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腔史稿(第五编秦腔繁荣昌盛时期)——第十六章 作家与作品(一)》


  清代前期,陕西剧作家辈出。象明末清初郃阳的李灌,乾隆时期渭南的李芳桂、长安女史王筠、三原周元鼎、蒲城的崔问余等,后期则有张梓等,都是一代名家。其他如李柏、孙景烈等也卓有成就。此外,《缀白裘》六集和十一集分别收录的数十出花部戏曲剧本中,相当数量的剧目,经考证,都是当时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秦腔演出本。它们是艺人们或不知名的秦腔剧作家,留给我们十分宝贵的遗产,反映了一代秦腔剧本的水平。也是秦腔作为剧坛盟主的主要标志之一。
  第一节 李 灌
  李灌(1601—1676),字向若,又字莲壁,关中郃阳县坂头村人。幼年从关西夫子望华公学,“日尽数千言”。二十岁入庠,名驰三辅。崇祯六年(1633),与同邑范如游、管大同、姚翀霄同中举。青年时写得一手好文章,督学使贾某曾“奇其文,拔置第一。”并叹曰:“闻生文,令人振慑。但恐子才大,地气不堪任耳”。明末,他深感王室的衰微,表现出“瞻云客泪点征衣”(《和旅壁中韵》)思想情绪。明亡后,“遂披剃为僧”。入清,数次被征召,他“坚抱磐石,数以疾辞,不应。”与管希声、吕元佐、吕仲佐往来太华赋诗。“招隐或累岁不知所向,或竟着黄冠披缁衣,哭歌山林,行乞都市”(康乃心《李向若墓志铭》,《关中两朝文抄》卷十九),或寄迹于僧房、梵宇、山巅水涯间,又自结茆庵于河浒,虽儿童父老,欢笑终日(同上)。家居三十年,尝“率诸弟侄班烂戏舞”。康乃心在谈其诗文时说:“为文振笔直下,海立山奔,雄逸不可迫视;诗歌磊落豪爽,如万斛珠玑,涌地而出”。“时与田夫牧监为伍,裋褐潇疏”(康乃心《八高士传》)。他同韩城的康乃心,周至的李二曲,郿县的李柏,富平的李因笃(时人称三李一康)过从甚密,支持顾炎武的抗清斗争,在华山里共同研究过斗争策略。后康乃心结庐河浒,钻研《易》,他成了康的经常访客。他的诗,也很有特色,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绪,反映了当时不甘屈居异族胯下的汉旅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康乃心甚为推崇。曾有《柬李向若先生诗》相赠,诗云:
  黄河东去断天崖,旧是秦人避世家。
  一曲紫芝歌六古,五株青柳记年华。
  鸿飞凤冥乾坤外,流水高山岁月赊。
  莫道桥头迷卧虎,于今文献续烟霞。
  (原注:李云:“高士佳吟,足以相匹。”)
  (《莘野先生遗书》诗上,《关中丛书》第三集)
  李灌死后,康乃心穷其遗诗,编为一卷,于康熙丁巳十六年,(1677)刻印刊行。
  除诗之外,他一生最大的功业,是在晚年以二十多年精力与当地戏曲艺人相结合,潜心陕西地方戏的研究与改革,创作秦腔、线戏剧本数十个。当地小戏线戏,就是在他的热心扶持下,搬上了舞台,李静慈在《郃阳线戏音乐》一书的序言中,曾对他这方面的功绩有如下的论述:
  有李向若先生(名灌,字向若,郃阳东乡南坂头村人,明末关中八遗之一),因感明亡,隐居乡里,编写了一些反对清廷入主中国的诗词,流传当地,并经常与一些木偶艺人来往,给他们编写说唱的剧本,内容多半带有浓厚的民族思想与不可屈服的反抗精神。另外,他还主张婚姻自主,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而到现在,郃阳线偶戏剧目中,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戏也很丰富。据说从前的木偶戏比较原始,叫“靴子箱”,意思说,象靴子一样,人背上就走。但在这样的基础上,经过李向若先生的苦心钻研和改造,从造型、脸谱、服装设计、提线技巧、到音乐及唱腔等方面,都予以提高。从此,当地线偶戏面貌为之一新,流传郃阳、朝邑、韩城等地(《郃阳线偶戏纪略》,陕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
  当地一些老艺人与群众,在谈及上述情况后,还不约而同地说,李先生除在线偶小戏上的贡献外,在乱弹(又叫桄桄)大戏上也出过很大的力。他编的剧本,线偶戏和乱弹大戏都能演。线偶戏也经常用桄桄腔演。还说《上煤山》一戏是他在乡下听到明亡崇祯皇帝上吊后一夜间写出的。可惜剧本未能保存下来,难知详细内容。
  李灌的剧作,尤其具有显明的宗旨。雷葆谦在《郃阳县新志》材料中说:“旧日所演出的线戏曲,多系明末逸士李向若所编集,大半以灌输革命为宗旨。现聘耆绅之通戏曲者,拟利用旧曲而改良之。”在群众中的影响也可想见了。
  解放初期,郃阳县线戏社、郃阳县晨光线戏社及老艺人王伯裕、张介臣、程增邦、张树民、吉子正、马静轩、魏天才、魏润生等人保存的郃阳线戏剧本中,有一部分经过我们的考查与研究,认为是李灌所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玉凤簪》、《白汗衫》、《鸾凤钗》、《龙凤灯》、《金玉坠》、《碧霞宫》《合凤裙》等。
  与李灌同时代的文人中,有不少对秦腔十分喜爱,并用秦腔抒发他们悲壮慷慨的情怀,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谢浩,在作县令时,经常支持农村的戏曲演出。自己作官几十年,一无所有,只有一琴,《郃阳县志》说他善鼓秦声,辞官后回家,与李向若一起,闭门教授生徒。对秦腔的剧目、演出,尤其是音乐唱腔上,有不少改进。又如范垣(字伯卿),本人是一娴熟音律的诗人,精通南北曲,写有一些为人传诵的剧本。县志在谈到另一王诏时则说:他“醉而为秦讴,呜呜喁喁,激烈悲壮,有放浪宇宙气象。”韩城卫光范(字象极)。自号樗栎子,更是一个不问家人产业,一年四季骑一匹驴,身穿布衣,“所过市里与野叟相会”,或鼓琴啸歌,与伶人为友(《韩城县志》)。他的另一个好友郿县李柏(字雪木),自称太白山人,自幼喜好秦腔,“尝骑牛入城中,儿童噪且随之。牛归卧场圃,柏便坐牛髀胁间,击缶披发歌呼呜呜。”(《三李年谱》及《郿县志》乾隆本均有记载)他在郿县这个教坊旧地,几十年与艺人为友,并为他们提供了不少演唱材料。他是明末关中八遗老之一,一生不仕,以此寄托自己的思想。有诗集《槲叶集》传世。
  第二节 李芳桂
  这个时期,在秦腔剧目创作上作出巨大贡献的是李芳桂。
  一、李芳桂的生平与创作
  李芳桂,本名鹏,字林一,号秋岩,陕西渭南县李十三村人,元末明初著名秦腔艺人李十三的十四代孙(详见第四编第十章李氏家谱),父李增寿行二,字濬源,死赠文林郎。生他兄弟二人,兄李龙,以农为业。子李培因,嘉庆时曾入学补为廪生。芳桂从小笃学志诚,乾隆丙午科举人(1786),委洋县教谕,截取皋兰县知县(《渭南县志》、《续修陕西省通志稿》卷一八六《艺文四》)。但查上述二县县志知他未赴知县任。后来曾多次应考进士,不第后,发奋从事戏曲创作,他本出身于一个秦腔世家,就先对长期流传关中的先祖李十三的剧本进行加工整理。自己创作剧本十种,共十三种(《续修陕西省通志稿》说“影戏十三本”)。关中民间流传的李十三十大本,即《香莲珮》、《春秋配》、《十王庙》、《玉燕钗》、《白玉钿》、《紫霞宫》、《万福莲》、《蝴蝶媒》、《火焰驹》和《清素庵》(简称:佩配庙钗钿、宫莲媒驹庵)。经过我们的考查,认为《香莲珮》、《蝴蝶媒》和《清素庵》、《火焰驹》四剧本为李十三所编,后经李芳桂加工整理,所以这十三本戏,在风格上极为相近。人称李十三十大本,即上述七本再加上《瓮城子》、《四岔捎书》和《玄玄锄谷》(现前二本收入《陕西省传统剧目汇编》《郿鄂》第一集,李卜口述。其他十本收入《华剧》第一集)。根据民间艺人的传闻,可知李芳桂自中举后,由于多次考场失利,就专心从事了戏曲工作,设有家班,演出于陕西东府一带。《春秋配》写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燕钗》写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洋县教谕任上。王依群在《碗碗腔介绍》一文中就说:“李十三系清乾隆丙午举,据说因为上京考试未中,愤恨朝廷考试不公,从此打断坐官念头,退居家乡。因李爱好碗碗腔,常与郝家一碗碗腔艺人研究,因之颇通碗碗腔艺术,他常为碗碗腔编写剧本。”(《碗碗腔音乐》)这些传说,与笔者在当地调查所获是一致的。
