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腔的革命——旧秦腔变成新秦腔


  我来自甘肃,不是搞理论工作的,今天能参加这个会,不是来宣读论文,而是学习的,真心实意是来学习的。同时我是想在这次会议上,讲讲旧秦腔变成新秦腔这个过程中,我的一点感想,提供一点素材,供专家研究时参考使用。
  我今天能在这个场合说几句话,我感到光荣,感到激动。
  一、旧秦腔变成新秦腔,我是一个小小的实验者。所谓“小小的”意思,就像舞台上“龙套”的作用一样。总想说几句话,总找不到地方,没有机会。我已经74岁了,到了生命快结束的时候了,在我古稀之年能等到这个会,好像是秦腔之灵,有意安排的让我多活几年,好到西安参加这个会,所以很激动。
  二、我是陕西人,热爱秦腔。解放50多年了,全国第一次举办关于秦腔的研讨会,真不容易,尽管晚了,等的时间长了,但是终于来了。这就应该表示感谢。如果允许的话,我想代表秦腔感谢大家。因为秦腔更需要大家关心,需要大家帮助。
  我想为秦腔,为马健翎说几句话。
  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中国的国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只有中国才有的艺术。世界上没有那一种艺术形式能够超越中国戏曲的集多种艺术于一体的完美性。
  秦腔是戏曲艺术之母。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不是我说的,这是许多评论家讲的。我认为这句话是实事求是的,秦腔是当之无愧的。秦腔,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波澜壮阔的20世纪里,秦腔的改革为中国戏曲的现代化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这是其他剧种不可比拟的。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戏曲史上,提出戏曲改革,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在辛亥革命前后,曾发生过一次戏曲革新运动。但是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戏剧改良活动也成了名存实亡了。根本问题是:“辛亥革命是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了,中国仍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戏曲改良运动也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陷入困境,逐渐衰败。”另外,在戏曲改良运动中,具有民主、爱国思想的一些剧作者们,实在是没有写出什么象样的剧目,更没有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的英雄人物。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改良者,不熟悉戏曲,也不了解热爱戏曲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企图用西洋写实的话剧形式代替写意的戏曲形式,结果内容与形式、传统与时代的矛盾得不到解决。结果,软弱的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失败了,戏曲改良运动也就跟着失败了,但是,不可否认的辛亥革命和以后的戏曲改良运动,在宣传科学、民主、破除封建迷信,在秦腔与群众结合上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点应该肯定。这就说明了要使中国戏曲艺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个责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和广大革命戏曲工作者的肩上,首当其冲的担负起这个伟大使命的并获得成功的是延安民众剧团和柯仲平、马健翎他们。(《戏曲研究》中余从先生《试论戏曲改良运动》)
  毛主席说过:“秦腔对革命是有功的,”贺敬之同志说过:“民众剧团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延安民众剧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个戏曲剧团。民众剧团,在中国戏曲史上,从演历史戏到演现代戏,开创了一条新路,是戏曲走上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先声。这是一场革命,一场戏剧史上伟大的革命。
  受命于危难之中
  1938年4月,一天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工人代表大会组织的戏曲晚会上,在火神庙剧场观看秦腔《五典坡》、《二进宫》时,向工会负责人毛齐华同志说:“你看老百姓来的这么多,老年人穿着新衣服,女青年搽粉戴花的、男女老少把剧场挤得满满的,群众非常喜欢这种形式。群众喜欢的形式我们应该搞,但就是内容太旧了,应该有新的革命的内容。”齐华指着身后的柯仲平说;“这是文协老柯,他是专搞文化工作的……”。毛主席转身向柯仲平:“你说我们是不是应该搞?”柯仲平答道:“应该,应该。”毛主席说:“要搞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的形式。”(参阅志直等同志写的《三晖曜寸草》)。
  这是历史的呼唤,这是抗日的要求,这是人民的希望,这是我党对戏曲改革的第一束曙光,这也是戏曲发展的光明之路。从此,戏曲发展史上一场重要革命就开始了。
  柯仲平接受了毛主席指示的当晚怀着极大的热情和激动找到了马健翎同志,他们商定;在五月成立民众娱乐促进会,然后在延安师范学校“乡土剧团”和“群众业余剧团”的基础上成立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革命戏曲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柯老,马健翎他们受命于危难之中,不负众望,勇往直前,遵循毛主席的教导,肩负着党的希望。知难而进,克服了重重障碍,冲破了层层迷雾,开始了戏曲历史上的一场重要革命。
  他们首先排除思想上的干扰。当时,一些人,他们热衷于“高级”的创作,瞧不起民族形式的东西,认为落后,好像只有话剧才是进步的、时髦的。对群众非常喜欢的地方戏、特别是秦腔,认为是封建的、迷信的,主张取缔。还有人认为戏曲是低极的,没有艺术价值,当时中央的王明对戏曲就是这样的看法,马健翎明确提出,“所有民间流行的和民众喜欢的东西,我们都应当重视;成为群众性的地方戏,当然更应当重视。”“旧的民间艺术,也是给我们创造抗战大众文艺一个最中心的基础。“我们剧团主要活动于大西北,而秦腔正好是西北人民最喜欢的艺术形式。”
  有了明确的认识,就有了正确的行动。先从哪里着手?
