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国秦腔史:上编 明清时期的传统秦腔——第一章 秦腔的孕育与形成 第六节 明代初始秦腔之状态》


  第六节 明代初始秦腔之状态
  过去有些秦腔史著,常将明代说成秦腔的发展盛期。其实不然,只要翻开历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明代陕西盛行是北曲杂剧,秦腔在陕西仅处于初始形成阶段,并无盛行的历史记载。请看下列史实:
  明代陕西商州主要演出的戏剧为北曲杂剧和社火。(清乾隆《商州府志》)
  康海(1475年——1540年),字德涵,号对山,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的进士第一。明正德年间,因同乡刘瑾事,贬官归里,在陕西家中成立乐户,专工戏剧创作,曾成为明代北曲杂剧后期著名作家之一,所撰《东郭先生误救中山狼》、《王兰卿服信明贞烈》,皆循四折一楔的北曲杂剧体制的杂剧剧目。(《武功县志》、《元明杂剧》)    
  王九思(1468年——1551年),字敬夫,号渼陂,陕西户县人,弘治时进士。亦受刘瑾事株连贬官归户后,与康海同丁戏剧创作。“挟声伎酣饮,制乐造歌曲,自比俳优,以寄其怫郁”。作杂剧两种:《杜子美沽酒游春记》、《中山狼院本》。后者虽为院本,实为单折杂剧。与康海以四折杂剧体所写《中山狼》系同一题材。(《元明杂剧》、《明史·王九思传》)
  据说:西路秦腔的明代古老班社张家班又名华庆班,经常可以演出昆曲剧目三天,杂剧剧目两天。它所常用的吹乐,弦乐两部曲牌还保留了雅部昆曲,花都罗罗腔、高腔、梆子腔、山西特有老调勾腔的古老曲牌。证明此时的秦腔班社,是以秦腔、昆曲、杂剧同台兼作的(陕西省剧种介绍编委会《西府秦腔》)。
  从上述明代陕西戏剧演出、著名剧作家的创作,以及著名班社的上演情况观之,在明代,居于陕西戏坛的主要戏剧仍为杂剧,其时虽有秦腔班社存在,但演出的秦腔剧目,只占所演出剧目的一部分,部分戏坛仍为昆曲、杂剧所占领。秦腔仅处于初始时期,即刚刚登上戏坛,而尚未全部占领。从这一方面亦可证明,秦腔是于明代始兴,并于明代形成的。
  近代戏剧史家认为:中国的真正的戏剧,是始于南宋时有之,宋、元南北曲戏剧,基本上是通行全国的主要剧种,北曲杂剧,流行于我国北方,南曲戏文流行于我国南方,至明代中叶,形成南北曲合套形式的昆曲,则更是流行南北各地的全国性剧种,均无地方戏曲剧种可言。据近世的《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戏剧史》所载,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是于明代中叶始兴的,这种艺术,在本质上,如同郑振铎所论,当属我国民间文艺的一部分,是由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创作,并为广大人民群众娱乐欣赏的艺术。从中国整个戏曲的历史进程观之,我国秦腔等地方戏曲的兴起,也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的,它只能是曾经通行全国的南北曲戏剧,发展到明代中叶以后,已不能适应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它是中国戏剧发展至明代而出现的一个历史的必然产物。因而所谓地方戏的产生,是必然受到这一中国戏曲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制约的,证明明代以前的任何时代,都是无秦腔等“地方戏曲”一名可言的。
  出处:中国秦腔史/杨志烈,何桑著. 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