  二、《白玉钿》与《火焰驹》
  《白玉钿》是李芳桂的代表作。通过年青书生李清彦和尚飞琼在婚姻爱情上的悲欢离合,比较深刻地揭露了元蒙最高封建统治阶级及其御用工具——番僧的滔天罪行。反映了元末广大人民在备受封建摧残下的觉醒与反抗。如第三回,通过李清彦的口对元蒙统治者笃信的佛教和用以荼毒戕害人民的罪行,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当番僧辇真带着大批爪牙,四处搜寻美女,供以淫乐之际,各省州府县官员,以至县学生员,都跪迎庆贺。唯独正直的李清彦,不愿对此淫威屈膝。这就必然遭到番僧的陷害,将他绑赴公堂,严刑拷打。面对这群吃人的魔王,李清彦给以当面揭发。在《骂僧》一回中,他从佛教的诞生到他骗人的教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他说:“汉明帝起白马国祚不永、梁武帝三舍身饿死台城;漫说是佛不能与人接命,连自己也未必能保长生。”“既修行就该在深山古刹,为什么衣朱紫贪恋荣华?你还敢假圣旨横行天下,似这等破杀戒罪难擢发!”他指着番僧的鼻子骂道:
  “佛堂就是杀人场,
  和尚就是刽子手,
  况且天子宠用你,
  不过为你能杀人耳!”
  这不仅写到“骨头里去了”,而且揭了它的老底。不正是吗?他借皇上的圣旨,四处搜寻美女,使他们“倒得了长夜之乐”(第三回),闹得整个神州大地不得安生。就连“诵读名山真乐地,久将轩冕作涂泥”的员外尚志,也不得幸免。他的独生女儿尚飞琼竟被逼的投江。作者巧妙地把这个番僧的到处作恶、与朝政的腐败,皇帝的昏庸、宰相的无能联系起来写,指出了正是他们的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才造成天下人怨声载道。朝廷就可因番僧的一句话,取消当年的科举考试,堵塞文人的仕宦之路。
  这个戏,虽然也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但却不落于一般才子佳人的俗套。它把他们的爱情遭遇和异族的残酷压迫、统治,紧密地结合起来;把青年男女争取爱情、婚姻上的幸福、自由与反抗封建统治和宗教愚昧联系起来,写得合情合理,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作品中,塑造的李清彦和尚飞琼的形象,是成功的。不仅个性鲜明,也具有典型性。
  尚飞琼出身于一个不满现实的知识分子家庭,知书达理。长期的生活,使她这个少女,企图冲破深宫大院,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年迈的父亲尚志,也完全体谅女儿这种心情,就让她带丫环去花园游玩。在花园里,她碰见了书生李清彦,二人一见钟情,遂遗白玉钿作为定情礼物,李清彦也将自己的紫金鱼儿相赠,约定此后以二物为凭,结为良缘。在作品中,作者通过浪漫主义的梦境,使这对青年男女,尽吐情怀,盟定百年。表现出他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绊羁,追求爱情的大无畏精神。看来《梦缘》(第五回)深受汤显祖《牡丹亭》的影响,充溢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尚飞琼从此相思成病,卧床不起。番僧选美,来到了她家,她又同番僧进行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斗争。她高声哭骂:“恨了声天子和宰相,为何宠用那和尚。”最后抱石投江,以自己的青春性命,对“天子和宰相”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她遇救后,寄居崔家。当她听到辇真又派人到崔家选美,崔双林将又会遭到自己同样命运时,就代崔双林去,当面与番僧斗争。结果被关进监狱。校尉让她跪,她傲然挺立,指着番僧唱道:
  “你姑娘自幼儿浑身是胆,
  那怕你摆列着剑树刀山;
  恨不得把秃厮头颅立断,
  佛教中岂容你罪恶滔天!”
  对董寅的揭露就更尖锐,表现出广大人民满腔的愤怒。剧中写到她见董寅后骂道:“董寅贼呀!
  (唱)“你与那贼和尚甘作鹰犬,
  挟私仇到这里弄出手段。
  我看你今日里罪恶盈贯,
  一定要等你在孽镜台前。
  快将姑娘头首断。” (第十一回)
  对敌人如此恨,对自己人却十分爱,她对李清彦的爱情始终不渝。此中,虽几经奸人董寅的冒婚与摧残,她那颗火热的心,一如既往地向着李清彦。在复杂的情况下,她慧眼识好坏。当崔双林因董寅冒充李清彦逼婚,对李清彦产生怀疑后,她坚信李清彦不是那种人,并劝说双林。事实证明她是有眼力的一个纯洁、善良、勇敢、大胆的姑娘。尚飞琼的形象是感人的。
  李清彦是一个正直的青年书生,象他那个时代的秀才一样,想通过科举,取得一官半职。但他对朝廷支持番僧胡作非为十分不满。别人都去江边迎接辇真,他却决不参加,后来被陷害,打入狱中,也不屈服。前引第三回《骂僧》,是最能显示他性格的一出戏,正是他这种正直性格的必然发展。他对人老诚,正因家穷,上京赴考,缺乏盘缠,才与董寅结伴而行。谁知,正是这个董寅,利用了他的老诚,陷他于狱中。他对董寅的认识,也是在一系列的事件中,认清了他的真面目。作品始终把他与番僧的斗争作为主线,开展故事情节,刻划他的性格。当尚飞琼揭露了董寅一系列的胡作非为行为后,他对这个昔日的同窗,就采取了果断的行动。在爱情上,他是纯真的,炽热的,但绝不轻举妄动,表现出他的有教养。但对那阻止他们结合的封建礼教,他却是大胆勇敢的。
  在艺术上,这个戏也表现出:主题鲜明突出,情节曲折复杂的特点。随着故事的发展,矛盾逐渐尖锐。董寅的两次冒充李清彦,尚飞琼的投江遇救,苏天爵的代妹选婿,看来都是虚笔,实则都是在有机地促成着李、尚婚姻的完成。尚飞琼的遗白玉钿,李清彦的丢金鱼儿,也都具匠心。丢和遗之有意,拾的有情。用一“白玉钿”贯串始终,使剧的结构,浑然一体。特别是第五回的《梦缘》更是诗情画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这个剧的最大不足是未能把李清彦的斗争和当时全国人民风起云涌的反元斗争结合起来,同时表现出作者对农民起义的阶级局限。
  《火焰驹》可能出于李十三之手。明人戏曲选本中有《卖水记》一部,就是写李彦贵卖水的事。故事情节与此剧十分相似。李芳桂就是在李十三原作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加工。