  内容决定形式,当然,形式也会束缚内容。但是,强大的新内容,可以克服不适应内容的旧形式。
  第一步:“旧瓶子装新酒”——就是说:利用传统形式,表现革命内容。马健翎说:“不论秦腔或其他小戏、大戏都应改造,使其更充分地表现新的人民大众生活。”马健翎以他的聪明才智,首先从剧本开始”。1938年7月4日,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成立,在延安火神庙举行首次公演,演出了反映抗日斗争的秦腔现代戏《一条路》、《回关东》。十分轰动,十分成功。这是秦腔演“新的革命的内容”剧目的开始。
  马健翎是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总是站在时代思想的高度来揭示生活的矛盾,他写的戏,中心内容就是动员人民,奋起抗战。同时他坚持“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明白世理,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的原则,写出了许许多多、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有深刻的历史思考、强烈的时代特点、鲜明的人民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语言的不朽作品。创作的作品如:《好男儿》、《那台刘》、《查路条》、《小放牛》、《中国魂》、《三岔口》;《两亲家》、《十二把廉刀》、《保卫和平》、《抓破脸》、《大家喜欢》、《血泪仇》、《穷人恨》;整理、改编的戏曲有:《反徐州》、《打渔杀家》、《回荆州》、《伍员逃国》、《游龟山》、《顾大嫂》、《斩马谡》、《游西湖》、《赵氏孤儿》……他毕生创作了几十部剧本,为人类戏剧宝库增添了新的篇章。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为一个艺术家,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所以,人称他是革命戏曲创作的第一人,是戏曲改革的旗手。人称他是当代中国的莎士比亚,也有人叫他是陕北的莎士比亚。难道不是这样吗?他写的戏,为什么那么受人欢迎,据说在解放战争中的西北战场上,每次打仗以前,彭总都要让剧团演《血泪仇》,战斗结束以后,彭总要让剧团演《斩马谡》。这还不能说明这些戏的作用吗?
  剧本是反映现代生活的,表演也必须是现代生活的。但是,在当时情况下,有许多戏曲剧团,演的戏,内容是现代的,形式还是旧的,在服装上,反而从现代倒退到古代去了,如秦腔《湘北大捷》(我看过这个戏)汪精卫上场时,穿着红袍,戴着园翅纱帽,念完定场诗以后,自报家门,像历史戏一样,拿腔拿调:“下官汪精卫。”日本军官上场穿着靠,手提关公式的大刀,上场报名:大将冈村宁次。反面人物这样表现,似乎人们还可以通融,对正面人物这样作,就有不够尊重,本来是歌颂,结果有了嘲弄的味道了。一个中国武将上场时也穿着靠,拿着大刀,报名:“大将贺龙”!据说,贺龙同志正在下边看戏,听见此话,他立即回答说:老子就是那个样子吗?可笑不可笑!马健翎和他的民众剧团却没有倒退到今人穿着古人的衣服去表演现代生活的可笑地步。而一步到位,现代戏,现代生活,现代人,穿着打扮也是现代衣着。这就是创新,这就在原来那个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不要认为这没有什么了不起,其实,是了不起。许许多多的人没有发现,他却发现了,就像科学家牛顿从苹果由树上掉下来发现地球引力一样。果子从树上掉下来,不知有多少人看见过,谁也不以为奇。本来么,果子就应该从树上掉下来,不能从地上掉到树上。但是牛顿从这种自然现象中发现了果子从树上掉下来,是因为地球引力的作用,他就是第一个。就像敦煌舞蹈一样,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人看到了敦煌舞,看到演员一个个都是身躯倾前,臀部向后,不知它的基本规律。而甘肃歌舞团的编导们却得出一个敦煌舞的基本规律是“S”形的。就这一点,对敦煌舞的欣赏、教学、表演、普及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看似简单,但是作为第一个发现者却是艰难的、伟大的。
  向新内容新形式迈进
  从新内容旧形式开始了第一步,还比较顺利,如何达到新内新形式,开始第二步,这还要再摸索,再前进,再创新,还要有一个过程。
  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会遇到许多曲折和问题,马健翎的改革也是一样。何况那时是最困难的时期,是吃着小米和洋芋的时期。
