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腔史稿(第五编秦腔繁荣昌盛时期)——第十八章 五路秦腔的争妍斗奇》


  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人民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残酷的压榨剥削和奴化侵略,也促使我们的民族觉醒。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而“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在一八四○年到一九一九年的这七八十年的岁月中,随着经济和政治斗争的发展,秦腔从农村普遍拥进城市,它在清都北京不仅仍以剧坛盟主的身份出现,而且孕育了京剧、河北梆子等地方剧种。在陕西和西北地区,剧团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流派更加成型,各流派均出现了不少优秀艺人;流布地区更为广阔,“清游名播大江南”。剧目中出现了一批表现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和封建统治者等反帝反封建的作品,传统剧目积累达两千本以上。
  第一节 晚清秦腔概述
  十八世纪中叶(即乾隆时期),秦腔作为剧坛盟主,轰动整个京师,从而使京腔六大班几无人过问,昆剧也被它搞得从此一蹶不振,长期被封建统治阶级烧、杀、焚毁,绳之以法的民间花部戏曲,从此出现了一个极为繁荣的局面,这是戏曲史上继元代杂剧后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揭开了戏曲史新的一页。但历来的统治阶级总是用它们的阶级偏见看待出自劳动人民的艺术,清廷也不例外,高宗六次南巡后,从江南带回四大徽班,罩入宫中,以备供奉,好象对花部戏曲给以青睐,实际上,他却在以百倍的努力,刽子手的毒手,对昆班以外的其他花部诸腔,采取了比之其先祖更阴险、更残酷的绞杀手段。这个时期,他以宫廷的谕令多次严禁秦腔,企图把这个剧坛盟主赶出京师,消灭于民间,好让他醉心的宫廷戏曲所散发的封建毒素,继续污染神州大地,借以巩固封建末世中风雨飘摇的王朝,据可靠的资料记载,乾嘉时朝廷出示的禁令达数十次。明暗两手,软硬兼施,在秦腔的故地秦中乾隆九年到十四年间六出告示,严禁农村演出,在北京和江浙一带更是禁令迭出,杀气腾腾。但并没有把这朵久经西北高原劲风吹开的老树红花摧残凋谢。它不仅在北京舞台上站住了脚,催促了京剧的形成,在它的故地,也更加发扬光大。
  作为花部诸腔之首的秦腔,为什么没有被封建统治阶级的淫威所吓倒,乾嘉以后仍活跃于京师舞台,并先后成立了自己的戏班子,同光时的戏班子达十个,长期和朝廷重视的徽班对峙演出,博得京师观众的欢迎。有时四大徽班也不得不串演秦腔,这就是清末北京戏曲舞台上最先出现过的“徽秦不分”和京秦同台演出的“两下锅”。究其原因,就是秦腔“易入市人之耳”,表现了新时代人们的思想情绪,爱好切合于时代要求。特别是她那慷慨激越的风格,能油然唤起人们在帝国主义侵略,把中国变为殖民地时,中国人民不愿作奴隶的心声,激发人们奋起斗争,反对列强,振兴中华的思想情感。
  昭木《啸亭杂录》卷八说:“近日有秦腔、宜黄腔、乱弹诸曲名,其词……皆街谈巷议之语,易入市人之耳,又其音靡靡可听,有时可以节忧。故趋附日众,虽屡经明旨禁之,而其调终不能止,亦一时风尚然也。”
  沉宗畸《便佳簃杂抄》说:“秦腔复盛于都门,侯俊山实为元勋。”
  兰陵忧患生《京华百二竹枝词》:“西腔时调称双绝。”
  富察敦荣《燕京岁时记·封台》说:“咸丰以后,专重二黄;近则并重秦腔。秦腔者,即俗称梆子腔也,内城无戏园,外城乃有。”
  徐珂《清稗类抄·戏剧类》(第三十七册)说:“同光之际以义顺和,宝成和两部最有名,此调有山陕调(按:指秦腔)、直隶调(按:指后来河北梆子)……之分。以山陕调为最纯正,故京师重山陕班,义、宝两部皆号称山陕者也。……以山陕新到标题。”
  张肖伦《菊部丛谈》说:“在昔唱秦腔者,本不能与皮黄混合一处演出。后秦腔班……人材辈出,与三庆……混合演出,实开皮黄秦腔合演之端。”
  日人波多野乾一《支那戏及其名优》一书多次盛赞秦腔称盛北京情况。他说:“皮黄全盛时代之前,为秦腔之全盛时代。”“秦腔以做白为第一。……至其当前时事,社会隐情,犯罪案件,直为脚本,编成新剧,提供于观众,借以耸听世人耳目,寓春秋褒贬之意者,毋宁在皮黄剧以上。若夫秦腔特有之高调,慷慨激昂、悲壮苍凉,适于悲剧之处。”
  穆辰公《伶史》也称颂秦腔之所以能立足北京,实为秦声之特有。