  这是一本写忠奸斗争的戏。北宋时,由于北狄反叛,扰得人民不安,朝廷派武状元、兵部侍郎李彦荣挂帅北征。奸贼枢密王强因与李父李绶(尚书)不和,在彦荣出征后,有意阻塞粮草,致使李彦荣在屡胜后,由于粮草断绝,被迫降番,其父李绶也因此罢官下狱,家产被抄没。彦荣之弟彦贵在家事母,家境实难支撑,就去岳丈黄璋家求情支援,谁知黄璋也是一势利小人,不仅不救,还侮婚退亲。一日,李彦贵无奈挑水上街去卖,在花园里受到未婚妻黄桂英的赠金相约,不意又被家人王良发觉,报知黄璋。黄即派王良寅夜杀死丫环芸香,诬陷李彦贵,结果被精明能干的丫环芸香识破,夜间外逃至马贩艾谦家。王良即误杀家人刘德,嫁娲于李彦贵,判处李死刑。行刑之日,彦贵母及嫂,前往杀场奠祭亡灵,路遇彦贵未婚妻黄桂英亦要去刑场吊夫,彦贵母责桂英设计加害己子。经多方说和真相方白,三人同奔刑场。彦贵也被义士艾谦飞马传讯北国请回的李彦荣所救,继而杀死了王强,全家团圆。因艾谦所骑的马,“飞尘滚四蹄下一片火光”,日行千里,故名《火焰驹》。
  在这个剧里,作者塑造了一个慷慨好义、救人于危难之中的义士马贩艾谦形象。他不仅收养了从黄府逃出的丫环芸香,还为解救李家一家人性命,出生入死,星夜搬兵,劫杀场。这个人物作者虽然着墨不多,性格却十分鲜明。黄桂英这一贵族小姐的形象,也写得十分深刻感人。她对李彦贵的爱慕,完全出于一片真心,即就是在李生活无依无靠,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她也绝不见异思迁,并设方想法去帮助他,李被刑后,她只身逃出府去,奔赴杀场,愿以死殉情。在婆母不解真情,杖责她时,她亦无怨言。其他人物,也都是有个性的。全剧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特别是一些重场戏写得有声有色,声色交辉,富有传奇色彩。
  三、李芳桂的其他剧作
  除上述二剧外,李芳桂的剧作还有五个本戏,三个折戏。这就是:《春秋配》、《十王庙》(根据《聊斋志异》改编)、《玉燕钗》、《紫霞宫》、《万福莲》和《张古董借妻》、《四岔捎书》《安安锄谷》。
  《春秋配》写于作者中举后的第二年,即乾隆五十二年(1787)。写的是秀才李春华和姜秋莲二人的恋爱故事。剧情大意是:民女姜秋莲受继母虐待,被迫野外检柴。秀才李春华怜其贫寒,赠银数两。秋莲回家告之继母,反被诬陷为他们通奸。秋莲无奈,在乳娘的帮助下,二人外逃。不料遇盗贼侯上官,杀死乳娘,又逼她从奸,秋莲急中生智,将侯引至一岩畔,趁其不备推下涧去,后只身逃奔尼庵。义士石径坡,家贫,星夜到李家为母盗食。被李及友人张雁行发现,问明情况,赠银后返家,路上拾得侯上官所劫姜秋莲包袱。为报李恩,他又将拾得的包袱投至李家。却被秋莲之母当作他与秋莲有私的凭证,告到官府,李春华也因此蒙冤入狱。石径坡也因搭救张雁行妹秋联,被诬入狱。后李春华家人李骥为报主人奇冤,上山告知落草的李春华好友张雁行,张即带兵救了春李华。李在尼庵与二女相会。三人同去官府喊冤。冤明,三人得以团聚。
  这个剧情十分曲折复杂,前后交错着五、六个人不同的生活遭遇。但主脑清晰,线索明确,杂而不乱。李春华与姜秋莲的悲欢离合是剧的骨架。人物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的是姜秋莲和李春华。他们的爱情也写得合情合理。如秋莲受了继母的虐待,到荒郊去检柴。她一肚子的怨气。除了乳娘外,再没有第二个人可以诉说的了。在郊野,无意中碰到一个好心的男子,同情她的身世,体贴她的困苦,并热情赠以银两,使她这一身处冷酷境地的弱女子,得到了男子的温存。她就不由自主地把自己长期积压在心胸的痛苦,倾吐给对方。这样,两人从相识而产生了爱慕之情。爱情的种子,从此深埋二人心中,但却也由此引起了后面更大的风波与不幸。剧中对这位姑娘的性格描写,也很用心。写出了她的有胆有识,机智勇敢,她虽然身处困境,但始终不甘屈服。她要冲破这个困境,寻找自由、幸福。并同从各个方面袭来的恶势力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继母虐待她,她就设法逃走,强盗企图威逼她,她不仅在危急中生智想出了脱身之计,还能将强人推入深沟。李春华的豪侠好施,作人正派,正是在一系列戏剧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对友人的赤诚周济,是他作为一个书生对现实不满的必然结果,对石径坡的困危养母,他不认为是在作盗贼,而解囊相助;半路遇秋莲荒野检柴,赠银也出于情理之中。狱中更不甘心受辱。写得层次分明、性格活现。由于作者熟悉舞台演出,全剧角色(共二十多人)的支配也很均称。《检柴》、《遇盗》二出,戏剧性更强,成为清代中叶陕西、北京舞台的重要节目。
  《十王庙》又名《如意簪》,是李芳桂剧作中最长的一本。共二十二回。它通过陆判官的换头换心术,揭露了人间是非颠倒、好坏不分、贤愚不堪,一味以自己的私利为办事准则的丑恶现实。全剧虽然蒙蔽着一层森严,荒诞的迷信色彩,但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创作意图,却比较明显。是一本曲折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但也表现出严重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这个剧的剧情是这样的:秀才朱尔旦与十王庙陆判官交游甚笃。陆为朱换心,使其黄榜高中;又为其妻换头,变丑妻为美妇。从而杀死翰林吴志宁之女吴绛仙及百姓花严之女花晓云,造成了一系列的无头冤案。后在知县李如桂的明查暗访下,搞清陆判官所为及王十的从中作祟。杀了王十,案情大白。
  全剧以吴绛仙的如意簪为主线,开展剧情。以主要篇幅来写朱、吴的爱情曲折。但却把主要罪责推给王十,对陆判官不加批判,严重地损伤了主题思想的积极意义。
  《玉燕钗》写于作者洋县教谕任上。是写新任知县岳俊赴任途中被坏人乜性之子乜明及其妹夫贾充推入江中之事。贾充分得岳俊的文凭行装,并冒充岳俊前去赴任。岳俊因有苗润义女邹丽娘所赠玉燕钗,入水不死,被渔女李倩倩相救。岳俊就以玉燕钗作谢,二人又订姻缘,后设法寻妻上告。途中又因乜性尸首事(乜性为邹丽娘所杀),被人绑捆送县。县官贾充将岳俊押入狱中。李倩倩兄李汉蛟也因杀人刀上自己的姓名,被人诬陷下狱。待岳俊仆人山精取物后再找主人不见,即到县府,探出真情,救出岳俊及李倩倩之兄李汉蛟。最后真相大白。岳俊全家团圆。情节曲折离奇,变化莫测。山精的聪明、机智,表现出劳动者的本色。
  《紫霞宫》是写秀才谷梁栋上京赴试后一系列家中不幸遭遇故事的。剧情大意是说:谷梁栋离家后,继母前房之子女谋财害命,杀死了他的妻子吴晚霞。吴晚霞又在一次吕子欢兄妹盗墓中复活。接着又被海慧和尚装筐骗去,幸被绿林好汉花子豹所救,送紫霞宫暂住。吕子欢劫墓盗衣后,怕受其妹吕花瓣累赘,遂将妹杀害,弃尸逃跑。正好谷梁栋昔日同窗范思增酒醉卧尸旁,误被县官当作杀人犯,关进狱中。吕子欢和海慧杀人行凶后,走投无路,上山投奔花子豹。花知二人不是好人,杀之,就其头放在县令宁继愈大堂上,以报昔日不满刘瑾乱政被辱之耻。县令宁继愈被突然落下的人头吓坏了,不知所措。范思增妻夏云峰与父夏凉前去探监途中,去紫霞宫,遇吴晚霞,得知事情原委。遂一同前往喊冤。至此,案情大明,谷与吴夫妻团聚。
  《万福莲》写的是唐武则天时宫女谢瑶环出访江南之事。故事曲折多变,人物繁多,反映的社会生活也较广阔。主人公谢瑶环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
