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东桥演杜甫泣血铸诗魂


  在流火的七月,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创演(党小黄编剧、李学忠导演)的大型秦腔历史剧《杜甫》隆重上演,激起了社会各界观众及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与强烈反响。剧中主人公杜甫的扮演者李东桥以极具神韵的出色表演,赢得了众口一辞的赞誉。
  杜甫是唐代的伟大诗人,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一代宗师。他所留下的1400余首诗篇将国家的灾难、人民的疾苦和个人的不幸紧紧扭结,字字珠玑,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批判性,散发着思想性和文学性的不朽光芒,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里的瑰丽财富。对国家危亡的忧患和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使杜甫思虑深邃,人格高尚,强烈的报国愿望又使他对统治阶级心存幻想。演绎这样一位“诗圣”光辉而复杂的悲剧人生,对李东桥来说不啻是攀登一座遍布荆棘的山峰,具有相当的难度。
  李东桥,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第三届“梅花奖”得主。12岁学艺,工文武小生。30年的演艺生涯,他塑造了数十个戏曲人物形象,其中秦腔《千古一帝》中的秦王嬴政、《蔡伦》中的蔡伦、《太尉杨震》中的杨震、眉户《留下真情》中的金哥、碗碗腔《真的·真的》中的卢巴克,都是他的得意之作,为他带来了诸多殊荣,在观众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然而,这些曾经给东桥辉煌的创作经历打下烙印的演艺经验,此刻在杜甫的面前,却显得那么苍白,完全没有可借鉴性。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重压之下的东桥,反而被激发出了强烈的创造热情和欲望。他迎难而上,进行了全方位的准备:为了深刻领会杜甫的思想内涵,把握人物的命运脉络,东桥阅读了三个不同版本的《杜甫传》;为了颖悟杜甫的精神气韵,感受人物的愤怒与悲哀,东桥通读了杜甫的传世诗作,并背诵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名篇;为了尽快熟记剧本诗化的台词,他将之密密麻麻地写在手臂上;为了熟练掌握须生的表演程式,他将髯口装在皮包里,随时随地拿出练习;为了练好多年不用,久已生疏的“僵尸”技巧,他一次次摔得眼冒金星;为了表现人物极度悲愤的心情,他设计了一个爬向台阶的动作,磨得双腿一片青紫;为了找到表演的最佳方案,他常常苦思冥想到深夜,并将妻子从睡梦中唤醒,充当第一个观众……。经过艰苦的努力和编剧、导演的帮助,李东桥攻克了知识储备、行当技巧等一个个堡垒,渐入佳境。
  舞台上的李东桥,光彩照人,艺压群芳。人们看到了杜甫足临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英姿勃发、气吞山河的狂傲;看到了他蜗居长安十年,怀才不遇,沦落曲江卖药,忍看红颜知音娇娘为葬父堕入风尘却又无力相助时的苍凉和无奈;看到了诗人陷入叛贼之手,宁死不愿屈从的民族气节;看到了他“四十有四,才混得如此差事”的悲苦与自嘲。随着剧情演进,杜甫幼子冻饿夭亡,连年战乱,百姓身陷危难,饥寒交迫,尸横遍野,自己又因以诗针砭朝政获罪,被逐出长安。接踵而至的打击使诗人痛不欲生,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心动魄的怒号,写下了《三吏》、《三别》这样感人肺腑的泣血篇章。李东桥用全身心投入角色,使诗人那狂傲与清高、才华与激情、惆怅与无奈、悲痛与愤慨等特质淋漓尽致、纤毫毕现地呈现于舞台,细腻、逼真、准确、生动。他的唱腔,浑厚大气,秦韵浓郁,感情饱满,摄人魂魄。低廻处,似林涛涌动,悲怆呜咽,让人痛彻心扉;高亢处,如雷电轰鸣,激昂酣畅,振聋发聩。东桥成功地艺术再现了诗人坎坷跌宕的生命历程,展示了他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完整地诠释了诗人在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下,灵魂的挣扎,激情的迸发,直至孕育出旷世诗篇的全过程,使杜甫的伟大形象和人格力量穿越了一千多年的时空,鲜活在21世纪的舞台之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深深的启迪和无尽的遐想。
  由于李东桥塑造的人物契合、升华了当今观众心目中的杜甫形象,因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每当演出结束,掌声如潮水般袭来时,李东桥便难捺心灵的激荡,任泪水奔涌而出,恣意流淌。这泪水,浸透着东桥收获的喜悦,成就的艰辛,也饱含着他能给戏曲画廊增添又一厚重的人物形象的欣慰,和对观众的感激之情。
  出处:戏曲艺术. 2006年(合订本)/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编.西安:《戏曲艺术》编辑部,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