  纵观上述各家所论,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鸦片战争到五四以前,秦腔能在北京剧坛,以众多的“西部”班社,并峙徽调、京剧近七十年,其原因有四:
  一、以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合乎历史潮流,表达人民的心声,而趋附日众,徽调后来被罩进玻璃罩,而秦腔却一直根植于民间。
  二、充分发挥自己艺术特点,“善于传情,最足以动人倾听。”迨京剧称盛京师,它以“做白为第一”,描摹逼肖,仍称盛京师。
  三、在表演艺术和剧目方面,不断供给观众新的内容,能“以当前时事,社会隐情,犯罪案件,直为脚本,编成新剧,提供观众。”
  四、有几个固定的戏班子和一批著名艺人,这些艺人亦能兼采众长。
  正因为这样,所以虽屡经明旨禁之,而其调终不能止。
  当然北京秦腔的兴盛,也包含着山西梆子和河北梆子的功劳,但这些梆子不以己名行世,却以秦腔与世争,说明它们基本上保留着秦腔这一剧种和以秦腔为代表的声腔的特色。山西梆子和河北梆子艺人的辛勤创造,在丰富秦腔这一戏曲声腔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剧种:山西梆子与河北梆子。清末七十年间秦腔在秦地的鼎盛也是这样。
  但这时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略,秦腔大量由民间拥入城市,随之,在表演上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适合城市观众的东西,商业性的经营取代了原来的自乐班的演出,剧团成了某些班主发财致富的摇钱树,东路秦腔中不少剧团是大商人经营的事实,正说明了这点。
  当中国历史跨入近代阶段,北京西班班社屡出不穷,同光时最著名的尚有瑞胜和、源顺和与庆顺和、义顺和、宝顺和、双和班、大景和班等班,陕西秦腔艺人专门班兴泰班也成了北京剧坛一家。这些班社,都拥有一批艺术造诣很高的艺人。
  瑞胜和 山西秦腔艺人侯俊山创办,后侯出京,由田际云主持。主要演员有:
  老生:达子红、杨娃子(杨宝珍)
  青衣:金镶玉、小茶壶
  花旦:田际云、侯俊三、人人红、麟儿、秀云
  小生:胜小生、黄胜儿
  武二花:春兰、泰王、银玉
  架子花脸;金茂、连仲
  武丑:张黑
  武旦:小不点、小银
  源顺和
  老生:小元红、八百红、舍命红
  青衣:郭宝臣、盖陕西、六月鲜
  花旦:油糕旦、红菊花
  小生:德福子
  武生:和祥、和吉、春来
  花面:麻怪
  武二花:四虎
  武旦:王黑风
  丑:不赖、瞎董、刘七
  其他:双印、桂花
  庆顺和
  老生:十二红、十四红,葫芦红
  花旦:盖兰州、睡不着
  其他:八十儿、周二庚、董虎、四春
  义顺和 郭宝臣出源顺和自立班子
  宝顺和
  其他班社不明的艺人有:
  青衣:罗小宝、金凤云、孙佩亭(艺名十三红)、李青云、吴富琴、金灵芝(正乐社)、芙蓉草、小香水(女)、小荣福、金钢钻、孙桂秋、杜之卿、崔灵芝(以上为天津人)、杜云红、刘凤仙、张喜铃。
  花旦:一汪水、高秋颦(原名粉菊花)、白牡丹(正乐社)、小马五、杨翠喜(女)、小灵芝(女)、曹桂芬(女)、林凤仙(女)、鲜灵芝(女)、金玉兰(女)、马素珍(女)、刘喜奎、小素梅(女)、于紫仙(女)。
  武旦:两阵风。
  老生:山达子(李桂亭),王喜云(一千红),孙佩亭(十三红)、杨瑞亭,小双喜。
  丑:刘义增
  陕西艺人演出于北京的有:白长命(盖陕西,1925午才回陕)、王谋儿(须生、活韩信)、李桂亭(文武花旦)、银项儿、同州儿、丑娃等。他们都用自己卓越的秦腔表演艺术,促进了京师北京秦腔的繁荣。
  第二节 秦地五路秦腔
  晚清至五四,西北地区的秦腔发展,达到空前的昌盛与繁荣,艺人称这是秦腔又一个黄金时代,即西北五省五路秦腔的争妍斗奇时期。清初逐渐形成并日臻成熟的东路秦腔、西府秦腔、中路梆子、南路桄桄和北路秦腔等五大秦腔流派,得到了各自的进一步的发展,艺术上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并出现了不少新的流派,总计班社达二百多个,艺人数千名,其中有润润子、陈雨农、党甘亭、李云亭等杰出的秦腔表演艺术家,演出剧目达四千个(有重复)左右,演出遍及全秦及甘宁青新及川、晋、豫、楚等省。为了叙述方便,分别以东、西、中、南、北五路为线索,概括其特点、班社、艺人、剧本和演出。
  一、东路秦腔
  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乾嘉时称秦腔同州调,以慷慨激昂见长。唱腔音量宽宏高亢,角色分行比较严格,表演动作幅度大,剧目取材以历史为主,据老人回忆,它的全盛时期是光绪年间(1875—1908)。