  剧情是这样的:武则天当权时,命宫女谢瑶环巡抚江南。谢在巡抚中,一天在一庙会上,遇一义士袁华当众责骂武则天。谢瑶环就以礼相待,引至按院。次日,无赖肖九三前来告状。状告其妹肖慧娘与秀才龙乾象私通。经审,才知九三卖妹给恶霸张宏作丫环,慧娘不从,雨天出奔,避雨庙内遇未婚夫龙象乾。遂将慧娘判归龙象乾。谢瑶环并将秀才与慧娘订婚之物,万福莲归为己有。一晚,谢瑶环与丫环在后院向观音菩萨许愿,被袁华听到,二人以万福莲为凭结为夫妻。恶霸张宏因肖慧娘一案,对谢瑶环十分不满,上京告谢私通匪徒谋反朝廷。武则天即差人前往征讨。谢、袁二人联络周围英雄豪杰孙文豹等,并说服新任知县龙象乾,一起反武复唐。
  在这个剧中,表现出作者历经科场失败后对朝廷的不满。谢瑶环的反武周复唐的义举,寄托了作者的反满复明的政治理想。透露出作者的民族意识。无疑对人民群众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激发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有一定积极意义。作者对一宫中使女谢瑶环,不惜使用更多的笔墨,写她能体验下情,结交义士,有勇有谋。她不仅能与当时被人认为是反叛行为的绿林豪杰结合,而且与他们一起上山,反叛朝廷。对深受统治者压迫、受苦受难的下层人们深切同情。这正是此剧长期受群众欢迎的所在。
  《张古董借妻》又叫《瓮城子》、《李春生借妻》、《张冠李戴》和《借婆娘》。《四岔捎书》又名《忙识字》。是两出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小喜剧。前者写张古董因爱占小便宜将自己的小妻借与同乡少年李春生。谁知这一对年青人却情投意合,结为夫妇。张古董不仅没有占便宜,还折了老婆。后者写一个人因将“忙”字错写成“亡”字,因而引起一家四口人之间无休止的风波。讽刺了那些故作聪明,粗心大意的人。
  四、李芳桂剧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李芳桂剧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是比较广阔的,思想内容上明显地表现出下列几个方面:
  一、颂扬了青年男女反封建、追求婚姻自主的思想行为。这点,几乎表现在他现存的所有大剧作品中,如《春秋配》中的李春华和姜秋莲自由结合,《十王庙》中朱尔旦与吴绛仙的一见钟情,《玉燕钗》中岳俊与李倩倩偶逢相爱,《白玉钿》中李清彦与尚飞琼邂遇订情,《火焰驹》中李彦贵与黄桂英的花园诉衷情,等等。表现出他们在爱情上的不畏人言,不守世俗的大胆泼辣的性格。虽几经波折,仍一往深情。比起那些才子佳人的谈情说爱,具有更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他们品行的端正,节操的崇贞,思想的单纯,行为的不越轨,都可以使人感到旧时代农村姑娘和青年书生的憨厚可爱。
  二、对青年书生的热情赞扬,是作者处处流露出的由衷之情。作者青年时代中举后,几经赶考都名落孙山的生活感受,几乎毫不保留地贯注到作品中来。不少主人公赐姓李,恐怕有自我写照之意。如《白玉钿》中的李清彦、《火焰驹》中的李彦贵、《十王庙》中的李如桂,《春秋配》中的李春华。他们有的自幼读书,苦守寒窗,虽“昨发乡试已登科,才称英雄心窝”,但又因“春闹一字差错,名坠孙山遗落。”有的虽作了个小小的七品县官,却为官刚正,体察民情。有的却几经波折,困苦终生,雄怀壮志难以施展。象李彦贵那样,还被打进死牢,押赴刑场问斩。人间一切的不平和不幸,他们不仅倍尝,而且比之他人更觉艰难。他们仗义疏财,好结交朋友,甚至与落草的绿林豪杰结拜为异姓兄弟,共同为民除奸、申冤。既救人于死亡线上,又济人以合家团圆婚姻美满。有的虽然得中状元,仍不忘糟糠之妻,同窗穷友,与奸贼乱臣进行着英勇的斗争。总之,李芳桂笔下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是作者着力塑造的理想人物,是值得人们同情的。
  三、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的故事,绝大多数是在兵荒马乱、朝政不整或饥年灾岁的背景下展开的,这里有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上山落草的英雄,也有热道衷肠,济人于危困之中的侠豪义士,更有那以天子一圣旨到处搜刮民脂民膏,抢劫民女,日夜淫乐的朝廷各阶层官吏、以至乡约,地方吏卒,以及和尚、道姑。有继母虐待前妻之子女造成的家庭悲剧,也有为持困贫生计,洁身睦邻的继母。有胡作非为的陆判官,也有东游西逛,靠诈骗为生的无赖之徒。有水上人家船户的作卹抚贫,也有以船为行凶的水贼。更有奸臣对忠臣的谗陷和忠臣对奸臣不屈不挠的斗争。有聪明多智的奴仆;也有趁机作祟的吏卒。总之,在这个生活画面中,展现出现实生活中各类人的嘴脸,为我们提供认识旧社会的一幅有生命的图画。作者的爱与憎,同情与厌恶,都通过这些人物,洒向你的眼睑。有时甚至一个人物的姓名,也寄寓着他的不同情感。比较明显的是,他总是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大胆抨击。朱尔旦之所以能考中状元,是因为判官换了心肝;李彦贵的被杀,是因为得罪了枢密;张雁行的名落孙山,是因为一字之差错。中进士的不一定都有真才实学,不中的,却往往才饱识卓,文韬武略过人。作者的倾向性,不是脱离剧情的说教,而是人物、故事情节的自然流露。
  在艺术上,表现出如下的特色。
  一、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有较浓厚的传奇色彩。由此可知,他对古典戏曲有较深的修养。姜炳泰在《李十三十大本说明》中说:“这些剧中的故事情节虽多离奇曲折,但情理发展很自然,不着痕迹,结构也很紧凑严密,往往全剧一气呵成,无懈可击,让人没有松气的余地。”
  李芳桂有比较丰富的舞台实践。在剧情的发展上,关目的安排上,都十分注意生活所赋予剧本的错纵复杂性;同时,又善于用一最富有代表性的道具,将纷杂的事件一线贯穿,使之浑然一体,眉目清晰。如《玉燕钗》中的玉燕钗,《白玉钿》中的白玉钿,《十王庙》中的如意簪,《万福莲》中的万福莲等。剧中的纠葛,往往由此产生,矛盾由此展开,人物性格也就在这些矛盾冲突中显示出来。
  《万福莲》全剧十八回,出场人物有名有姓者达十六人。戏一开始,即由龙象乾出门求访高门杰士,指出“学些文韬武略,成名之后,再好完婚。”接着主人公谢瑶环出场:“奉旨巡查”(第二回),揭示出她与武则天的“杀父之仇”。并由武则天口中说出她登基后“四方诸侯不服”,到处有兵的情况。从而把剧的背景规定在一个“乱纷纷”的现实斗争中。武、谢矛盾自然引出,并由派谢巡抚江南,把这一矛盾逐步推向整个社会。当时江南具体民情如何?在第三回就通过贡生之女肖慧娘因兄强卖她与恶霸张宏作婢的苦闷,拉开现实生活的大幕,使我们看到朝官张昌宗侄子张宏那“脸似芙蓉腰又软,单与权门作鹰犬,世上富贵不难得,只在会舔不会舔”藉势欺压百姓荼毒人民的污浊生活图景,那“图钱那怕人叫骂”的无赖肖九三,竟将自己已许给别人的妹子卖给张宏。在观音庙赛会上,谢瑶环也亲耳听到众人“怒骂则天”的强烈呼声。她在民情中找到了知音。这声音中,骂的最响的是一“胸藏万卷”的义士——袁华,他指名道姓骂当今天子——武则天。骂她手下各级官府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因而受到众人的称赞,说他“骂得好”,“骂得深”。从而也遭到庙会主人肖九三的“拴捆”。但袁华一个敌得过数十条恶棍。谢瑶环一看,“真乃忠义之士,异日反周为唐,须要他助一臂之力”。接着(第八回),肖九三带袁华上堂告状,状告袁华反周,谢瑶环受理此案,留袁华于按院,二人“定交”。第九回是写肖慧娘为避免其兄肖九三迫害,雨天外逃,庙中避雨巧遇未婚夫龙象乾,又被兄认为私通,拉去见官。谢瑶环巧判姻缘(第十回),肖、龙团圆。聘婚之礼万福莲金钗,“权作谢礼”留给谢瑶环。谢、袁以万福莲为凭结为夫妻。因而更引起张宏(张泉宗之侄)怀恨,上京谋告:谢瑶环私通孙文豹谋反。武则天即差官捉谢瑶环(第十二回),从而把谢、武矛盾推向高潮。结果袁华不得不杀差官双双逃走(第十三回),新任巡按龙象乾,上任收兄(第十四回),打败孙天豹。孙天豹败后,又擒出逃的袁华与谢瑶环,三人同心反周复唐。在这回戏中作者用了比其他因数目多数倍的篇幅,写出谢瑶环劝降的卓绝本领,及恢复大唐天下的坚强信念,结果感服了龙象乾。三方共同反周。后来里应外合,在张柬之等朝官逼武后退位,迎新主即位。谢、袁及他们所代表的民意,得到实现。
