并为振兴秦腔尽一份微薄的力量,至于不足和欠妥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出处:西安艺术. 2010年(戏剧家封至模纪念专刊)/西安市艺术研究所编.西安:《西安艺术》编辑部,201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