  班社 早在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同州梆子就有著名的四大班、八小班;光绪二十年(1894)后,班社更如雨后春笋,遍及东府十数县,知名的班社达三十余个,不少县几乎村村有戏班。
  四大班是:潘家班(大荔潘驿潘汉龙家)、梁家班(大荔羌白镇白寺前梁光家),齐家班(朝邑柳村齐之唐家)、许家班(澄城县许庄许建仁家),这些班主都是当地的地主兼工商业者,所以人们又叫他们为同州四大财主班。
  八小班是:大荔八牛村戏班、大荔*(左革右是)村赵家班、朝邑刘门村戏班、南仵村戏班、吴王村戏班、郃阳县坊镇田谋儿的戏班;澄城县箕子村戏班,箱主康宝儿;潼关西北康家村的戏班。
  这些班社除在本县演出外,还经常到附近的县村演出。其他活动范围只限于本县的就更多。如蒲城县的清泰班(光绪初年蒲城阎泰成立)、德胜班(商人陈福儿于光绪十年左右成立)、三合班(秀才何先生于光绪二十年左右成立)、苏坊的有儿于光绪十八九年成立的班子;渭南县有孝义成班(四川盐商兼票号商人赵鱼鱼于光绪末年成立)、彩胜班(南焦村官僚七老爷于光绪二十七八年成立)、兴义班(中焦村四川巨商焦兴盛于光绪二十年以后成立)、兴泰班(板桥四川巨商常棣娃于光绪二十七八年成立)和田市武举刘改焕于光绪二十年后成立的刘家班、班头毛德成立的义荣班和燕泰班;大荔县有三杰班(孝义镇高致友路头于光绪中叶成立)、金盛班(孝义严纪明于光绪二十年左右成立)、英杰班(贺家村贺三彪成立)、德胜班(差役赵家昆成立)、中和班(王狮子成立);澄城县的临盛班(窑头煤矿老板谟留成立)、辉盛班、全盛班(武秀才白友辉成立);华县的权盛班(班头权祥成立)和刘寡妇班(少华村刘寡妇成立);华阴春盛班(白洛村药材商人张寻春成立);黄陵县的双喜班(老艺人王双喜成立)、白水、郃阳、韩城等县也有财主和巨商、差役所成立的许多班社。
  艺人 这个时期同州梆子艺人层出不穷,灿若群星,角色齐备,人材辈出。著名的达百人。他们精湛的艺术造诣,在中国戏曲史上曾开放过灿烂的花朵。其中生角有:
  冬至儿,陕西朝邑(今属大荔)人,光绪中年著名的须生,与中路梆子须生刘丰收、李范(《秦腔纪闻》作李繁)、二楼子齐名,哄动一时,人称“扮相堂皇大雅、唱工满宫满调,入耳悦目、百观不厌”。拿手戏有《二虎山》、《大报仇》、《斩黄袍》、《破澶州》、《淮河营》、《盗宗卷》、《二堂舍子》、《芦河荡》、《四进士》等。
  王谋儿(1880—1966),陕西渭南人。人称同州梆子须生泰斗,“活韩信”。以“斩信”出名,辛亥革命后即离开舞台,1957年陕西省戏曲学校成立同州梆子班,聘为教练。
  荀盛儿,艺名七百三。
  郓宝儿,陕西澄城人,人称麻子红,又叫真麻子。
  假麻子,六指儿。
  牛百顺,陕西华阴人,小名鳖娃,后曾长期演出于甘肃平凉一带,并终年于此。
  随官,老生,陕西蒲城人。
  四成儿,老生,陕西大荔人。
  奓记儿,老生,陕西大荔人。
  双喜儿,老生,陕西大荔人。
  元元红,小名成喜儿,陕西大荔人,老生。
  兰州红,原名燕四儿,陕西大荔人,著名的文武老生,曾一时轰动甘肃兰州。
  宝生子,老生。
  大杜儿,老生。
  狮娃子,小生。
  四娃子,小生。
  文儿, 小生。
  洪正, 武生。
  拜家红,武生。
  旦角有:
  兴业儿,陕西蒲城人。著名青衣,曾演花衫,以唱工见长,光绪初就享名关中,《春秋配》、《七人贤》、《法门寺》、《毒二娘》、《江流认母》,声声要好。
  长命儿,陕西蒲城人。青衣花衫均工,如《检柴砍*(左土右佥)》、《审禄》《劝学》、《法门寺》、《乌龙院》、《五香女奉琴》、《王有道赔情》等戏,无不称好。光绪末随蒲城崔宝仁太史入京,与老十三旦、崔灵子等齐名,辛亥革命后回陕,自号白镒堂,终老于乡,享年七十有余。
  平安儿,陕西蒲城人,工花衫青衣,《崔子弑齐》、《乌龙院》、《审禄》、《检柴》、《孟姜女》、《李亚仙》、《挂画》、《打路》、《日月图》、《红灯记》等戏,掀帘登场,掌声雷动。
  启运儿,武旦。光绪间,东西驰名。《水淹泗州》、《盗灵芝》、《取金陵》、《拨火棍》等戏,绝无仅有,人称跷工第一,武艺绝佳。
  润润儿,又名润儿。艺名叫花旦,桄桄娃,陕西华县人。光绪末驰名东府十数县,以工力老到见称。《双官诰》、《四贤册》、《三上轿》、《牧羊圈》、《断桥亭》、《雷峰塔》等唱工戏,人人叫绝。
  同顺儿,青衫小旦,光绪中在蒲城、富平一带最受人欢迎。拿手戏有《玉堂春》、《拾玉镯》、《春秋配》、《彩楼配》等。
  双元儿,花衫。光绪中名噪一时,《湘江会》、《崔子弑齐》、《打路》、《找刀》、《劝学》、《检柴》、《杀楼》、《杀狗》、《数桩》等戏,出帘作唱,处处动人。曾演出于山西太原。