  全剧就是这样以其多变的情节,谨严的结构,循守生活事理地一气呵成,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再如《春秋配》,全剧十七回,出场人物二十余人,始终以“春秋”之配为主戏,开展故事情节。这样就使变幻莫测的生活现实,一线到底。极为复杂错纵的情节,又使这一主线有血有肉、血肉丰满;有骨头有筋,筋骨分明得体。无意之中见出有意,有意之外又出无意。贾代“拷莲”(第三回),逼先房之女姜秋莲荒郊检柴,完全出于有意;秋莲野外遇书生李春华接济赠银,却在意料之外。李春华与秋莲的荒郊邂逅(第四回《检柴》),又由无意进而发展到有情。继母的怀疑,却又在有意中促使了乳娘与秋莲的外逃,但外逃中遇盗,却又使这一弱女子急中生智,涧畔梅花给了她卫己杀贼的启发,侯上官涧下呼救,石径坡救侯所得礼物,一个包裹,竟又是侯从姜秋莲处盗得。后又被石夺得,作为给李春华赠银的谢礼。李春华赠予秋莲的银钱和石径坡所送包裹也成了秋莲继母告状,诬陷他们二人私通的凭证,真是节外生枝,枝上长节,节枝接比,同出一身。李春华由此被关进监狱,备受严刑拷打。但人们正在关心李春华的冤案时,作者却把笔锋一转,又写李春华好友张雁行之妹秋联因寄养姑母家里,不仅受到姑父侯上官歧视,并被卖入娼门。秋联至死不从,黑夜逃出,石径坡误认是姜秋莲,要扯去为李春华申冤,不料秋联迫于无奈投井,石径坡即报官府。谁知秋莲又被一米贩姜韶救出,暂住尼庵。姜韶却被另一强人许黑虎推入枯井。后来秋莲前去认尸,却是一老儿。把这个官府搞得晕头转向。李春华下狱后,家人李缓为救其命,投奔绿林好汉张雁行处,详明真情,张即出兵讨官府,救出李春华,尼庵与秋莲,秋联相会,后同到官府明冤。三人遂得团圆,真是有奇而传,循乎自然。把读者和观众的心抓得紧紧的,始终为他们的命运而耽惊受怕,那有可能分心?
  二、语言简炼生动,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李芳桂在戏曲语言运用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既能熟练地运用民间有生气的群众语言,又善于向古典诗文学习,借鉴。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他的语言个性化十分精到,表现出明显的本色特点,如《紫霞宫》中生员女晚霞的一段唱,不仅表明思想,也看出她的性格。
  吴:哎哟
  (唱) 是几时我入了南柯一梦,
  魂飘飘绕遍了阴府路程。
  哎哟!
  自觉的颈项上有些疼痛,
  是那里吹来了一阵寒风。
  呀!
  睁开眼吓的我神魂不定,
  因何故我来在犷野坟中?
  咳,我明白了。我死后又遭盗墓贼了!
  (唱) 狠心贼将我的衣服剥净,
  这才是薄命人祸不单行。
  (滚白)这般时候,我不免回去。哎呀!我今回去不得,那两个贼,见面生法害我。婆婆又将心变,今后回去,必定又遭毒手了。况我赤身露体,那两个贼越发将我藉口,外边宣扬,这里去吴家不远,莫若先到爹爹家中,再作区处。哎天呀!
  (唱) 四下里昏沉沉更深夜静,
  真令人心胆寒战战兢兢。
  那一旁鬼弄灯闪闪不定,
  忽听得鸱枭子连叫几声。
  黑夜间金莲小难以走动,
  又况且满路上尽都是冰!
  哎!
  吴晚霞你今日偏又长命,
  死便死谁着你死而复生。
  到异日将此话传作话柄,
  还恐怕玷辱了解元门庭!
  到门首自觉的身上寒冷,
  拍双环将爹爹连叫几声。
  爹爹!快开门来!(第五回《揭墓》)
  这段唱白相间、互生,把一个少女的处境及此时心情,淋漓尽致的写了出来。
  又如《火焰驹·卖水》(第七回)对官宦人家小姐的描写就与上述那书生女子迥然不同。
  黄桂英:
  (唱) 甚鸟儿叫喳喳犹如诉怨,
  细看他是孤鸟独将枝恋。
  是那个将你的鸳鸯拆散,
  可羡你有志气再不寻伴。
  我岂肯抱琵琶别上他船?
  哎!那鸟儿听我志气之言,飞鸣而去。看来何以人而不如鸟乎?
  我一心践初盟偕老如愿,
  但有变又何妨死守黄泉?
  那鸟儿独来往令人钦羡,
  难道我无人心改辙易弦!
  一个书香门第少女的性格活现眼前。语言文雅通俗,而且雅俗共赏。那些船户渔女与庄稼汉的语言,更具有浓厚的泥土气味。
  三、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刻划人物性格,前面所举几例已足以看出这种手法的高明。
  五、李芳桂剧作的影响及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李芳桂剧作以它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思想内容,适于舞台演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秦地其他地方戏和各路秦腔都有移植演出。数百年来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部分剧目内容,在秦地家喻户晓,妇幼皆知。在陕西东府,更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传说故事。在艺人中,尤其是在碗碗腔艺人中,更是有口皆碑,人人皆知。
  《万福莲)解放后有陕西戏曲剧院的秦腔改编本《女巡按》,后田汉有京剧改编本《谢瑶环》(收《田汉戏曲集》下),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清素庵》清末及民国时有西府秦腔改编本《四素》(陕西传统剧目汇编《西府秦腔》第一集),《火焰驹》明代就有改编本《卖水记》,很早就有山西梆子和京剧改编本,《卖水》一出更为普遍(《京剧丛刊》第一集有京剧改编本)。一九五七年为了把这部名剧搬上银幕,陕西文化部门,抽出了当时省内著名剧作家、演员、导演,专门成立了陕西省秦腔电影剧团(1957年10月14日成立)。由杨公愚任团长,苏育民任副团长,刘毓中、苏育民、惠济民、封至模四人担任导演。演员为西安易俗社、三意社和尚友社等剧团著名演员,如刘毓中、苏育民、孟遏云、周辅国、肖若兰、樊新民、雷震中、肖玉玲、李应真、陈妙华,王仲华等。同年十二月起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次年春完成。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在拍摄时视察长影,接见了秦腔演员,给以极大的荣誉。电影在全国各地放映后,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这是第一部秦腔舞台艺术纪录片。对于它的评价,田汉在1959年为该剧的题词中写道:
  此剧演出很受欢迎,拍电影后有所删节,似更紧凑……
  北宋潘王事有无?
