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国秦腔史:上编 明清时期的传统秦腔——第一章 秦腔的孕育与形成 第三节 秦腔主奏乐器的渊源与演变》


  第三节 秦腔主奏乐器的渊源与演变
  秦腔一名梆子腔,是因它的武场以梆子主奏而得名的。在陕西,俗语将梆子叫桄桄,民间又称它为桄桄戏。远在清初以前,因其文场以月琴、秦筝等弦乐为主奏乐器,又称弦索。因而在研究秦腔的历史渊源与形成时,对其主奏乐器的来历也就不能不加以考究。
  就笔者所作的考察:秦腔的主奏乐器,溯根寻源,也同样是源于陕西民间的小曲与说唱艺术的。表现秦腔特点的武场主奏乐器梆子,是从秦地唐代说唱艺术所用的拍板演变而来的。据对陕西古代民间音乐及说唱艺术的梆子调查,因乐种不同,发展形式也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如早在元、明时代就有说书用的踏梆子、干桄桄用的手梆子,皮影、木偶小戏用的甩梆子,民间鼓乐用的更梆子等。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左右李调元在《剧话》中对秦腔(西秦腔)主奏乐器有“以梆为板”的记载说明:早期秦腔武场的主奏乐器,采用的是陕西皮影小戏的甩梆子(又名皮梆子)。鼓板的打法和后世不同,不是采用右手拍击牙子板,左手敲击干、暴鼓的形式,而是以皮梆子取代牙子板的古老形式。这种梆子的打法是将两梆一端用皮条窜在一起,右手击节,将大拇指夹在两梆之间,一梆握于手心固定,另一梆靠手上下翻动,甩击此梆,左手傍以敲鼓,故得甩梆子之名。这种梆子的击节形式,在我国梆子腔的发祥地——陕西秦中,至今还是可以找到它的历史遗迹的。如关中东府华阴泉店村张家一族世传的老腔皮影,同州一带的碗碗腔皮影,合阳县的线腔木偶等,与秦腔同时,或早于秦腔产生的小戏,至今仍是这种伴奏方法。说明秦腔后来将梆子专设一人单独击节,另设司鼓一人,采用牙子板并附以于暴鼓的鼓板击法,是清代中叶以后秦腔舞台大戏的一种新的创造。这种梆子击法,是两手各执一梆,互相击节,又是依照秦中干桄桄主曲说唱所用的手梆子形式,只是梆形略小于于桄桄而已。
  秦腔文场音乐的主奏乐器——包括不同时期所采用的秦筝、月琴和胡琴(又名板胡,俗称胡胡,秦胡)等,也是对陕西民间音乐的弹拨与拉弦乐器的直接继承和使用。据清初陆次云《圆圆传》记载,(清张山来编《虞初新志》),明末陕西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京后,曾“命群姬唱西调,操阮、筝、琥珀,己拍掌和之,繁音激楚,热耳酸心。”其中阮即后世所用的月琴,筝又名秦筝,琥珀为小曲西调的特有乐器,在其它俗曲与戏曲中极为少见。早期秦腔在以西调为基调形成时,均吸收沿用了西调的这些伴奏乐器。就现在可以看到的记载,秦筝,系弹拨乐器,秦国十年(前237),创用于秦国(即今陕西省),故名秦筝。有十二和十三弦之分。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曾记载说:“弹筝博髀,而歌呜呜,快人耳目者,真秦之声也。”琵琶,创于秦汉,至西汉元封六年(前105),又创造出一种直柄,圆箱,四弦,十二柱,竖抱,以手弹拨的乐器名秦琵琶,古时因有两种弹法而得名,以用手向前弹者称琵,向后弹者称琶,故称琵琶。这两种弹拨乐器在陕西流传甚久,直至秦腔于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形成与流行的早期阶段,文场伴奏音乐也久以秦筝为主奏,琵琶副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谱》中记秦中艺人张银花其时所唱的秦腔时说:“杂筝琶,音调凄婉,闻者泣下。”即为一证。月琴,由汉武帝时(前140—87)创制的弹拨乐器阮演变而成,音箱有圆形和八角形两种,张四根弦,分两组,每组二弦,久为后世戏曲音乐的伴奏乐器。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左右)李调元在《剧话》中谈到此时四川演出的秦腔时说:“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证明四川在清代中叶以前的早期秦腔演出中,文场的伴奏音乐是仅以月琴为主奏而为之。