  季海儿,花衫兼刀马旦。清末民初,到处驰名,无论唱做,都很出色,以调高音清著称,拿手戏有《撮合山》、《杨樾真找夫》、《三上轿》、《二度梅》、《骂殿》、《和番》等戏。
  水铃儿,又名水娃子,陕西大荔人。花衫,光绪末叶,以闺门旦驰名全秦。拿手戏有《金钟罩》、《铁弓缘》、《骂殿》、《审苏三》等戏,扮演王娟娟、姜秋莲、宋巧姣、王桂英等角色,维妙维肖,形神兼备。民间编歌谣赞美他的演技说:“同州府、大荔县,出了水铃一巧旦;会运浆、会舞剑,支火棍、打焦赞,捞贺后,去骂殿。这些好,不上算,一札场面七回变。”
  赵杰民,即福生子,陕西富平人,花衫。
  李桂亭,文武花旦,清末演出于北京。
  宝儿,青衣。
  季元儿,青衣。
  海娃子,青衣。
  稳儿,花衫兼刀马旦。
  傅至儿,花衫兼刀马旦。
  猛开花,即王德明,花衫兼刀马旦。
  竹娃,老旦。
  净角有:
  四金儿,陕西富平人。幼时随当地煤矿工人赶驴运煤,经常是鸡叫就起,夜行山中三十余里,长途寂寥,因以唱戏解闷,这样时间长了,练就了一副铁嗓子。后又在同伴们的怂恿下,参加了当地戏班。演唱工戏,无与为敌者。加之,他刻苦好学,很快就成为名动渭北的大净。他会戏很多,文净戏如《二进宫》、《铡美案》、《黑叮本》、《美人图》、《沙陀国》、《观兵书》、《抱烙柱》、《满床笏》、《黑虎显魂》、《收三霄》;武净戏如《三闯辕门》、《绝龙岭》、《牧虎关》、《战冀州》、《破宁国》、《玉虎坠》、《抱琵琶》、《马踏五营》、《黑虎打台》、《打渔杀家》;唱白如《叮本》、《甘露寺》等重头戏,都较出色。在唱腔上吐字发音,虽数百句而一毫不苟。《铡美案》戏词最多,能作到始终不懈,声音宏亮坚实,每一开口,数里以外,均能听到。光绪中叶,驰名全秦,长期在苏坊李鸿鹤班中演出。王绍猷赞道:“身似金刚,声如雷鸣,响震山谷,气贯长虹。”
  五五子,大花面。光绪中叶与忽忽子同为同州梆子名净。擅演《破澶州》、《牧虎关》,《翠龙宫》、《七荐书》、《白马坡》、《红羊峪》、《青石岭》、《赤桑镇》等戏。
  忽忽子,又名虎虎子,花面。与五五子齐名,以唱工见长,腔调激越,声震耳聋,擅演《高望背棒》、《破澶州》《过巴州》、《侯上官掀*(左土右佥)》等戏。《玉虎坠》的马武,《鄱阳湖》的张靖边更为出色。
  大木头,光绪中叶,燕泰班著名花面。红黑文武,精通无阻。拿手戏有《淮河营》、《高平关》、《沙陀国》、《黑风帕》、《铡美案》、《醉打山门》等。
  二木头,大木头后燕秦班的著名花面。活跃于光绪间。拿手戏有《九龙峪》、《打郑恩》、《打焦赞》、《牧虎关》、《取洛阳》、《魏虎》等。
  闷桶,大净。
  一只黑,大净。
  八百黑,大净,曾演出于山西。
  银顶儿,大净,去过北京。
  王发才,大净。
  唐寅儿,二花面,人称活马武。
  三喜儿,二花面。
  同州儿,二花面,光绪初演出于北京。
  王赖赖,二花面。陕西郃阳人。演技优美、生动,注意刻划人物性格。正如他说的:“演戏心里要有戏,才能做出好戏。”辛亥革命后即终止舞台生活,后由于生活所迫,曾自筑墓室,待死。解放后,受到党和人民的关怀,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曾特邀展览演出,荣获奖状。1957年,陕西省戏曲学校成立后,聘为教练。拿手戏有《过巴州》、《打渔杀家》、《芦花荡》、《鼓滚刘封》等。
  云科儿,三花面。
  纪头儿,三花面。
  丑娃,即丑儿,三花面,兼长小生,曾演出于北京。以台步见长。
  刘省三,三花面。
  丑角有:
  皂皂子,光绪初年同州梆子最著名的武丑。武工特别矫捷,人称天马脱韁,能入云登空,滑稽敏捷。拿手戏有《盗扇》、《闯天宫》、《流利滑》、《时迁》,高台掇米,夹鸡蛋翻筋斗,穿席洞、穿铡刃,均其特长。
  碟碟子,与皂皂齐名的武丑,猿臂猴形,武艺精通,滑稽突梯,妙趣横生。
  耍耍子,武丑。
  季虎儿,文丑。
  庄里丑,富平庄里人,文丑。
  他如:王麦才、赵东郎、忽定珠、张油娃、王德元、王庆民、孙作保、李耀才、何祥初、朱标逢、石俊峰等。
  剧目:同州梆子的剧目十分丰富,相传有千余本,以大型历史传统戏著称。如封神、列国、东西汉、三国、瓦岗寨、杨家将、征东、征西、水浒、西游、三侠五义等。解放后就仅存老艺人回忆,能叫上剧目的达数百种。保存到现在的有嘉庆时的《画中人》、《刺中山》,同治年间(1862—1874)的木刻剧本《昭君和番》、《余宽休妻》、《周兰英堂口认母》、《断桥亭》、《斩秦英》、《凤凰山》等,手抄本《六郎坐帐》、《温太真祭灵》、《黄鹤楼》、《金陵讨封》等。《醉写吓蛮》、《斩韩信》、《取成都》、《五郎出家》、《斩子》还附有乐谱。
  二、西路秦腔