  当时杨李各蒙诬。
  枕戈骁将羁关塞,
  卖水书生泣路隅。
  柳下赠金波又起,
  桩边哭祭恨将枯。
  人间正义存湖海,
  多谢如飞火焰驹!
  (《西安戏剧》1959年第三期)
  《春秋配》早在乾隆年间写成后,即为当时驻陕李调元所重视,将剧本带回四川,稍加润色,即演出于四川。成为川剧弹戏“四大本”之一。至今被认作李调元的剧作,川剧最早的剧目之一。十九世纪初,其他梆子腔剧种均有移植。一九一七年初,梅兰芳从李顺亭处得到秦腔《春秋配》,随即加以改编演出。正象他在《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集第五章说的:“这桩故事的曲折太多,一天演不完,我们把它编为四本,分两天演出。因为是梆子改皮黄,剧本大体上没有多大的变动,经过我书删改的都是小关节目,所以比较容易,很快地就能把它上演。”对这个戏的评价,梅兰芳曾说:“戏里的小生名叫李春发,旦角名叫姜秋莲,这一对青年男女,由同情与爱慕的关系,经过许多惊险的遭遇,最后结为夫妇,他们俩的名字里面嵌着春秋二字的原故。剧情的穿插相当复杂,角色的支配还平均。我看完了就决定着手改编了。”
  一九三五年,梅兰芳还演过全本。其中《检柴》《砸涧》成了他的拿手戏,保留节目。其实《春秋配》在嘉、道年间就由秦腔艺人演出于北京。同光年间,春台班始改编为徽调演出,后京剧著名演员王长林、孙八也排演过。他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汉剧、湘剧等有移植本,而且成为这些剧种有名的好戏。侯上官在秦腔中为丑扮,湘剧改为净扮,并流传有湘剧前艺人彭风姣所说穿草鞋(即裹脚腿)不穿靴子上场和夏胖子滑下楼的姿式来形容侯上官见猎心喜、有迫不及待的情绪的身段创造佳话。
  《张古董借妻》和《四岔捎书》不仅有郿户改编本,而且有各路秦腔及京剧、梆子腔其它剧种的移植演出本,汉剧、汉调二簧等,也有改编本。《白玉钿》也有一九五六年陕西省戏曲剧院集体改编本,一九五八、一九五九年由陕西省戏曲赴京演出团在北京作汇报演出之一,受到首都观众极高的赞誉。田汉有题词道:
  《白玉钿》情节曲折,虽触及元蒙腐败统治一端,却于当时全国人民掀起的反元运动毫无连系,其中主要正面人物苏天爵且是镇压革命农民的刽子手,因此不能估计此剧为有力地反映了当时汉族人民斗争的阶级斗争。此剧似应进一步修改,才能适应今天人民需要。李应真等的演技甚好,因此更应把剧本改好。
  九死犹钟一见情,
  坚贞争许尚飞琼。
  长江浪足逃豺虎,
  旅邸窗真隔照瀛。
  白玉盟心同命鸟,
  红巾裹首反元兵。
  奈何磊落李清彦,
  不打人间大不平?
  (《西安戏剧》1959年第七期)
  此题词有褒有奖也有批评。既肯定了它反元的一面,又指出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这是符合历史的。
  《紫霞宫》也有不少改编演出本。如南路秦腔、西府秦腔均有。汉调桄桄本见《陕西传统剧目汇编·汉调桄桄》第九集。
  李芳桂是秦腔史上难得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剧目极大地丰富了戏曲演出的内容,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中国戏曲史上,堪与清初李玉并驾其驱,是秦腔的骄傲。
  第三节 女剧作家王筠
  在清代中叶繁华似锦的戏曲创作中,曾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剧作家和作品。乾隆年间陕西长安的王筠就是这万花丛中的一朵红牡丹。由于她的才华出众,所以人称“长安才女”。王筠是我国戏曲史上为数可数的几个女剧作家中最富有才情的一位。一生创作大型剧本三个:即《繁华梦》(两卷),《全福记》(两卷)和《会仙记》。时人评她的剧作“有临川四梦风格。”可以同《牡丹亭》《桃花扇》等名剧相媲美(《咸宁长安两县续志》、《长安县志》、《陕西通志稿》)。
  王筠,字松坪,号绿窗女史,乾隆十四年(1749)生于陕西省长安县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父亲王元常,乾隆戊辰(十三年,1748)进士。长期外官山东、江苏等地剧县县令,知武邑、永清等县。官至翰林,工余不废吟诗填词作画。有诗集《西园瓣香集》(三卷)行于世(外甥王百龄编刊)。筠随侍,承庭训,幼年就随父学诗,十三、四岁就能吟诗填词,人称“诗能自成一家,长短句亦工”(《长安咸宁两县续志》传),现存两百余首。结集为《槐庆堂集》(挥珠《国朝闺秀正始续集》),《两园瓣香集》中有一卷是她的创作。古诗、绝句各俱特色。如《月夜感吟》(五古)写道:
  帘笼慢上钩,相对月如镜。
  凉风吹庭竹,宿鸟栖不定。
  徘徊五苍苔,万籁声寂静。
  百转数平生,深自怜时命。
  穷愁若乱缘,悲绪似久病。
  膺肉累经剜,肠枯血泪磐。
  福运何所作,鹄志与猿性。
  问地不我言,呼天不我应。
  安得杨柳枝,为洗浮云净。
  丹凤朝阳鸣,青色重辉映。
  这篇述志的五古,读之,一位胸怀巾帼英雄之志的未能实现的惆帐心情,响彻耳际。如见其人,如睹其容,亦如闻其声。
  王筠少年时,即胸怀宏愿,期望着能象男子一样,用自己的才学,为国尽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情。但由于封建时代家法、礼教对女性的束缚与摧残,使她无法施展才华。十六岁承父命嫁与同村王某,家贫,不幸丈夫又早早去世,她就守一孤儿。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她这时又把自己的全部理想和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也就把自己全部心血和才华,倾注于对儿子的教养上。正如她经常给儿子说的“吾于汝家长贫作苦,所望着为进士女,复为进士母耳”(王百龄《题(繁华梦)后记》)。家教甚严,日以继夜,不得少隙。儿子王百龄在她的谆谆教导与精心培育下,刻苦攻读,不敢稍怠,终于在乾隆壬子五十七年(1792)中举,嘉庆壬戌(七年,1802)四月举进士。多年的心血浇灌,使她看到了成果。激情难却地写了《壬戌四月闻令儿捷南宫喜成》绝句诗四首;其中两首写道:
  备历风波三十春,而今回首转酸辛。
  何期天府黄金榜,亦列吾家戏采人。
  接着儿子出仕翰林院庶吉士,她写道:
  艰难百状赴神京,魂断春闺第五程,
  今日玉堂金马贵,始知天道最分明。
  (自注:续闻儿得事馆选故云)(诗见《西园瓣香集》第二卷)
  此后就一直随儿子就养官邸。嘉庆元年(1796)王百龄官直隶之新城县,她作《丙辰春就养北上游温泉感赋,时令儿官直隶之新城》。诗中表达了她虽然因教子成人得以安慰,但青少年时那种企图象雄鹰一样,展翅搏击长空的理想,仍时刻辗转胸中,所以总不免深感遗恨未消,壮志未酬,诗中说:
  束羽重翎四十年,何期重到古温泉。
  花光匝道添行色,鸟语匝车话旧缘。
  白发萧萧人老矣,青山纍纍景依然。
  不堪回首斜阳里,几许离情寄晚烟。
  这时她虽然已婆娑一白发老太婆,但她在悔恨壮志未酬的同时,仍不减当年风华。在《感庄太夫人偶成》诗中,她深沉地写出:
  羽毛落落吟秋风,四海谁怜阮籍穷?
