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抵牾中的探寻——观新编秦腔历史剧《杜甫》


  观秦腔剧目数众,《杜甫》是第一部以反映古代文人命运为题材的秦腔戏曲作品。由于对传统艺术中的“异端”性尝试的排斥情绪和失败预测,在好奇心促成的初次观摩中,不免心存疑虑。
  全剧六场,移步换景。初观其表,似有布展览、走马灯之嫌疑。但随着六个不同场景(泰山之巅、少陵原上、渭水之滨、曲江池畔、肃杀旷野、湘水岸边)的置换与接替,剧情步步推进,人物形象逐渐明晰,主人公杜甫在经历了生活的重重磨砺与激荡后,终将一生渴求的乌纱抛入滔滔江水,踏上了为天下苍生歌与呼的道路。至此,一个怀有呼风唤雨之德才和三山五岳之气度的轻狂少年终于成长为一位沉郁沧桑的诗坛领袖,人性光辉与精神气度得到了全面的显现和升华。
  用秦腔戏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反映古代文人命运,不仅非为易事,实在是一种冒险性尝试,弄不好的话就会涂污了文人面孔,甚至戕害了剧种性命。具体到《杜甫》一剧,其难度表现在艺术形式与艺术题材间的多重矛盾之中。首先,舞台艺术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严格受限性与个人命运琐碎多变性的矛盾。要在方寸之地与片刻之间展示个人悠长多变的命运历程,若不能巧妙结构,作品难免成为对人物生活片段的截取、罗列、展览,步调平平,断章取义,令观众不知所欲云。第二,秦腔剧种品格与古代文人性格的矛盾。秦腔作为发源于秦地的地方剧种,它与生俱来地携带了一种宽音大嗓、血气贲张、酣畅淋漓、粗犷爽朗的品格。而中国古代文人由于其栖身于士大夫阶层所具有的心理优越性和系统受教育经历所形成的强烈历史责任感以及“以文为政”所引发的悲剧式命运,造就了这个身兼时代宠儿与弃儿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任性而懦弱、复杂而天真、多变而恒久、玩愚而大义的多重性格,这必然与象征着生命活性与率性的秦腔艺术产生抵触。第三,戏剧冲突的构造与杜甫潦倒平生的矛盾。戏剧冲突是戏剧行动的推动力量,有冲突才有戏剧(“荒诞派”对于戏剧冲突疏离和颠覆的“反戏剧”形式另当别论),我国元代杂剧的兴盛就不乏此因,秦腔艺术亦不例外。主人公杜甫,除了青年时期“裘马清狂”地过活了几天以外,大半生郁郁不得志,深陷于潦倒困顿的生存状态中不得抽身,其大才与壮志仅在竹笔薄墨之间得以酬展。一生唯诗篇受人瞩目外,其生命的形式悲凉有余,更无辉煌。对于这样一种琐碎波折坎坷比肩的命运历程,在戏剧冲突的形成过程中极易陷入两种尴尬:一是冲突过剩导致观众审美疲劳;一是冲突涣散致使观众审美乏味。
  秦腔毕竟是一种具有着极大能量的艺术形式,勇于探索者总能使它在方丈的舞台上,创造出意蕴深长的独特内涵。面对诸多矛盾,《杜》剧在努力找寻着一种合理的表现方式。首先,《杜》剧把主人公放置于表层明晰而内在错综的社会关系中来刻画。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杜》剧中的主要人物大致有三:娇娘、三友、妻小。在主人公与这三类人物关系的发展与变迁中集中地展示出杜甫的为文命运、为政命运以及个人价值三个生命维度,可以说由三类关系所牵涉出的此三个维度已经囊括了古代文人全部的生命内容和人生意义,以此,杜甫的命运历程得到全面阐释。其次,《杜》剧选取典型事件,并挖掘其内在的相互关联性。典型事件是文学艺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质性载体,舞台剧对典型事件的选取更为重要,只有情节推进紧凑贯通,矛盾进程环环相扣,才能始终攫取观众的注意力。杜甫的人生宛如一首沉郁顿挫的诗篇,编剧不能仅作诗篇中辉煌部分的截取与展览。实际上,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为政杜甫,求仕不得,却难弃文人自尊;为文杜甫,书怀壮志,却无力作为。他不但不能大庇天下寒士,甚至不能自救于家小。《杜》剧对诸多事件之间潜在的必然关联性进行发掘并给予展示,以此反映出由一种大的时代背景和一种普遍的人生模式所预示和设计了的历史人物的具有必然性的命运结局。此时,剧作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透析已进入了哲学层面,历史剧之微言大义得以呈现,这正是历史剧作长存不衰的理由。第三,《杜》剧以文人为文与为政的矛盾冲突推进剧情。古代文人命运,无外乎仕隐两类,观仅有的几部文人舞台剧,从郭沫若的《屈原》到郭启宏的《李白》,真正的文人,似乎永远也处理不好为文与为政的关系,他们总是从狂热的入仕开始,到凄美的诗隐结束。析《杜》剧情节:月入梦境,诗孕雄怀;薄官初慰,幺子亡命;得遇红颜,诗心相谙;犹赋旧义,折殇新途;香消玉台,一弃乌纱……显然杜甫企图用对文艺的狂热来理解政治,这从根本上造就了他坎坷跌宕的命途和政治失败的结局。而政治的彻底失败,又使得文人成为了他继续的生存姿态。
  落幕之时,一代诗圣坚定地立于舞台中央,身着褪色青衫,手持枯管竹笔,没有峨冠博带,没有显赫美誉,其诗性与人性却已经镌刻于山河,雕镂于人心,永不漫漶。正可谓“一代王朝随歌去,唯余文心诗胆,皓月当空。”
  《杜》剧始临抵牾,却终获成功,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它表明了传统艺术发展中进行开拓性尝试动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实,任何剧种的延续和繁荣都需要在继承和创新的双轨制道途上运作前行,历久深长的艺术内蕴,勃发灵动的艺术生机,是文化市场中的磁石,是戏曲受众的定心丸,是传统戏曲艺术跻身于多元文化时代的本质魅力。观《杜》剧后,忽而感觉到我们的秦腔艺术,就像那黄土高坡上一代接传一代的汉子们,永不停息地向人类传递着它倔强遒劲的生命力量。
  出处:戏曲艺术. 2006年(合订本)/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编.西安:《戏曲艺术》编辑部,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