  西府秦腔又叫西路梆子,是秦腔中最古老的一支。明中叶以前有周至的张家班,盛演不衰;明中叶后,人称西调、西秦腔;清初至中叶发展为周至腔和礼泉腔;周至腔盛行于渭河以南,礼泉腔主要演出于渭河以北。西府八属各地,特别是周至、户县,秦汉以来,一直是王畿之地,首都皇宫、别馆离宫遍及这一带,所以西府秦腔至今仍留着汉唐以来长安的音乐和戏曲表演,如周至南集贤的香会音乐,就较多的保存唐乐的曲谱和演唱法,西府秦腔经常演出的节目之一《断王霍霍》就保留着唐杂戏《旱税》的内容。演出中台上台下,演员观众的浑然一体,别具风格。主要人物的上场诗最为讲究,且以七字句为多,它很可能是秦汉以来关中俳戏和说经、唱道情发展的结果。
  西府秦腔音乐的特点是调平、音软、幽雅、缠绵,比较中和。东路显得平和、细致,善于抒写悲壮凄楚的情感。而且大量采用其他剧曲如昆曲、高腔、罗罗腔、勾腔等,反映了它在长期的融和和交流中的痕迹。唱腔以“大板”为核心,用宽音本嗓,端起端落,激扬吭慷。角色分行多兼带,乐器以二弦为“胆”,配置讲究,人称“西秦腔,好排场,二弦子清雅,胡胡子悠扬,月琴相助伴奏,三弦子铮铮的帮忙。”
  班社 西府秦腔班社最早起于明中叶以前。周至县南集贤老艺人回忆说:明初南集贤一个村子,就有四、五个戏班子,后来由张举人组合成“华庆班”,自认班头,人称张家班,经常同千户村的戏班唱对台戏。不久,千户村戏班失败,全归张家村,从此,张家班独霸周至、户县、兴平、武功和咸阳。张班长不仅自己能演戏,还会编戏。明中叶,康海、王九思经常游于周、户、武功,请他们到处赶庙会和秋神报赛,康、王熟识音律,能自编自演,还为秦腔编写过不少剧目,人称康王腔。清初,该班部分艺人曾随军到过四川大小金川。后来由郿县堤坞村张家接办,仍名张家班。清同光时由周至大坪老生雷大平任班长,经常演出于西属各县和甘肃、宁夏等地。清同治年间周至李炳南成立的鸿盛班,不少艺人都是张家班培养出来的。它经常能演不用弦索调的剧目三天,张家班解放前夕才散伙。
  除张家班外,还有王家班、高家班、田家班合称四大班,王家班这时的班长是名红生侯烈。
  鸿盛班,清同治时周至人李炳南创办。最初活动于周至、郿县一带。后来,逐步向西发展,以甘肃东部天水为中心演出,足迹亦达川北。积累了五百多本传统剧目,培养了不少著名艺人,如谢鸿民、刘兴汉等,甘肃不少秦腔流派艺人都出于该班,1953年改为甘肃天水市秦剧团。
  四大班外,还有八小班,七十二个末末班(末末,西府方言小的意思)。八小班是:
  顺义班,陕西陇州,因班长姓张,又名小张家班。
  张万班,陕西宝鸡临山寺张家班子。
  德娃班,陕西凤翔杨家沟冯家班子。
  天用班,陕西宝鸡灵台堡强家柄家班子。
  天顺班,陕西宝鸡灵台堡强犁娃家班子。
  郭家班,陕西周至郭英家班子。
  至于农村临时性的戏班就更多。周至东部的几个大村镇,如南集贤、豆村、终南镇、千户村、蒋村等,每个村子几乎都有几个戏班子。
  艺人 从上述班社的情况看,西府秦腔艺人不会少于东路梆子的,只是由于西府秦腔向西发展的趋势,又很少到西安定期演出,所以文献记载极少,就目前所知著名的有:
  生角:
  雷大坪,陕西周至大坪人,光绪初年张家班的领班长,人称雷班长,或老班长。工老生,驰名陕甘,他把周至腔和礼泉腔揉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西府秦腔唱腔。西府秦腔老艺人张德明说:“雷班长发音自丹田,唱的是纯天罡音,端起端落,声如金石,字音响亮宏大,而能得中和之气。”他二十岁左右倒嗓,离开戏班,但他热爱秦腔,总舍不得离开舞台,所以在回家务农过程中,仍坚持练嗓,后来,在周至县修县城墙的过程中,他打墙上土打夯,带头唱戏练嗓,差不多经过两年多的苦练,结果练出了一副铁嗓子。他的孔明、关公、李白、岳飞等戏,特别见出真功夫。《赵德胜带箭》的唱腔,人称绝调。
  侯烈,小名早成,王家班领班,擅红生,以善演关公戏,有活关公之称。
  魏巨才,小名根子,魏甲合的哥哥,陕西宝鸡人,长于纱帽戏,扮《法门寺》中的赵廉,《八件衣》中的杨廉,《访宁夏》中的王廉,形神兼备,人称“活三廉”。
  陈义,小生。
  张德明,著名须生,陕西岐山故郡寺人,生于一八八五年(清光绪十一年)。六岁时(1891年)随王超奎念书,即从师学艺,后从哥哥一起在栖家班班长(外号老强)引导下,进宝鸡张万家班学戏六年,十五岁时,演出《秦琼卖娃》和《回西齐》唱红陕西汉中、城固,人称“黑炭娃”,后曾长期搭天顺班、高家班、王家班等,并自成戏班,人称张家班,喜演文戏,唱、念、做均有特长,动作简练、优美、干净利落,台风严肃认真,唱腔高昂、幽扬;道白清脆,为西府秦腔典型演员。拿手戏有《斩韩信》、《拉骡子》、《伯牙弹琴》、《秦琼卖娃》等。特技有“跑马”、“骑骆驼”、“打秋千”等。
  唐娃子,王家班领班,著名老生。人称王班长,后因饿病死。
  王彦堂,即王班长,与张德明齐名,能戏很多。
  旦角有:
  抱抱,姓袁,武功大寨子人。西府秦腔名旦,善唱武功调(据说由礼泉调演变而来),唱腔柔和甜蜜,名震陕西东西和陇东,至今群众中还流传着:“看了抱抱子的《走雪》,做起活来不知歇。”