  敢惜樽前流水奏,女中重见汉元龙。
  晚年儿子曾“调临榆,升延庆知州,晋深州,直隶科署保定府知府,所至多惠政”。(《长安咸宁两县志续》卷十五《王百龄传》)她仍专心从事诗词写作。不少诗词,表露出她回首往事,壮志未酬的万端愁恨。《满江红·春日有感》是她的代表作。
  弹指春光,又早是清明时节。空凝望,柳舒桃绽,东风陈设,愁重那知花色艳,心灰反觉鸟声拙。更不堪闲坐,细思量,肠干结。 烦闷境、前生业,无穷恨、凭谁说?问当年豪气云消烟灭,精卫难填沧海阔,娲皇莫补青天缺。莽乾坤,何处诉伤心,清霄月。
  她是无法忘怀那昔日的“精卫填海”、“娲皇补天”的壮志的。由于长期的封建教养,她把自己一生的不幸,最后归结“才与命的不济。”嘉庆二十年(1819),终于在“茫茫宇宙,竟谁投,才与命何事苦相仇”的病中,离开人间。
  王筠的诗,受王士祯“神韵说”影响较大,故时人归她为王派诗人。
  青少年时代,她冲破封建规范广泛阅读了明清以来著名的剧作,如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徐渭的《郁纶袍》及《旗亭记》、《红拂记》、《桃花扇》、《龙女传》、《斑衣记》、《昭君出塞》、《西楼记》和秦腔剧本《紫燕钗》、《回府刺字》等,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也为她的戏曲创作积累了艺术经验。
  王筠这位一世才女,虽然离开人间,但她的作品,特别是那三大剧本,却为我国戏曲史增添了光彩。正如当代著名的戏曲史家周贻白说的:王筠是在乾、嘉之际的剧坛上“能于一般作家中独树一帜”的一位女作家。
  《繁华梦》两卷,二十五出,是她二十二岁(1768)时的处女作,也是她的代表剧作;是她诗词剧等才华的集中体现,也是她青少年时代思想的真实反映。最早著录这个女剧作家作品的是李调元的《雨村诗话》,嘉庆乙丑十年(1805)著《剧说》,于卷五引《雨村诗话》再次著录,后又有梁廷枬《藤花居士曲话》著录:“长安女史王筠作《繁华梦》。”其他剧目均未见。《咸宁、长安两县续志》、《长安县志》与《续修陕西通志稿》亦有著录。
  《繁华梦》的写作经过,王元常在《繁华梦题记》中有过详细的介绍。说:
  女筠,幼禀异质,书、史过目即解。每以身列巾帼为恨,因撰《繁华梦》一剧,以自抒其胸臆。草创就,即呈余勘正其中有涉于繁风者,为细加删润,缀以评语,勒为一编。因欹劂无力,藏诸箧中,已十年矣,戊戌三月,偶出以就正于观察息圃张公,公即转呈毕太夫人,共为激赏,各赐序及诗,以弁册首。
  这里的戊戌即乾隆四十三年(1778),时毕秋帆抚陕,母毕太夫人居长安,王元常特将女儿十年前所作剧目呈览。此时王筠已三十二岁,所以在《咸庄太夫人偶成》诗中,感到自己“羽毛落落吟秋风”。对毕太夫人的欣赏赞誉,她十分感激,说她是“女中汉元龙。”
  《繁华梦》中,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个才华出众、壮气冲天的少女形象。因为倾注着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抱负,所以写的有声有色,文情并茂。女主人公王梦麟一上场就表现出她的无限才华,她唱道:“闺台沉埋十数年,不能身贵不能仙。读书每羡班超志,把酒长吟李白篇,怀壮气,欲冲天,木兰崇嘏事无缘。玉堂金马生无份,好把心情付梦诠。”(第一出《鹧鸪天》)
  就是这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女,她“吟李白篇”,她“怀壮气,欲冲天”,却因是一个女子,所以深锁闺中,“沉埋十数年”。她自恨自己是一个女子,也恨自己为什么这样的有才华,不能驰骋疆场,不能和男子一样去应试作官,“以身列巾帼为恨。”无限悲怨、怅惘。后来,在一次春日游园昼寝中,作了一梦,自己变成了一个美男子。从第二场开始,全剧就以梦境的男子王梦麟二十年的荣华富贵为线索,开展情节。如他的刻苦好学,力求上进,结果考中状元,窜进吏部侍郎,娶得二妻二妾,享尽荣华富贵。但这一切都只是少女王梦麟的一场春梦,待她梦醒,一切照旧。她万种愁肠,一腔苦衷,不知所往。她在《满江红》一曲中淋漓尽致地倾吐自己的悲愤,抢天呼地说:
  搔首呼天,呼不应、茫茫一片。嗟颠倒弄权造化,故生缺陷。红粉飘零今古恨,才人老大千秋怨。向乾坤心剑倩谁磨,挥愁断。论万事,从公判;安时命,达人见。叹河阳鬓改,隐侯腰倦,孽梦徒尝人造福,痴文妄夺天成案。揾青衫咄咄曰书空,沉吟遍。
  剧的结尾处,也摆脱了一般剧作大团圆的俗套。作者让王梦麟在仙姑麻姑的点化下,一同离开那不公平的人世间,入道成仙去了。有“余韵”无穷的味道。
  《繁华梦》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大型戏剧。是作者的自我思想,特别是理想的热切追求的写照。正象她父亲说的那样,是以“自抒其胸臆”之作。所以感情真切,文情并茂,结构宏伟,文辞优美,谐声依律。特别是她那深刻的思想内容,恐在那乾嘉盛世,是不多得的。它以强烈的笔触揭示了人间的一切荣华富贵,只不过是南柯一梦罢了。这对当时一般士人热烈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世俗,无疑是一种大胆的抨击和揭露。联系作者少年时自恨坠入女辈,不得展其才的苦闷思想情况,虽是一种借梦幻“以舒胸蕴”手法,但却也透露出弱者的一种反抗。有人说,这个剧是表现出作者“追求理想的精神”,“是女性向社会要求平等权利,她所希望的,是和男子一样,在社会上做一番事业”。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原作意旨的。诚然,剧作以大量篇幅写了王梦麟的热切追求功名利禄,但却把这些当作一场春梦罢了。实际上给了一个否定的答复。所以当时人认为《繁华梦》调子太低沉,看后,使人意兴索然。因此,王筠才有反其意的另一部剧作《全福记》的创作。
  《全福记》写于《繁华梦》的后四年,即乾隆四十四年(1779)朱珪在该剧的序中写道:
  长安女史王筠,余同年南圃王君之女也。生有慧性,于诗书无淹贯,自恨不为男子,特撰《繁华梦》一剧,以自发抒。庚寅(1770)南圃访余晋阳泉署,出以相示。余曰“曲则佳矣,但全剧过于冷寂,使读者悄然而悲泣,然亦泣此雍门之琴,易水之歌也,奏于华筵绮席,恐非所宜耳。”南圃以为然,归以告筠,筠唯唯。越次年,而《全福记》又脱稿矣。南圃托邮筒寄余京邸。余展而读之,见其竖义落想处,出人意外,而且另辟蹊径,都不剿袭前书。《繁华梦》如风雨凄凄,《全福记》如春光融融,譬诸兰桂异蕊而同芳,尹刑殊姿而并丽。……