  1939年,他创作的《一条路》、《好男儿》、《那台刘》戏的内容写的都是新的,现实的斗争生活。但是在塑造人物上,剧中还有不少的传统模式。如人物上场时还是“上场对子,下场诗”,“自报家门”,“自我介绍”。可以说,还是“以桨代舟”,“以鞭代马”,“以旗当车”,“以少当多”。有的剧团在演《血训图》时,人物穿的是时装、粘胡须、提着马鞭耍口条,扮演日本鬼子画的花脸或豆腐块,不论是丑扮还是凶扮,额头上都画着一面太阳旗,代表侵略者。在《好男儿》中的日本军官对日本兵讲话时,有如旧剧中的恶霸:“发现美貌姑娘,禀爷知道。”对打时的动作和戏曲中的对打相似,不同的是旧戏中人物拿的多是刀、矛,而现代戏中的人物手中拿的是手榴弹和枪。演八路军指挥员上场,和京剧一样,“亮相”、“起霸”、“蹁腿”。在《查路条》一剧中,八路军团长骑着马带着警卫员上场,被查路条的老太太挡住要验路条,团长要像戏曲中人物一样,抬腿下马。其实这里的马,就是一条马鞭,这是一种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这种情况,虽然处在戏曲表演现代戏的初级阶段,看起来不伦不类,近似笑话,但是,它在改造旧形式表现新内容上是具有开拓意义的探索和实践。可以想像,马健翎他们在当时要付出多少思考和艰辛。(见吕建平编著《陇东剧团十年》
  马健翎的探索,直到1941年《抓破脸》的出现,那些不利于塑造现代人的程式动作,才从剧本中,从表演中被舍弃了。在马健翎的努力下,到了1943年《血泪仇》一剧的诞生,新的内容终于找到了完美的表现形式,完成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想完成而没有完成的任务。新瓶子装新酒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一个描写现代生活,现代人物的崭新戏曲现代戏在20世纪,在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殊死斗争的四十年代写进了中国的戏曲史中。如果说,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那么马健翎他用小米和延河水,使旧秦腔变成新秦腔。那么灿烂,那么辉煌!
  我的讲话到这里,我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没有办法,我只好请大家听听毛主席和一些评论家的评价,这样更权威点更准确点:
  1943年秋季的某一天,毛主席请柯仲平(边区文化协会主任)、杨醉乡(原抗战剧团团长)、马健翎(民众剧团团长)三同志到延安枣园一见。
  毛主席在住地一孔窑洞接见了他们。他说:“请来‘三贤’,有两位‘美髯公’,一位佘太君。你们是边区的文艺先驱,一个抗战剧团,一个民众剧团,好像两个深受群众欢迎的播种队,走到哪里,就将抗日的种子撒播在哪里。”……“‘马髯公’坚持文艺和群众相结合,走大众化道路,深入根据地,连续创作和演出了《一条路》、《查路条》、《好男儿》、《那台刘》等剧目,每到一地,一演就到天亮。这很好,既是大众性的,又是艺术性的,体现了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具体一点说,抗战剧团和民众剧团的创作和演出,就体现了一定意义上的新文化。”
  评论家胡采说:“以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反映当代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斗争,并且做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成就。在这一新生事物的诞生、成长的过程中,应该说,边区民众剧团的艺术实践和马健翎同志的戏剧创作活动,是发挥了首创精神作用的,值得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发扬光大。”
  黄河同志说:“他用剧作革新了古老戏曲的生命,用巨大的艺术魅力表现了革命时代的人民生活,可以说,他是当代戏曲的革新家,也是革命戏曲现代戏的开拓者。”
  黄静波同志说;“如果说戏曲革命旗手是哪一个的话,我看应该是马健翎。”
  柯仲平同志说:“马健翎是一位民间戏剧的天才。”
  这些鼓励,我认为马健翎是当之无愧的。1941年边区文教群英会上,党中央、边区政府授予马健翎同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这是中央对他的肯定,对他的评价。我回想,这好像是党中央第一次授予一个艺术家的称号。大家回忆一下,从那时到现在,中国一共有几位“人民艺术家”?马健翎同志是人民的好儿子,是宝贵的财富,我们要爱护他,发扬他,千万不可再冷淡了他。我这里说的是有一个“再”字。我常常有一种感觉,冥冥之中,马院长好像在期等着、呼唤着……。
  最近一位文化界的老同志从北京来到兰州,谈起民众剧团,他说“对民众剧团宣传不够,对马健翎同志宣传不够”,怎么叫“不够”?我想了,我认为;宣传不够,就是没有把民众剧团和马健翎同志在中国戏曲历史上的功绩、作用,价值、地位讲足、讲深、讲够,宣传好。