  新润子,擅长刀马旦和武旦,会戏很多,当地人说:“新润子身带多少宝,《泗州》、《降鼠》(《无底洞》中的一折)、《收三霄》、《水漫金山》真好看,《跑马》、《打鞦》实在超。”
  要命娃,工花衫,擅长丫环旦,饰《梅降雪》之狐旦,《李彦贵卖水》之丫环,《翠屏山》之莺儿和秋莺、卜凤、翠屏、苗承御等角,都有特色。光绪初年驰名全秦。中年以后,为西安庄王庙会首多年,演出于西安。王绍猷《秦腔纪闻》赞道:“灵妙活泼,风流多趣,神情怅惆,描写尽致。”可知影响之大。 
  五喜儿,光绪中叶就驰名渭河南北,后来到西安演出,人称“西秦青衣泰斗。”光宣间已过年五旬,仍不减当年。拿手戏有《放饭》、《桑园会》、《毒二娘》等,扮演《玉虎坠》之冯娘,《美人图》之姜后、《铡美案》之秦香莲等,脍炙人口,赞声不绝。
  碎吉娃,又叫水鸡娃,姓武名吉子,光绪初年著名的青衣花衫,长期演出于甘肃陇东及宁夏一带,所以他的唱腔在甘肃、宁夏很风行,人称吉娃腔。演《压岁》、《祭塔》、《扫雪》、《抢板》、《拾草》、《祭桩》、《拾娃》、《采桑》等戏,表情微妙,音韵缠绵。
  争气娃,旦角,演出极为卖力。
  酒铺娃,学徒出身,旦角。
  兰州娃,在兰州演出出名。
  净角有:
  阎良,光绪末华庆班著名大净。声音宏亮如梦中狮吼,天空雷鸣。会戏很多,经常扮演的人物有:常遇春、张翼德、包公、尉迟敬德、殷纣王、晋献公、颜良、黄忠等,而以《斩颜良》和《黄忠带箭》最为出名。
  王浩,工大净。
  苏穆娃,大净。
  答娃子,大净。
  刘兴汉,小名交娃子,以演包公戏出名,人称“活包公”。
  他如:宋兴汉、段育民、魏甲合、王茂才、魏世玉、强堆口、贺振民、李嘉宝、谢焕章、仲贵、温玉堂、唐玉柱等。
  丑角有:
  水泅子,光绪中叶就驰名西府及渭河南北,一时人称滑稽大王,饰《玉虎坠》中的贺其卷,身份恰到好处,拿手的戏是《杀四门》,演《盗扇》以两把椅子为道具,能在椅脚上翻演出许多出色的动作。早年喜好武功,因西府秦腔不重武功,才改习武丑,王绍猷认为他“登台献笑,添涵精义,俗不伤雅,动辄有趣。”
  剧目 西府秦腔剧目也很丰富。相传亦在千种以上。解放后发掘的达六百多本。其中列国、三国、说唐、包公戏等较多,且多连台本戏。如《蛟龙驹》就是三本,《鹦鹉传》达六本,有类似“目莲戏”形式的节目,流行最广的有《鸿门宴》、《石佛寺》、《斩韩信》、《秦晋借粮》、《黄巢反唐》等百余本。长于表现气魄雄伟、举动慷慨、激发人心的内容。
  三、中路秦腔:
  即西安乱弹,以西安为中心,较多地吸收了同州梆子的唱腔和表演艺术。从历史渊源上讲,博采众长,是它的特点。清中叶的渭南腔、礼泉腔和周至腔,都是它的先河。唱腔高亢、明快、气势雄浑,表演动作幅度较小,比较柔和清丽、细腻、深刻。所以在民间流传着“东*(左口右安)*(左口右安)(指东路秦腔)、西慢板(指西路秦腔),不紧不慢的是西安乱弹。”
  班社 这个时期,由于地域关系,西安梆子班社不象西府和东府那样多,但几乎各县都有,最少也不下二、三十个,其中著名的有:
  金玉班(同治时成立)、玉盛班(光绪初成立,活跃于咸阳、泾高三及西安)、德盛班(光绪中叶成立)、金盛班(光绪中叶户县秦渡著名须生李银福成立)、福盛班(光绪中叶,主要活动于长安县)、魁盛班(又名华清班、临潼著名班社)、新生班(著名花衫四川红从四川归陕后于光绪末成立,演出于渭北)、鹿鸣班(光绪末成立)等。各社均拥有一批著名艺人。同州梆子和西府秦腔艺人也不时来此演出,并且在演出实践中,培养了一批优秀艺人。
  艺人 西安乱弹艺人众多,成就很大。王绍猷在《秦中六十年来之著名演员》中,列举的百余名人中几乎占三分之二,主要的有:
  生角:
  刘丰收 陕西富平羌源人,同光时金玉班须生台柱,擅长红生王帽靠甲戏,名垂关辅。仪表堂皇,声似铜铃、喉似铁笛。《滚龙床》、《红拆书》、《汴梁图》、《铁冠图》等戏,都很出名。
  二楼子,陕西咸阳人,光绪初玉盛班须生台柱,长于靠甲纱帽戏。白口清晰,人称秦腔泰斗。会戏极多,最著称于时者为《秦琼表功》、《李渊劝军》等。
  李范,陕西泾阳石桥人,与二楼子齐名,工道袍纱帽戏。《鸿门宴》中的刘邦,《金桃会》中的苏秦,《铜台解围》中的寇准,《审石龙》中的闵刑部,唱做到家,处处动人。
  十八红,陕西耀县人。光绪中叶德胜班须生台柱,擅长红脸靠甲纱帽戏。《无影簪》中的苏护、《美人图》中的介之推、《破宁国》中的知县、《法门寺》中的赵知县、《老辕门》中的吕蒙正,唱白做打,处处生色。
  润润子,陕西长安人,以贫生戏名冠全秦,后由小生改学须生,在西安演出数十年,以功夫老到著称(详见第十九章)。
  银福子,陕西户县秦渡人。金盛班领班,人称秦中同光以来须生之冠。纱帽道袍戏是他的特长。《金沙滩》、《湘江会》、《辕门斩子》、《四郎探母》、《诸葛观星》、《祭灯》、《斩韩信》、《调寇准》各戏最为拿手。开口则音宽韵足,字正腔圆。
