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专家谈《杜甫》


  康式昭 原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评论家
  杜甫是很严肃的人,35岁以后的苦难人生尤其不好写,戏很“难”,但是现在,一个较为成熟的《杜甫》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它的题材选择、舞台呈现都让我们看到了西部人的精神和毅力。剧作呈现独特,比如三吏三别表现得既巧妙又大气。主演李东桥很好地完成了人物从青年到老年这一漫长的生命历程的巨大性格反差和形象反差的塑造,表现出了杜甫内心的复杂和挣扎,应该说对杜甫的内心开掘得很充分。
  戴英禄 原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剧作家
  戏曲舞台上表现文人的作品已经很多了,《屈原》、《李白》、《辛弃疾》、《李清照》等等,但是描写杜甫是第一次,而且是用秦腔来表现,应该说剧作家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剧作抓住了杜甫与其他诗人的区别,即诗人的平民精神,很准确、到位。该剧总体呈现出诗剧的风格,突出表现了诗人的诗魂,即忧国忧民的情怀。剧中一些人物,如娇娘、卖鸡哨者增添了剧作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在史实选择、事件取舍方面的功力。
  林毓熙 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戏剧专家
  《杜甫》很成功,一是极富地域特色,与秦腔这一剧种的特质结合得非常到位,我相信这个剧作对秦腔的发展建设能增光添彩。二是《杜甫》没有按编年史来写,没有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阐释历史,这就避免了剧作展开过程中的简单化、平面化。三是情的渲泄定位很准。在俗文学充斥文学市场的环境下,艺术作品中只有市井小民的俗情,没有英雄的悲歌,而《杜甫》选择了这个题材,承担起了民族、社会的责任感,确实很可贵。没有英雄崇拜的民族,是没有凝聚力的。就这一点而言,《杜甫》的立意最值得首先肯定。
  姜朝皋 著名剧作家
  《杜甫》剧作优点很明显,我用了几个词来概括。传神:传达出了人物的神韵,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奇巧:人物虚实结合,勾联紧密,情节设置巧妙;得体:故事剪裁得当,时空转换自如得体;空灵:文学意象、杜甫诗作的巧妙运用使剧作显得很空灵,沉重中不失活泼;独特:描写的是被为政与为文的矛盾所纠缠一生的大诗人,而不是仕途上的大官员,也不是一般的政客;流畅:剧作一气呵成,语言流畅,结构缜密。同时,二度创作大气、恢宏、苍凉,富有诗意,有诗剧的风格。
  肖云儒 陕西省文联副主席、文艺评论家
  杜甫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人物,是人生信息量非常丰富的一个人,写好这个诗圣是非常不容易的。剧作从杜甫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的生命特质,即作为一个平民诗人,追求善,信奉儒家的入世哲学这一点着力,写出了杜甫精神世界里哀民生之多艰与致君尧舜上的感情冲突,在较为准确的定位中完成了杜甫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时,剧作中诗歌意象、月意象的穿插使用,使剧作的文学意韵很浓郁。
  晓雷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评论家
  在两个小时内、用秦腔的戏曲形式演绎杜甫的一生是需要相当功力的。剧作采用纵向梳理的方式,宏观地表现诗人的人生历程,勾勒其思想变化的全貌,难度相当大,但编剧能迎难而上,是很有勇气、有胆识的。全剧气势恢弘,大气磅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主演李东桥紧紧围绕主人公的命运,挖掘出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活动,唱腔激昂,表演传神,激情澎湃,把诗人的狂傲、才华、无奈和悲愤等特质淋漓尽致地呈现于舞台。
  李星 《小说评论》原主编、评论家
  《杜甫》剧本、主演、音乐俱佳,剧场效果很好,是一部值得咀嚼、值得回味的高品位的戏。剧本显示了文学的整合力量,因此不但有戏曲生命力,而且有文学的生命力,这是剧本创作的高层次。主演李东桥的表演激情饱满,名不虚传。唱腔非常精彩,既有改革又不显激进,保存了秦腔的浓郁韵味。
  刘炜评 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评论家
  剧本抓住了杜甫作为典型的文化人的人格矛盾,政治价值取向与文学价值取向的二重变奏,沉郁、凝重与张狂、放浪人格的二重变奏紧紧交织。杜甫研究历来是西北大学文学院的重点研究项目,我们了解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和伟大性,戏能创演到现在的程度,令人吃惊。
  畅广元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
  艺术作品有自身的使命,《杜甫》让我们看到了21世纪人们对杜甫这个诗圣命运的新的理解和感悟。作品并不是一味地还原杜甫,而是展开自己的想象,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进行艺术的再创作、再加工,在艺术的空间驰骋,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给人以启迪。人物设置巧妙,娇娘与杜甫的勾连紧密,情节跌宕起伏,整部剧作富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京夫 作家
  这部剧作有几个鲜明的特点给我印象很深刻。首先是结构,两条线索,一条主线,即杜甫的命运,一条辅线,即唐由强变弱的时代变幻,剧作以辅线带主线,主、辅线交织并行,从时代背景逐步向人物推进,最后聚焦于人物的矛盾内心,如剥洋葱般一层层铺展开来,井然有序。其次是主题,写出了诗圣伟大的精神光芒、道德高度和人格力量,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巨大的震撼力。再有就是人物,剧本从文学角度和心灵深度开掘所塑造的“杜甫”形象是带有知识分子渲泄性的形象,它写出了“仕”阶层的特点,即不识时务,上下左右不讨好,命运往往具悲剧性,既有个性又有普适性,使之真正成为戏曲人物画廊中的“这一个”。
  孙见喜 作家
  敢于表现重大题材,是编剧胆识的体现,对秦腔甚至对整个戏曲界都功莫大焉。剧作在底层故事中寻找情感的联结点,在精神的制高点上寻找表演语汇,各个片段有机地勾连在一起,针线细密,整个结构剪裁适当且不流于散漫,是目前秦腔戏曲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厚重之作。
  出处:戏曲艺术. 2006年(合订本)/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编.西安:《戏曲艺术》编辑部,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