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我的导演之梦——杨珺访谈


  杨珺,国家二级导演。她近年执导的新编古代剧《凤鸣岐山》(合作)、折子戏《阴阳河》等,手法新颖、生动,风格凝重、质朴,在继承与创新,技与戏、情与技的融合诸方面,显露出深厚功底,受到多方好评。作为一名青年导演,其激情与敏锐,才华和潜力尽显无遗,如雏凤展翅,令人欣喜,引人注目。近日,记者走访了杨珺。
  问:杨导演,近年来《凤鸣岐山》等戏荣获大奖,受到好评。请谈谈导演感想。
  杨:2002年,《凤》剧参加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奖”、“导演奖”,受到各方面的好评。接受复排任务后,我反复思考,如何精益求精,更上层楼?经过深挖细研,不断修改,终于找到了突破口:首先,开头要奇要美,引人入胜;结尾要简要深,前后照应。因此,把原开场“庆丰收”的情节,改为文王姬昌“敬天爱民”的场面,既符合人物性格及思想脉络,又体现出深邃、凝重、庄严、肃穆的壮美感。
  其次,舞台调度的创新,体现在第三场“发兵”,第五场的“意识流”和第七场的“群舞”等场面,均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第三,在舞蹈运用方面,不简单模仿,不空用、滥用。如五场的“意识流”场面,既烘托气氛,又写意抒情。结尾处,把“子牙垂钓”、“文王拉车”、“凤鸣岐山”等传说作以艺术处理。尤其“文王拉车”的群舞,气势恢宏,情趣盎然,极具艺术性、观赏性。
  第四,对程式技巧的巧妙运用,成为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不可或缺的有力手段。剧中一个眼神,一个笑声,一转身,一挪步,都是技巧,充分显示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既增加观赏性、艺术性,又为演员施展表演才华,留有充分的余地。《凤》剧历时四载,反复打磨,屡获大奖。我欣喜之余,倍感压力。这只是我导演生涯的开端,一个新的起点。我将加倍努力,勤奋钻研,迈上新台阶。
  问:你是如何走上导演之路的?以后的目标或理想是什么?
  杨:我选择了导演这一行,是梦的使然,爱的使然。我出生在一个梨园世家,家庭的艺术熏陶,耳濡目染,使我从小就对舞台、对艺术产生了兴趣。1980年考入省艺校,主工刀马旦、彩旦。1987年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任演员。我的启蒙戏是《烙碗计》,饰演阴险毒辣的马氏,参加全国七省(市)戏校联演,获得好评。后在《情仇》中饰鸨儿;《巧相亲》饰阮妈,参加陕西省丑角演员戏曲大赛,获“优秀表演奖”。以刀马旦应工的戏主要有:《双锁山》饰刘金定,获陕西省“公主杯”电视戏曲大赛“主演一等奖”;《扈三娘》饰女英雄扈三娘,连续三次获省级大赛“表演一等奖”;《排风上马》饰烧火丫头杨排风,其武打运用的棍技,高、难、惊险,深得观众喜爱,专家好评。同时,娃娃生也演得有声有色,如《三娘教子》饰薛乙哥等。在演戏的同时,我时常做着导演梦。2001年,曾为省艺校学员(宁夏班)排导了一出秦腔小戏《花为媒》,主演房霜,以彩旦应工,获陕西省第一届“小梅花”选拔赛“表演一等奖”。这次成功更坚定了我的导演梦。2001年,机会降临了,我有幸被省文化厅选送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一年后回院,便遇到了一个大好机会,执导《凤》剧,此后接连执导了多出小戏:抗非典小戏《黎明静悄悄》、秦腔折子戏《阴阳河》,获陕西省第四届艺术节“导演奖”。2006年,执导纪念“小梅花”10周年庆贺晚会;为西北航空公司执导小品《加油》,获一等奖;为西北电力财务总公司执导《跨越的风采》,获全国系统比赛一等奖;为延安市规划局执导小品《考试》,获局特等奖。2007年,为洛南县剧团执导的以“关爱女孩”为主题的大型眉户现代戏《女儿沟》(合作),已正式对外演出。
  有生命的形象艺术有着无穷的可变性。在艺术实践中,继承与创新,寻找新程式,适应新时代,赢得新观众,开拓大市场,与时俱进,是永恒的课题。多排戏,排好戏,向精品冲刺,向全国冲刺,这是我的理想,我的导演之梦。路正长,“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处:戏曲艺术. 2007年(合订本)/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编.西安:《戏曲艺术》编辑部,200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