琥珀,蒙古族民间乐器,13世纪传入西北,曾为民间音乐所应用,其名称系一译名,因很珍贵,便以名贵珠宝琥珀之名称之。八角音箱,颈短头曲,弦四根,向分里外,演奏时里弦为三、四弦,外弦为一、二弦。建国初,陕西省剧种介绍编委会《同州梆子》一文所载,清乾隆年前以前,东路秦腔曾以琥珀作为文场乐器,用于旦脚的抒情唱段和托腔的伴奏,乾隆后,因演奏技艺失传而为琵琶所取代。1958年同州梆子史料调查组曾予关中东府渭南西板桥寇家发掘一件遗物,图见《中国戏曲志·陕西卷》,实为一种罕见的弹拨古乐器。胡琴在陕西的民间艺术中亦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远在唐代就从北方少数民族奚部传入唐都长安。宋人宋计功所撰《唐诗记事》卷八记载:“陈子昂,字伯玉,梓州人,……初入京为人不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谓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众警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用乎?’曰:‘明日可集宣扬里’”。陈子昂唐代武则天时进士,在世时间为唐龙朔元年至周(武则天)长安元年(661—701)。说明在唐初秦地长安已有胡琴的出现和流行。发展至宋代,已在陕西民间俗曲中得到更为广泛地应用。据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载:元丰三年(1080)沈括出任陕西鄜延路(今陕西延安市)经略安抚史时,曾作市井鄙俚之曲数首,其中有记载胡琴者一首云:“马尾胡琴随汉军,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到了元代,又发展出一种以胡琴伴奏的散曲新声,流行秦中。《金元散曲》记载,元代散曲作家张养浩,于天历二年(1329)调任陕西行台中丞,于关中曾作散曲[双调]《咏胡琴》一首,对秦中美妙的胡琴伴奏作有极为精彩的描写:“八音中最妙惟琴,塞上新声,字字清圆,锦树啼莺,朝阳呜凤,空谷流泉,引玉枝轻笼慢捻。赛歌喉,倾倒宾筵,常记当年香案之前,一曲春生,四海名传。”可见当时陕西胡琴的演奏,已达到了发音清圆,声传四海的高度。无疑到了明、清时代,胡琴亦为民间音乐的主奏乐器,更加得到了广泛地流行和应用。清初陆次云在《满庭芳》一词中说:“左抱琵琶,右持琥珀,胡琴中倚秦筝。冰弦忽奏,玉指一时名。唱到繁音入破,龟兹乐仅作边声。倾耳际,忽悲忽喜,忽又恨难平。”就是对秦中民间音乐所用乐器的真实写照。因此,秦腔在陕西以民间音乐为基础而形成以后,也就必然吸收采用胡琴作为它的主要伴奏乐器了。关于胡琴的制作形体,《元史·礼乐志》早有记载:“胡琴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依前严长明所言,陕西秦腔在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以前,是以秦筝为文场主奏乐器的,李调元又说,乾隆四十年以前,四川演出的秦腔,又是以月琴为文场主奏乐器的。但据乾隆五十年,吴太初在《燕兰小谱》中记载,著名秦腔艺人魏长生于乾隆四十四年带至北京演出的新出秦腔,文场伴奏音乐的配器体制,已是变为“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的新式格局了。这是魏长生对秦腔伴奏音乐的一大创造和革新。因以胡琴为主奏,极大地提高了秦腔文场伴奏音乐的艺术表现力,不仅一时风靡全国,且也久为后世所沿用。说明秦腔文场伴奏音乐主奏乐器的采用,是有过前后两个阶段的,清代乾隆中叶以前的前期阶段,是以秦筝或月琴等弹拨乐器为主奏的,自此以后的后期阶段,又是以胡琴(包括二股弦)等拉弦乐器为主奏的。秦腔所用的其它乐器如四弦、三弦、鼓板、锣、鼓、铙钹、唢呐、梆笛等,也都是古代陕西民间说唱和鼓乐艺术曾经采用的,秦腔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也曾根据需要,不断从民间予以选用。
  出处:中国秦腔史/杨志烈,何桑著. 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