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孜孜不倦 刻苦奋进——国家二级演员冯艳丽对秦腔艺术的感悟与理解


  冯艳丽是当今秦腔舞台上日渐走红的青年优秀演员。她以其独具特色的唱腔、表演赢得了各界观众的交口赞扬,赢得了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同,什么“敏腔”弟子啦、水袖仙子啦、梨园傻子啦……等等。
  出于敬佩之心,笔者对冯艳丽女士进行了独家专访,下面就听听她对这些赞誉之词的阐释解读吧。
  “敏腔”弟子
  “敏腔”是秦腔正宗李正敏先生创立的独特唱腔。说我是“敏腔”弟子这话不假。1980年我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遇到了两位授业老师,一位是早年为李正敏先生拉琴伴奏,共铸“敏腔”的戏曲教育家杨天基老师,一位是李正敏先生的关门弟子李凤云老师。在他们多年的悉心教导、严格要求下,使我渐入“敏腔”之门,渐悉“敏腔”之妙,渐渐的体味到“敏腔”韵味醇厚、旋律优美、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刚柔相济、不落平庸的独有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二位老师还一再用他们与李正敏先生长期合作、共同总结的实践经验对我进行指导,即“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理论,他们强调:气要呼的深,呼吸要均匀,胸腹要控制,气息要找准。气为声之本,无气则无声,无论是唱腔上、道白上都要遵循这一规律。也正是在这一规律的指导下,我在许多戏的唱腔处理上唱中含情,情中含巧,巧中含新、巧妙多变、巧而不虚,收到了较为强烈的艺术效果。例如《探窑》中“老娘不必泪纷纷……”例如《合钵》中“只见那混元钵凶光万道……”等就是具体的例证。
  说我是“敏腔”弟子是真,但我的功力还远远不够,我还得孜孜不倦,刻苦奋进,力求学得“敏腔”真谛,使之进一步发扬光大。
  水袖仙子
  “无技不成戏”,高难度的技巧不仅为了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更重要的是情绪化的高难技巧可以使你更深刻、更生动的刻划人物形象。例如《合钵》中,当法海的混元钵凌云高悬,神光四射,要把白娘子吸入钵内的时节,白娘子仰望金钵满腔哀怨,满腔愤怒,既想扶起倒地的许仙,又要看护襁褓中的儿子,还要对神钵的威力进行抗争,表演上只能借助水袖。先是一个“竖云盘花”式倒地翻转起舞,紧接着一袖朝上形成“风卷残云”式,另一只水袖向下作出“托塔”式,然后连续使出20多种组合花式,把白娘子当时的复杂心情、艰难困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在许多戏中都用水袖,但是绝对不是单纯卖弄技巧,而是技在戏中。
  观众捧我为水袖仙子,是不准确的,我练了一些水袖功,但离仙化、神化还很远很远,还是那句话,我要孜孜不倦,刻苦奋进使我的功夫迈向真正的仙子境界。
  梨园傻子
  排《赵五娘》的时节,的确有人把我当作傻子,他们说:现在不抓紧时机走穴挣钱,却自掏腰包排戏,真傻!也有人对我大加赞许,他们说:冯艳丽是对的,在今天能如此执着的为事业奋斗,是真正的聪明。
  我怎么看待自己呢?我既不聪明也不傻,我是在追求我心目中的事业!我是个演员,我的前途在剧场,我的事业是演戏,观众的满足、观众的喜悦、观众的爱戴就是我最大的人生享受。我爱钱,我更爱前途,更爱事业!正是在这种强烈的事业心的支撑下,排演场里的扑爬跌打,汗流夹背,双膝磨破,鲜血湿衣,就统统不在话下了。
  《赵五娘》问世了。受到了专家的好评,观众的赞许,同志们的认可,领导们的表彰。我成功了!我欣慰了!我满足了!但是,我还是那句老话,事业上没有句号。我仍将孜孜不倦,刻苦奋进,力争再上一个新台阶。
  读者朋友们,以上就是我对冯艳丽专访的全部记录,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出处:戏曲艺术. 2007年(合订本)/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编.西安:《戏曲艺术》编辑部,200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