  这种看法,正代表了当时士大夫的传统观念。实际上,王筠在追求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束缚中,也逐步认识到自己所追求的这些,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所以从热烈的追求走向全盘否定。这怎能适于那些通过科举达到荣华富贵的宰臣们的“华筵绮席”演出。但她终究是个有理想的才女,所以在《全福记》中,又一反王梦麟对荣华富贵的否定,借主人文彦的家庭富贵,赞扬和肯定了这种荣华富贵。但她仍企望着自己的同伴们可以在人世间争得与男子同等的地位,在政治上、军事上、文学上都显露出奇异的才华。所以《全福记》虽竭力写了文彦一生的荣华富贵,却无法回避地使人们看到她的饱墨酣笔仍倾注于对一些才女的讴歌。如那年青有才、容貌出众的沈慧兰,竟女扮男装赴京应试,结果考中进士;在朝廷坐了官,她办事干练,比一般男子强数倍。又如薛风华,本是一农村年方二九的姑娘,但在朝官的残酷的压迫剥削下,不堪忍受,举义旗,上山为王,凭着自己满身武艺,领兵打仗,杀富济贫,所向披靡。后被朝廷招安,她又随军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受到朝廷封赏;再如农民出身的窦荣妻子,在投奔薛风华后,兵法骁勇,计谋出众。她不仅与薛屡战沙场,而且为薛出谋划策,事事得心应手。她们都各自发挥着自己的特长,取得了同男子一样的功名富贵。全剧以全家福结尾,一扫《繁华梦》沉寂幻梦的气氛。它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作者的追求男女平等,要求妇女解放的理想。与《繁华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作者是一妙龄女郎,对少女的生活思想有切身的体会,所以剧中妇女的形象十分成功,也特别感人。
  王筠的另一剧是《会仙记》,又名《游仙梦》,是《繁华梦》的姊妹篇,继写王梦麟的成仙生活,但更多的是她无法逃避的现实生活的反映。是作者中年所作。人生现实的坎坷,已开始使她从梦幻中走进现实生活。但渴望理想的实现,力争男女平等,表白个性解放的思想,仍是这个剧的中心。
  总观这三个剧本,共同的创作意图,都是描写女性的非凡才华及在此才华中所期望的改变封建时代男尊女卑,要求男女平等,特别是为青年妇女争得政治上、思想上的一定地位。表现了妇女的觉醒,体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尽管不可避免地包含着那个时代政治思想,如追求功名富贵,但却是明代李贽争取男女平等以来,《镜花缘》为之竭力鼓噪的新时代到来前夕的讯息。这在当时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作者似乎也朦胧地意识到自己热切追求的这些,当时还无法变成现实,所以总是采用幻梦的手法,给以完美的结局。人们把她的剧与汤显祖的《牡丹亭》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相提并论,是有道理的,也是中肯的。她不愧是我国戏曲史上一位卓越的女作家。特别是在乾隆时长安万红千紫的戏曲舞台上,赢得了广大观众与读者,说明了她的确给了人们一些新的东西。
  王筠在长安、扬州与北京期间,先后结识了不少艺人,并与他们建立了友谊。在她的诗中,至今保留着她这方面的作品。如《甲寅春得旧伶人朱成信感吟六首》、《南乡子》、《乙未仲秋挽陆姬》、《丁末秋日别钱姬月娥八首》(《西园瓣香集》卷中)等。盛赞她们的表演艺术是“梨园绝响”、“音态宛然。”此外对剧目的评论,也占她诗词的较大分量,有《读<旗亭记>感题》、《题汤显祖四梦》、《杂咏四首》、《咏戏杂出六首》、《题桃花扇》、《题郁纶袍》、《读<红拂记>有感》等。在《题<回府>》诗中对秦腔《回府刺字》给予极高评价。诗写道:“府前刺字鬼神钦,报国精忠贯古今;恢复中原还二帝,词场真足快人心。”这些活动,无疑都对她的戏曲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乾隆时期的秦腔历史上,她的功绩是不能不提及的。
  第四节 周元鼎 崔问余 张梓
  周元鼎,陕西三原人。字象九,号勉斋,乾隆辛卯(三十六年1771)进士,历官兵部郎中。工琴善奕,精篆刻。凡星学、数学、诗、词、赋与填曲及六书之学,靡不精通。后潜心性命之学。中年病聋,遂弃官归里。著有《红菊轩文集》。《三原县志》《三原县新志》与《续修陕西省通志稿》(186卷)均有传。
  周元鼎中年回三原后,一度热心地方戏曲,与当地木偶、皮影和乱弹艺人常有来往。著有《影戏考》及剧本《杨孝子传》。《影戏考》中曾写道:
  有梨园焉,昉于优孟之效孙叔傲。傀儡者,起于城之围用以间阏氏。影戏,不知所起。挖皮以肖人也,甚为戏。四五人共一箱。出其籍藏,刻划人物,长弗尺,绾以竹枝,可上下。其手膝以下,可拳曲跳掷,皆侧影。耳目鼻口具。而贤否雅健高下之品辨焉。冠履服饰,则文武、男女异制,而富贵贱贫之等亦辨焉。布绢于箱之上,高不及三尺,阔倍之。而羸周以苇,注油满器,烧棉其中,煌煌荧荧,以为光明世界。
  清夜无事,村之父老子弟,就绢外坐而听,立而望。妇女坐其后。弗喧弗混,视观优为什闲适。
  戏之作,以一人为数人语声,两手可指挥数人。使出入俯仰、揖让之;循其度,极之。戈矛戟剑,争斗纷然,与夫神怪、云龙,虎豹出没之,各穷其度,亦云难矣。其徒三四人,丝竹金革之器毕具,随其所宜。从应之,以寂以喧,以唱以叹,以喜笑,以怒骂,传古今之声容事理,亦可使观者欣然忘卧。
  大抵乡之人,有庆而事于神者,用之。视召优,费省又无其烦扰也。愿作此技者,率不能勤于家,不甚供父母妻子之养,徒藉以遨食焉。朝东慕西,自为生理而已。剧本《杨孝子传》,就是作者根据当时三原县徐杨堡一著名皮影艺人的事迹写成。热情地歌颂了他在皮影艺术上的精湛艺术和孝亲的道德品质,感人之极。剧情是说:杨弗及先天失明,家甚穷,只有一老母及幼弟,为了养活母亲,他刻苦学艺,结果吹拉弹唱、丝竹金革所事皆精,“效之影戏,翘楚也。”后在一皮影戏班操琴击鼓达二十余年。日出入县内各乡,夜行三四十里远,挣得一些钱来供全家人生活之需。人称杨孝子。
  崔问余,字少山,陕西蒲城人。乾隆间举人,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著有《碧玉钿》一部。嘉庆、光绪间修《蒲城县志》和《续修陕西省通志稿》卷一八六(艺文四)均有著录。《蒲城征献录》曾说到他创作《碧玉钿》的过程:
  问余字少山,嘉庆辛酉进士,翰林院编修,问余幼时与单氏订婚后,以父希骃任内亏空查抄,单氏侮婚,单女闻余才貌出众,遂自尽。此书乃自写照也。词曲绝妙,可泣可歌,不愧才子之目。
  《碧玉钿》是一部以碧玉钿为主线而展开的爱情悲剧,青年书生程某,幼时与其表妹单氏订婚,后因程父官任亏空过多,遭到朝廷查抄,从此倾家荡产。其父亦落职为民。单父嫌贫爱富,就以上述理由,悔却前婚,并将女儿另许一富豪人家。程与表妹知道后,发誓不另婚,遂以身殉情。剧本控诉了单父的世俗嫌贫爱富思想对青年一代的戕害。由于作者曾有过一段相同的生活经历,因此写得情声并茂,可歌可泣。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
  张梓,字子箴,陕西宜川县人。咸同(1851—1874)时,历任湖北咸丰、钟祥、安陆等县知县,有政声。知咸丰时,当地遭灾荒,倾家资以救灾黎,活人无数。编有《平安吉庆图》剧四卷。《宜川县志》(1944年黎锦熙等修)有传,《艺文志》卷二十六有著录。湖北省《咸丰县志》亦有著录。该剧写于同治二年(1863)咸丰任上。虽有夸张之词,但却写了一个为人民忠义耿耿的好知县的形象。直接取材于当地灾年事实,其中知县实为作者自己的写照。除剧作外曾修有《咸丰县志》,写了不少诗文。
  出处:秦腔史稿/焦文彬主编.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