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国秦腔史:上编 明清时期的传统秦腔——第八章 秦腔演出班社的管理体制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编制》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编制
  明、清时代秦腔戏班的组织领导机构,较全的建制一般称为箱主领导下的四大班长制。一是领戏班长,亦称班主,为戏班业务与行政之总管,一般多由箱主委任自己的亲信或亲属好友充任。二是承事班长,负责全班日常事务。三是传戏班长,又称掌班,掌管戏班之排戏、派戏、安排演出等重大业务事项。本人一般需要多项才能,不仅要求会的戏多,且能随时补台,兼演各种脚色,文武不挡;又能吹拉弹奏,精通文武场面。四是外务班长,负责对外联系写戏,签订演出合同,安排演出台口,收纳演出定金等。头号大班,一般在四大班长之下,还分设有若干小掌班,有六人、八人不等,最多的为十二人,称为十二人掌班,分管各项具体事务。班内凡有小事一般由小班长自行处理,凡遇大事,定期会同大班长裁决。
  其时秦腔戏班演出队伍的组织编制。一般大班多为60至80人左右,中班40到60人左右,小班20人至40人左右。其机构建置,虽因地域不同而各有讲究,但一般来讲,均分演出、乐队及后台三套人马。
  演出队,多采取四梁四柱为骨干的三路脚色制,除有三大门和三小门脚色外,还包括班主和琴师,这是其它各路梆子戏班所没有的特别之处。秦腔头路三大门脚色为须生、正旦和大花脸,二路三小门脚色为生行的二道胡子生、小生和武生,旦行的小旦、花旦和武旦及二花脸。其它均为三路脚色,包括老生、老旦、丑脚、校尉、彩女、龙套等。
  乐队又称场面,有文武之分,一般编制七至十人。文场以二股弦(带唢呐)为主奏,下领板胡(胡胡)、三弦、月琴、四弦等,武场以鼓板为主奏,下领勾锣(带梆子)、马锣、铙钹、小锣等。
  工作队,即舞台管理人员,共设五人,分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头帽箱、和前场(即拉场、负责前场放火、扔垫子、摆桌椅、挑门帘、饮场、吹长号等)。
  出处:中国秦腔史/杨志烈,何桑著. 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