  一个日本人也提出这样的问题:“对马健翎的戏剧,包括改编的传统戏有必要重新全面评价,这是今后面临的课题。”董丁诚先生说:“他(马健翎)丰富的戏剧实践没有得到充分总结,确是一件憾事。”这应该引起我们深思。过去宣传不够,是由于有一种看不起秦腔艺术的原因造成的,今天,这个原因不存在了,我们再不好好宣传就没有道理了。有人说,陕西只能埋皇上,意思是只有埋到地下,才知道珍贵。我不希望这样,我想大家也不希望这样。最后,我有四点意见:
  一、建立马健翎戏剧艺术基金会
  中国文联副主席才旦卓玛有基金会,我想马健翎有个基金会更不为过。河南常香玉有个“香玉杯”,奖励豫剧(全国范围)优秀艺术人才。(现在奖励范围从豫剧扩大到戏曲)气魄之大,可以想见。今天成立马健翎基金会,也可以设立“健翎杯”(或其他杯)奖励秦腔艺术的优秀人才。我认为:秦腔艺术应有一个带头的省份,那就是陕西省;应有一个带头的团体,那就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从历史看,从现状看只能如此。历史地看,陕西是秦腔诞生之地,历史悠久,人民热爱,三千万儿女齐唱秦腔,气势宏伟,前所未有。长安自古帝王都,现在是陕西省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其实它也应是中国秦腔艺术的中心。这次秦腔艺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我想就是这个意思吧!还有马健翎和他领导的剧团是我党成立的第一个秦腔戏曲艺术团体;从现状来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是艺术造诣很高的戏曲研究机构,人文荟萃,人才济济,责无旁贷。担此重任非它莫属。
  二、建立马健翎纪念馆
  马健翎在戏剧创作和表演艺术上是有巨大的成就和功绩的,为中国戏曲改革基础的奠定,其作用非同小可。他是第一人,建立一个纪念馆是顺理成章的事,是名实相符的,也不为过的,这也是戏曲研究院光辉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戏曲事业发展的要求。如果经费困难,馆的规模可以小点,甚至有两间房子都可以。
  三、出版马健翎的全集
  马健翎写的戏,已成为历史,已成为历史的真实。它是中国人民,更是西北人民的宝贵财富。千万要珍惜它,爱护它。现在一些作家,甚至不是作家的人也一部一部地出书,一集一集出书,而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那么重要地位的马健翎,为什么不能出版全集呢?全国文联有个“夕阳工程”,为老艺术家办了不少实事,好事,为什么不可以为马健翎出出书呢?否则,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历史也不会原谅的。
  这三个问题,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先后进行。可以联合省剧协,全国文联、全国剧协,一起去作,同时还可以争取马文瑞、习仲勋等领导同志参予、关心、支持。
  今天,我们宣传马健翎同志,也就是宣传我们党在戏曲艺术上的成就,宣传那段光辉的历史,宣传戏曲研究院,也是宣传秦腔。同志们,秦腔宣传的太少了。
  为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戏剧,无愧于民众剧团,无愧于戏曲研究院,无愧于伟大的戏剧艺术家、剧作家马健翎同志在天之灵和活着的人们,我们把这些问题坦诚地提出来,希望变成现实。人民会感谢的,秦腔会感谢的,历史也会永远记着的。
  四、建议中国剧协着增补一名副主席(从陕西推举)。这届中国剧协改选,我看有的省里,有副主席;有的剧种,有副主席,我就想,陕西为什么就不能出一位副主席。秦腔是古老戏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西北五省(区),占全国土地面积三分之一,有成千上万人喜欢秦腔。秦腔演员,有成就的不乏其人,许多年轻的演员,已成为梅花奖获得者,许多剧作家也得到金奖,怎么就找不到一个当副主席的人选呢!我希望全国剧协在不照顾的情况下,为秦腔艺术增补一名代表腔艺术的艺术家为全国剧协的副主席。
  人老了,话多了,说话多了,错误就多了。
  敬望批评,敬望指正。
  (说明,在我写这个讲话稿时,参阅了、摘录了《民众剧团艺术纪实》,谢谢各位专家学者。)
  出处:秦腔探幽: 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理论研讨会论文集/李培直,杨志烈编.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