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国秦腔史:上编 明清时期的传统秦腔——第八章 秦腔演出班社的管理体制 第一节 资金来源与组建形式》


  第八章 秦腔演出班社的管理体制
  秦腔在明、清时期,由于历代艺人的辛勤创造,自身具有一种时代新声的艺术魅力,以及广大城乡的庙会戏与商会戏演出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虽是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历代的秦腔戏班的广大班主与艺人,在其长期演出的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形成了一整套的班社管理体制,亦是一个秦腔能够得以繁荣和昌盛的主要因素和根本保证。因而要向管理要效益,要生存,要发展,也是秦腔历代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历代的秦腔班主与艺人,无不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巨大的代价,他们的苦心经营与严加管理,才使秦腔获得了代代相传又久演不衰的发展契机。
  鉴于秦腔在明、清时代是与昆、弋等戏曲剧种不同的一种戏曲体系,演出剧目又创造出一种以“回”为单位的新型体例,长于杂剧,短于传奇剧目,一般一本戏只有几回到十余回,均可在一场戏的演出时间内演完,最适合于民间演出。随着这一变革,它的演出班社的管理体制亦遂以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经营形式等方面都较之昆、弋戏班则有更多的新的创造和发展,不仅突出表现了秦腔等梆子戏班的管理特点,而且也为我国古代戏曲的管理体制增添了有声有色的一页。
  第一节 资金来源与组建形式
  明、清时代的秦腔戏班,由于组建的资金来源,班社规模大小,经营形式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大班和小班两种。
  大班:因其规模不同,又可以分为头号班(即业主班)、二号班(即二路班)、三号班(即娃娃班)等。小班规模基本相同,但在组建形式上,又可分为破锣班、家窝班、二棚班、烂班子等多种。
  业主班。一般多由各地有声望的达官富户、巨商大贾出资组建,故又名“字号班”,为秦腔戏班资力雄厚、阵容较大,演出水平较高的戏曲表演团体。其组建的目的不仅在于享乐和得利,更重要的还在于显富和扬名。由于这些箱主都拥有雄厚的资金来源,可不惜血本,购置戏箱,面向各地以重金邀请各路名角,并采取满年高薪包份,予以厚待;不仅班内行当齐全,阵容整齐,行头阔气排场,砌末应有尽有;而且有自己的一套看家剧目,一旦公演,即可造成较大的影响,并获得应有的声誉。明末西安中路秦腔的秦王府班;西路秦腔的周至谭家寨的张家大班;清初、康熙年间曾晋京献艺的东路秦腔的邹邑班;清代中叶,西安中路秦腔的保符班、双赛班,东路秦腔的江东班;清代末叶,西安中路秦腔的玉盛班、金盛班与玉成班等,皆属此类。此种戏班不说演戏水平何等惊人,就是他们赶庙会演出,一路行走的威风阵容也足以使人瞠目。常有轿车数十辆,且全由一色高头大马驾辕,排成一字长蛇阵,铃响马嘶,前呼后拥,浩浩荡荡,不可一世,显示了秦腔头号大班的声威。又由于此类戏班人才荟萃,待遇优佳,艺人生活安定,且多讲究艺术质量,重视编演新剧,所以,对秦腔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戏班在秦腔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北秦腔历史的许多重要篇章,都是由他们的业绩所著写的。
  二路班。即二号大班,多由各地的中小财主所组办,以获利赚钱为主要目的。与一号大班相比,资金来源不足,因而行头、砌末比较简单,各类人才不齐,主要演员仅有双梁双柱,即须生、正旦、小生、小旦。只能演出文戏,不能演出武戏,自然演出质量亦为逊色。因收入分配,采用“满年包份”和“按份分红”两种形式,故名二路班。此类班子,在明、清秦腔的江湖戏班中是为数较多的一种。
  娃娃班。即三号大班,多为各路秦腔培养新生力量的科班。一般由财主富商投资,雇一内行领戏,请几位教师,住在庙里“盘窝子”打戏,三个月即可开台演出。有东家置办戏箱的,但多数戏班是出资租赁行头、砌末的。对所招收的学生边培训、边演出,学制为三至七年不等。出科后谢师一年。有的戏班是为本班培养人才的,招收的娃娃,随班执教,出师后必须随班演戏三年,才可自由搭班。如清代中叶以后,陕西汉中南路秦腔的黄瓜班,庆字班,蒲城东路秦腔的德盛班,临潼的华清班等,即属此类。清代西北秦腔的新起之秀大都是出科于这种戏班的。
  破锣班。系小班之一种,艺人遇天灾人祸,无班可搭,为临时糊口,自行结合的戏班。因收入采用集股分红,故其虽然戏箱设备简单,但因人员多能齐心协力,演出水平也有一定的招徕力。如清代西北秦腔的大部分班子,均为此种形式。
  家窝班。小班之一种,以一个家庭的艺人为主组成的戏班,或由本族的上代艺人带领传艺的后辈科班。均采用封建家长式和行帮形式组成,带有浓厚的家族意识,艺人有艺只传本家、本姓,不传外村外姓。故此种戏班,无严格管理制度,多以传统习惯形式组班。
  二棚班。又名凑合班,系由两种以上剧种的民间流落艺人和业余爱好者组成,由艺人挑班,农闲时组班演出,农忙时散班务农。他们的演出,大戏(梆子戏)与小戏等多种剧种相杂,故有“两下锅”、“风搅雪”之称。在过于寒冷的地方,这类班子只在夏季组织演出,冬天一上冻就停业,所以也有将此类班子叫做“青草班”的,指在夏季青草生长的季节才能演出的意思。我国西北各地都有此种班社流行。
  烂班子。亦系小班之一种,由技艺较差的三四流演员组成。机构建制不全,人员流动无常,戏箱设备简陋,演出水平低下。但这种班子因人少班小,戏价低廉,最适宜于走乡窜村,给钱就唱,也颇能受到乡村山野村民的欢迎。此类班子,在西北各地极多,可占总数的40%以上。
  出处:中国秦腔史/杨志烈,何桑著. 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