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国秦腔史:下编 民国时期的改良秦腔——第十章 改良秦腔的初创与兴起 第二节 积极响应者——西安榛苓社》


  第二节 积极响应者——西安榛苓社
  陕西易俗社改良秦腔的兴起并迅速走红古城西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曾率部参加辛亥陕西起义的督军张翔初,也积极仿效易俗社的做法,以改良新戏、移风易俗、改造社会为宗旨,使用省督办的官方名义,于民国三年(1914),在西安组建了规模更为庞大的改良剧社——西安榛苓社。社址初设于西安南院门安徽会馆。社务由张督军的秘书惠春波主持。榛苓杜的社名亦为张翔初亲自题名,榛苓,即草木旺盛之意,比喻该社新兴改良秦腔的茁壮成长。该社是改良秦腔活动初期兴起的大型剧社之一。因系陕西督军所办,社资来源充裕,开办之初,即招学员400余名,其声势之大,超过了当时的陕西易俗社。论其性质,如果说易俗社是民办公助,榛苓社便是秦腔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官办演出团体。因而为社会所瞩目。它的成立,不仅表现出官方对改良秦腔的态度,同时对易俗社的秦腔改良活动也是一个有力的支持。
  据民国三年已入该社的早期著名秦腔艺人严春苓讲,该社初期,曾聘请著名的秦腔艺人李云亭、梁箴、刘立杰、陆顺子、聂金铭、张寿全、曾鉴堂、张海牛、王果等担任教练,进行教学。从民国三年到民国五年先后共招收学员三期,首期学员于民国五年登台演出。至民国六年后,三批学员不仅皆能登台演出,而且还涌现了须生和家彦、萧顺和、卢九令,旦角常春燕、武振华,生脚雷士奎、颜春苓,净角刘全录、杨东民等著名演员,形成了势力强大的演出阵容,享名秦中。
  民国五年后,榛苓社的演出业务进入兴盛时期,民国九年,因政治形势的变化,张翔初调离陕西,该社在西安失去了依靠,即迁往陕西凤翔,从属于靖国军第一路军郭坚部队(系陕西革命人士为响应孙中山在南方掀起的“护法运动”而创建的革命军)。至民国十五年,郭坚部旅长麻老九旅调防陕西东府地区,该社又随迁韩城、合阳等地演出。在此期间,还招收了第四批学员,培养出著名旦角演员何振中等,使该社的演出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后因当地发生瘟疫,有11名演员相继夭亡,著名演员和家彦等又为他社所聘请,致使其演出力量大大削弱,加之原管理社务的惠春波也早已弃之不管,以致发展到无法维持的境地。后来由几名演员临时负责管理演出,才使之继续得以维持。直到民国二十年,该社得到杨虎城将军的资助,命其部师长冯钦哉接管社务,遂将剩余演出队伍随军带入西安,通过整顿和充实,吸收了易俗社著名丑角演员苏牖民作为台柱,社名亦因之更名为牖民社。后又随冯部迁驻渭南、大荔防区,在此又招收了一班学员,业务又呈中兴之势。从民国二十一年起,该社始分三班,原榛苓社成员称作甲班,驻于西安,社址初设梁家牌楼山西会馆,后迁南院门福建会馆演出。所招新生改为乙班,仍驻大荔。甲班于西安又招收新生一班,称作丙班,迁驻武功。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变后,因日本飞机轰炸西安,甲班遂告解散,其余两班亦先后解散。
  该社从民国三年创建,经榛苓、牖民两个历史时期,共历25年。期间进行的秦腔改良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大兴科班教育,演出队伍主要以该社新培养出的学员为主要力量。即如民时西安报刊所载之演出广告。(见下页)其中除李云亭、聂金铭为教练外,其余全为该社学员参加演出。证明该社确系以科班教育为主的改良学社。②重视排演改良新剧。该社虽然演出剧目多为秦腔传统剧目,但亦十分重视改良新戏的创作与演出。据严春苓讲,该社演出的新编剧目,主要以易俗社的新编剧目为主,他本人就演出过易俗杜的《重圆镜》、《韩宝英》、《美人换马》、《吕四娘》等。其次是该社组织社会力量创作的新编剧目,计有景梅九的《马占山抗战》、《霹雳翦》,魏葆珊的《中秋美满缘》,梁海如的《新桃花扇》,以及《刘大买妈》、《义犬乳孤》、《瞎跛互助》、《同年翁婿》、《安奉铁路》等30余种。该社对于新编剧目的演出,则尤为重视,每演之前,必于报端刊文启示,以招徕观众。如民国六年该社演出新改编的《白玉钿》时,就曾于农历八月二日的《公意报》特刊启示,扩大演出宣传。其文云:
  剧本旧剧中著名之作,……唯拍调按诸梆子不合,武场阙如,似不能振兴观者格外精神。兹经本社等同仁大力改良,删其冗复,补其不足,……务朋雅俗共赏,可观可听,斯为美甫。开幕符蒙,各界诸君所好评,喝声沸腾,同表欢迎,旋即鱼雁络驿
  例一:民国六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关陇日报》演出广告
  社 苓 榛
  午日九十历农
  演 合 烦 特
  台 金 黄
  晚 日 九 十
  李靳吕穆武聂萧黄
  九闺安九振金浴保
  如鉴民令华铭民粹
  棺劈大 山雪走 春堂玉
  冯程雷和郭张周萧常
  振林士家望义智玉春
  声茂奎彦奇民民堂燕
  排 新 蝴
  庙齐天闯大 杯蝶
  例二:民国六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公意报》演出广告
  社 苓 榛
  晚日五十
  苏常雷聂李武
  宝春士金云振
  祥燕奎铭亭华
  花翠遗 山雪走
  骆黄何吕赵陈
  岁 治 安 宝
  喜粹保民 民民育如
  恨兰玉 关平高
  贺 刘 萧 张 任
  延 全 玉 义 振
  年 录 堂 民 学
  庄家蔡闹大
  不绝,电频致催,……定于本月初六日晚再演一次,略酹各界借同胞之雅望,预望周知,幸祈届期惠临。
  该社对改良新剧编写与演出的重视程度,由此即可见一斑。
  榛苓社自创建以来,常随部队到关中各驻防地演出,开创了改良秦腔到外县农村演出的先河。
  出处:中国秦腔史/杨志烈,何桑著. 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3 

您是第 位访客!