  双斌,光绪中叶红极一时的须生。拿手戏有《拆书》、《逃国》、《启箭》、《渭水河》等。
  黄娃,光绪中叶名重一时。饰《太和城》的孙武、《乌木剑》的王明芳、《五丈原》的诸葛亮、《伯牙奉琴》的钟子期,摹古如真,形神兼备,人称活孙武,再生诸葛。
  恩科子,陕西西安人,艺名兰州红。光绪中叶福盛班须生台柱,曾演出于兰州。饰《金台将》的田单、《机房训》的薛宝,《紫霞宫》的夏良,有情有趣。《梅伯炮烙柱》的梅伯、《二取箭》的刘备、《麒麟山》的马三保和《斩侯英》、《杀驿》等,壮烈悲愤。反串《大正宫》的秦始皇,特别精湛,人称演出已臻化境。
  平定儿,二楼子的高足。光绪中叶驰名渭北,作做极其周到,风度非常潇洒。
  万成子,姓刘,陕西长安王曲人。继其师银福子为金盛班的台柱多年。靠甲纱帽,文武俱备。拿手戏除杨家将戏外,还有《临潼山》、《状元媒》、《洪羊峪》、《金刚庙》、《破天门》、《双灵牌》等戏。
  万年儿,万成子的胞弟,以善唱出名。
  李云亭,陕西长安人,一名修德子,俗称麻子红。德胜班台柱。姿态端庄,面如冠玉,装谁象谁。纱帽、道袍、盔甲、红脸等行均精,唱白做打,出类拔萃。《周仁回府》、《破宁国》、《放承恩》、《拆命书》、《广寒图》、《百家诗》等,场场精采,百看不厌。王绍猷赞道:“四场通透,神妙惊人;扣律传声,落月停云。”(详第十九章)
  黑娃,新声班须生台柱。《汴梁图》的刘智远、《财神图》的路遥,和《金桃会》、《竹林会》、《王世修》、《鸿门宴》等戏,歌调悠扬,皆按尺度。
  陆元子,光绪末鹿鸣班须生台柱。《十道本》、《雁塔寺》等都是拿手戏。
  都成子,光绪末驰名一时的须生。
  万林子,蓝田人,恩科子高足。善用鼻音。
  水娃子,演出柔中见刚。
  白相,白口清晰是他的长处。
  赵盖儿,陕西咸阳人。著名须生。
  由娃子,光绪末驰骋渭河南北,技巧精湛,腔调流丽。
  杨绪,光宣间渭北名须生。
  文武小生有:
  晋公子,陕西三原人。光绪中叶福盛班台柱。有人认为声音扮相,唱白做打都超前未有。演《美人图》的晋重耳,形神兼备,所以人称晋公子。《永寿庵》、《金台将》、《和氏璧》、《渔家乐》、《龙门寺》、《铁兽图》等,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丑儿,光绪初年名震一时的小生。文做武唱,无所不能。《妆盒》、《拷寇》、《伐子都》、《淮渡江》、《截江救主》、《辕门进酒》都各具特长,反串丑角,亦能横生妙趣,所以以丑儿直呼其名。
  九门儿,以贫生戏见长。如《穷人计》、《渔家乐》、《吕蒙正赶斋》、《郑元和乞讨》,都能有神有趣。《长坂坡》的赵云、《清河桥》的养由基,唱做与台步都能吸引观众。
  过儿,丑儿高足。《玉虎坠》的贺其卷、《三休樊梨花》的薛东辽、《蛟龙驹》的林儿、《忠国保》的赵飞,都得其师的真传。
  呼延甲子,武功靠甲当时人称第一。《孔家庄》、《蔡家庄》、《韩原山》、《取街亭》、《长坂坡》、《白帝城》、《截江》等靠甲戏,人人称绝,一九二一年入易俗社任教练。
  丁卯儿,光绪中叶驰名渭北的小生。
  党金良,师晋公子,光绪末德胜班台柱。
  旦角有:
  龙得子,俗称高陵娃,陕西高陵人。光绪中叶驰名关中的花衫兼青衣,擅演《药毒》、《阴阳河》、《翠屏山》、《黄河阵》、《杀妲己》、《合凤裙》、《梅龙山》等戏。
  随鞑子,光绪中叶以唱工优雅清扬著称全秦。花衫、青衣戏都很出众。
  梁箴,陕西长安人。幼年出身船家,人称船户娃。光绪中叶以唱工驰名的青衫。大段唱腔更是淋漓痛快,声情并茂。拿手戏有《断桥亭》、《裙边扫雪》、《观表章》、《剪红灯》《铁角坟》、《铡美案》、《清风亭》、《机房训》等,人称老蚌泣泪,声振层峦,惊心动魄。
  齐娃子,光绪中叶以唱工优雅著称于时的青衣。苦音唱腔,在在盛人。工唱《抱琵琶》、《哭边庭》、《铡美案》、《天仙帕》、《乾坤鞘》、《抱火斗》、《观表章》等戏。
  中坤儿,光绪中叶常与丁卯儿搭班配戏。花衫、青衣均优。拿手戏有《弑齐君》、《凤仪亭》、《慈云庵》、《翠屏山》、《药毒》、《杀狗》、《追车》、《合凤裙》等艳旦戏。
  二宝儿,光绪中叶,唱做精湛的青衣。常演《压发》、《断桥》、《放饭》、《采桑》等戏。
  白菜心儿,陕西长安人。光绪中叶以稳健端庄、谨慎将事著名的青衣。《坟茔放饭》、《寒宫观表》、《姜后抱斗》、《裙边扫雪》、《黑叮本》等戏都有特色。
  四川红,光绪末叶花衫。响名四川,回陕后自成戏班,演出渭北,拿手戏有《忠孝图》、《辛安驿》、《富贵图》、《锦绣图》、《铁弓缘》等。
  水娃子,光绪末花衫,以闺门旦驰名全秦。
  曾鉴堂,艺名一枝花,善唱。
  杨存义,艺名兰州红,唱做维妙的花衫。
  出山红,青衣花衫均工。
  安鸿印,名安顺子,陕西长安人。金盛班出科后的著名青衣、花衫,歌声出众。工演《善士亭》、《珍珠衫》、《木兰寺》、《郡主和番》等戏。
