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我眼中的刘随社


  “须生一代佼,扮像迎风好,字正腔又圆,千家万户传!”这是一位网友在网上对刘随社的赞誉。刘随社之所以被广大秦腔爱好者认可、喜爱并推崇,正是他较深的艺术造诣征服了观众,使其为之倾倒。
  以情传声 以情显功
  我们都知道,一名演员的唱功与做功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演戏就是演人物、展开剧情,而绝非是个人技巧的卖弄。刘随社深深知道这一点,尽管他声音宽厚,穿透力极强;纱帽、道袍、箭衣、靠甲无不精美,但他绝不随意使用。而是让自己深厚的功力溶化在人物身上,游弋于剧情之中。比如在《放饭》中的一句“郭元帅拔壮丁我家门前”中的“我”字,他在声腔的处理上稍稍地颤动了一下,而这一颤动恰恰将朱春登的委屈、无奈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而《辕门斩子》中“贤爷休把功劳表”一段的声腔处理上则一泻千里、酣畅淋漓,既把杨延景对宋王的不满和自己心中的压抑抒发得毫无遮掩,又将自己声腔上的饱满、吐字清晰干净、激情汹涌的特点展示得毫无遗漏,从而调动起了观众的情绪,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在表演上,刘随社在继承乃师衣钵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力求以情为主、浓淡分明、简繁得当、张弛有度、不拘于程式,形成了以“精气神”为主导的艺术特色。他演戏十分讲究人物的气质、性格和身份,讲究表演上的合理性和分寸感,特别是他善于吸收一些兄弟剧种和话剧的表演技巧。
  推陈创新 锲而不舍
  刘随社的表演艺术给予人们的总体印象是谨严、精致,无懈可击。他的剧目、唱腔、做工、念白,都做到了顺应时代,以永久的新鲜感吸引观众,因此,他的艺术堪称是雅俗共赏。他灌的碟片、录音带数量很大,唱腔唱段的流传也极为广泛。他广采多方面的艺术营养丰富了他的表现能力与方法。他虽采众家之长,但却决不停留在摹学具体演唱技艺的水平上,而是通过自己的消化与理解,提取各家的神韵,使一腔一字,一招一式,都显示出自己鲜明的特色。不仅演出新编剧目时如此,即使一般的须生传统剧目,凡经他演出,也必然呈现出他的风格。刘随社以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艺术、精益求精、力图面面俱到。他的噪音恬净醇美,善用鼻腔共鸣,而又向苍劲醇厚方面扩展。对于气口、音量甚至音色都有较高的驾驭能力,演唱从容舒展。唱腔新颖细腻,流畅华美、大段、成套唱腔固然饱满酣畅,而小段唱腔或零散唱句同样推敲打磨,愈见精采,决不草率从事,他的慢板、二六板都轻俏灵巧,层次清楚,节奏多变,于垫板、带板时,气口巧妙。散板、二道板更见其功。这一点在《金沙滩》中尤为突出,尤其是“五台山困住了杨老将”一段,从二道板到慢板再向二六板的过渡的行腔中自然、贴切、大方、流畅,将他高音区透亮、中音区清澈、低音区纯厚的嗓音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潇洒大方 台风严谨
  描述一个演员的表演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刘随社是个雅俗共赏的演员,很多人都爱看刘随社的戏。但是刘随社好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一般都说刘随社“潇洒”。“潇洒”是什么?很难捉摸。《辞海》“潇洒”条,注云:“洒脱,不拘束”,庶几近之。刘随社的“潇洒”,和他能吃透人物的性格、揣摩透人物的心理、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和在台上极端的松弛是很有关系的。刘随社还很注意表演的预示,在用一种手段(唱、念、做)想对观众传达一个重点内容时,先得使观众有预感,有准备,照他说法是:“先闪电,后打雷”刘的做工能于洒脱中寓端庄,飘逸中含沉静,毫不夸张而具自然渗透的力量。扮相华贵,台风潇洒是他的又一重要特色,举手投足,一动一静都能恰到好处。穿着不同服装,表演方式也不相同,且不仅出场、亮相、台步、身段等都精确讲究,连下场的身法、步法也都能给观众留下优美的印象。
  刘随社严格要求一台无二戏,鼓励同台演员尽抒所长,以取得交互辉映,相得益彰的效果。他长期坚持严谨的舞台风格,强调搭配整齐的艺术阵容和严肃而认真的演出作风。每次演出他从化妆、服装、道具都必须认真检查,一丝不苟、向观众负责。正是他对观众认真负责的精神,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出处:戏曲艺术. 2007年(合订本)/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编.西安:《戏曲艺术》编辑部,200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