  四海儿,清末青衣,以歌声悲婉出名。
  净角有:
  姜科儿,光绪中叶德盛班台柱。红黑文武无一不能的大净,人称他的《火焰驹》、《过巴州》、《无影簪》、《清河桥》等戏,森严惊人,绝无仅有。
  刘五儿,光绪中叶金盛班头等净角。以豪气冲霄名震一时。拿手好戏有《红梅阁》、《战宛城》、《斩侯英》、《战冀州》、《三打洞》、《甘露寺》等,演包公戏更是文武全才,唱做俱美。
  雷劳儿,陕西泾阳人。光绪中叶福盛班超等黑头。演《冀州城》、《拷张仪》、《假金牌》、《打一鞭》等,特别优秀。饰包公、敬德、眺月、张飞等角,无不见好。
  张寿全,俗称假恩科儿,德盛班台柱。以《杀船》、《搜杯》见长。饰包公、常遇春、张飞、马武、乔老、王县令等角,精神焕发。辛亥革命后入三意社任教练。
  阎全德,陕西临潼人。与陈雨农等出科华清班,以身架异众、文武黑红驰名。擅演《苟家滩》、《芦花荡》、《取洛阳》、《绝龙岭》、《敬德洗马》、《艾谦传信》、《收严颜》等戏。辛亥革命后入易俗社任教练。
  张庆林,光绪中叶德盛班名净。
  台台子,光绪初年驰名渭河南北的净角。屠岸贾、晋怀王、贾似道、殷纣王、晋献公、张仪等角色情感胜人。
  宽肠子,陕西长安人,光宣间武净。
  葫芦儿,陕西长安人,光宣间净。
  李金鸣,陕西长安人,即六五儿,黑头。
  一声雷,俗称爬山子,陕西富平人,福盛班名净。
  卯娃子,光绪末鹿鸣班武净。
  剧目:除上引外,相传有千本以上,基本与东西路相同。
  四、南路秦腔
  南路秦腔又名汉调桄桄,主要流传于以汉中为中心的陕南。它是明中叶的秦腔和乾隆时周至腔越秦岭与当地民间戏曲相结合的产物,以高昂清脆见长,音乐上各板路有巧、快、软、硬之分。
  班社 相传最早的班社是由周至去的祁家班,大约成立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主要活动在洋县一带,以赶庙会和唱会戏为主。后来,在祁家班子影响下,汉中地区才陆续成立了为数众多的汉调桄桄戏班。到清末,这些班社已发展成四十多个,著名的有:三秦班、五福班、春盛班、文化班、中庆班、中兴班、全盛班,长顺班。
  艺人
  盖天红,著名青衣,曾红极一时,擅演《闯宫抱斗》,至今群众中流传着:“棒锤打我我不走,一定要看《抱火斗》。”
  王万鹏,著名须生,人称洋县红。
  张宇金,工大净,外号活灵官。
  老刀家,著名武生,擅演《刘高磨刀》,人称:不怕雷打火烧,要看《刘高磨刀》。
  王庚子,大净。人称:“汉中戏状元”,唱、做、念、打都有特别之处。
  其他如大净马忠福、蒲天信、华天堂,须生王五太、刘太祥,丑角杜文书和程海清、孙太正、余林凤、刘广子、乾豇豆等都是清末响名一时的艺人。(据说艺人按福、长、金、吕、海分辈命名,海为第五辈。)
  还有:谢兴隆、罗德安、田兴华、徐德善、李德远、孙世荣、刘太祥、罗太坤、邓龙秀、陶隆富、张庆云、徐光福、都顺成、张正太、阎太芳、文汉兵、余林华、张国昌、华天堂、李德原、许德喜、罗德庵、樊桂枝、赵屯义、杨桂芳、刘太科、李长发、段维祥等。
  剧目 相传有七百多种,以英雄人物故事为主。
  五、北路秦腔
  主要流布在渭北黄土高原及陕北一带,今人称阿宫戏。即北路秦腔遗派。它的特点是:娴雅婉转,刚劲有力,缠绵处令人陶醉,激昂处发人深省,乐器二十多种,用底捶少或竟不用,硬打硬屑、紧凑有力,以吹打见长,吹打曲牌极为丰富,亦且专人专事用专曲,唱腔大板唱词较少,一般多为四六句,保存了秦腔较多的古老技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他四府,特别是东西二府秦腔的迅速发展,所以一般只是演小戏,如木偶、皮影等。专业的班子也和农村的“自乐班”相似,时聚时散是其特点,流传于泾阳、高陵、三原、礼泉、临潼、富平、耀县一带。
  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有:董相、任相(陕西礼泉人)、赵相(陕西临潼人)。董以文戏《牛头山》、《雅观楼》为长,任、赵则文武双全。富平有张娃子、三原的王仓(王老十),《破渑池》、《桃花案》为他们的拿手好戏。礼泉的李正起(友娃子)会戏多达半百。以演《西游记》、《珍珠衫》、《苦节传》出名。高保成(齐娃子)见长武戏,《长坂坡》,《泗水关》、《七箭书》驰名。他如死娃子、吴景太、王三元、殷天焕等也名响渭北。
  剧目有《王魁负义》、《金鸡岭》、《范睢相秦》、《四贤册》、《舌战群儒》、《三休樊梨花》、《玉瓶赠金》、《百宝箱》、《祥麟镜》、《十五贯》、《珍珠衫》、《破金镜》、《泗水关》等数百本。
  出处:秦腔史稿/焦文彬主编.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